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联播 > 各区动态 > 增城区

增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市政府批复规划发展空间擘画未来蓝图

  • 2025-03-26
  • 来源:增城区
  • 分享到
  • -

  日前,广州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复《广州市增城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擘画了增城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对全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作出总体安排和综合部署。

  高站位谋划:提出“3+4”发展定位和核心功能

  《规划》提出,增城紧紧围绕省、市重大战略,抓牢广州东部中心和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双轮驱动”发展机遇,依托增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两区带动”优势,积极承接广州“6+4”城市性质和核心功能,高站位谋划,以“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城区”为目标愿景,提出“3+4”的发展定位和核心功能,开启增城新一轮发展征程。

  发展定位“3”指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重要门户、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东部中心重要承载区。三大发展定位是国家、省、市赋予增城的使命与期许。“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重要门户”从国家层面赋予增城更高的城市定位。增城位于广州向东融湾的发展方向,是穗莞惠合作、广深两大都市圈融合发展的关键联结地,也是广州面湾向海、接粤东链华东的桥头堡。增城将依托新塘站、增城站、增城西站三大枢纽,承接广州高质量东进南拓、融湾入海发展,推动黄金内湾两岸交汇共荣、穗莞惠区域城乡协同,助力广州直连华东、海西,加快链接“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是国家对增城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自2019年,增城纳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以来,全面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各项工作。在新时期,面对“百千万工程”和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的新要求,增城将勇挑重担,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导向,进一步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东部中心重要承载区”是广州东进战略赋予增城的使命担当。增城作为广州东进主战场之一,将继续发挥好铁路枢纽集群优势,谋划综合门户枢纽能级提升,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构建面向湾区东岸的高能级城市服务中心,建设“现代活力核”,打造担当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新广州”。

  核心功能“4”指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生态经济集聚区。四项核心功能依托增城产业基础、生态本底、城乡格局,指明了面向2035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在科技创新方面,推动科技企业、高水平大学布局落地,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在城乡融合方面,推进北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中南部品质提升,打造“文商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在制造业强区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升级传统产业并重,打造“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重要承载区”;在生态保护方面,加强生态价值转化,探索生态产业化路径,打造“生态经济集聚区”。

  高质量发展:构建“南聚北优、双核两区”城镇空间格局

  《规划》明确,增城将坚持主体功能区战略,延续优化“中南部一体化、北部生态化”发展战略,构建“南聚北优、双核两区”的城镇空间格局,聚焦中南部的发展优势和北部片区自然资源禀赋,通过“以城带乡、融合发展”的路径,打造差异化空间发展格局。

  “南聚”是加快东部中心成形起势,推动增城中南部片区一体化发展,促进中南部交通、产业、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一体发展,形成网络化、组团化发展格局。“北优”是依托北部生态和历史人文资源,推动建设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生态资源价值转化的路径和机制,形成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双核”集聚,助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城市服务能级。《规划》指出,增城将高标准建设广州东部枢纽中心,构建面向湾区东岸的城市级公共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城区以及规模化制造业集群;将高品质建设增城综合服务中心,提升综合服务功能,预留区域级重大公服设施,形成综合性服务中心。“两区”则是体现了产业平台联动、镇村资源整合的发展构想。依托广州科教城、广州东部国际物流港、中新科技园等平台,构建增城西部先进制造业和科创产业集群,形成科创联动发展区;将整合增城北部农文旅等资源,聚焦建设“引领区”综合门户,形成绿色生态示范区。

  高品质营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典范

  《规划》明确,增城将着力从交通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城乡融合发展、文化传承、设施提能等方面下功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生态城市典范。

  其中,在交通建设方面,增城将内畅外联,面湾向海、接粤东链华东,构建开放高效的广州东部门户。建设广州东部枢纽中心,打造增城“306090”交通圈,实现与湾区城市的高效畅达。构建立足湾区、面向全国的广州东部铁路枢纽集群;推动提升新塘站枢纽能级;加快建设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打造大湾区国际班列集结中心;构建更紧密、更高效、更便捷的多层次轨道交通网络;构建“五横四纵”高速路网,嵌入大湾区快速交通网络,实现与湾区城市的快速互联互通;完善骨架主干路网,优化区内微循环,实现全域10分钟内上高速。

  在产业建设方面,着力打造产业强区,做大做强产业集群,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智造新高地。锚定制造业立市、制造业强区,衔接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增城“12613”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战略性产业集聚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升级发展、现代服务业扩量提质。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和创新园区,联动高能级产业平台打造广州东部创新中心;搭建高水平创新创业载体,形成“多点开花”的创新空间格局;坚持“产业园区化、园区专业化”发展思路,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区多园”为核心,依托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荔湖新城、广州科教城等重大平台,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承载力强的“万亩千亿”园区;全区共划示工业用地面积居全市第4,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提高用地效率。

  在生态建设方面,山水营城,构建山抱城、城沿江、江通海的城市格局,建设绿美增城。构建“三江四片四核”的生态空间结构,保护东江北干流、增江、西福河三大河流,保育山林、农林生态片区,提升荔湖-增塘水库、南香山森林公园等四大生态核心,构建“区域-组团-社区”三级生态廊道网络;促进生态价值转化,整合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合理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全面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统筹山水林田湖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与修复;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修复。

  在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普惠共享,推动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引领区”综合门户,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多种方式盘活利用闲置资源;建立覆盖城区、镇区、农村的基础设施规划体系,推动城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打造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先导区,支撑高水平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清接合片区,共同建设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协同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生态文化旅游合作区;加强“引领区”两市四区合作,推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

  在文化传承方面,赓续历史风貌和山水格局,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彰显荔城历史文化核心的千年古县历史风貌、展现广府文化、客家文化等历史人文特色;维育和展示传统村落风貌、古树名木等要素,传承传统文化,统筹历史风貌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加大文物、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挖掘南粤古驿道增城段的历史文化遗存,建设最能反映增城历史底蕴、文化特色和传统风貌的历史文化路径。

  在设施提能方面,引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构建活力包容的全龄友好生活圈。完善社区基础和公服设施,引导产城融合、职住平衡;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引入高能级设施,建设面向湾区东岸的高能级城市服务中心,形成“区域级—城市级—地区级—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打造面向湾区的教育高地,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优化文旅体发展空间布局,强化社会福利设施保障;打造全龄友好15分钟生活圈,满足全龄段居住生活、文体休闲等多元化服务需求。

  未来,增城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股韧劲干到底,向着现代化中等规模生态之城阔步前行,为加快建设广州“现代活力核”贡献力量。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