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联播 > 各区动态 > 增城区

增城区坚持“种管并重”理念,掀起春季植绿护绿热潮谱写绿美增城生态建设新篇章

  • 2025-05-09
  • 来源:增城区
  • 分享到
  • -

  春回大地万物苏,植树添绿正当时。当前,我区抢抓春季造林黄金期,在全区掀起全民植绿护绿热潮,以“种管并重”的科学绿化理念,推动绿美增城生态建设再上新台阶。

  全域植绿:增绿量、优生态

  今年以来,我区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组织各镇街、部门及社会力量开展“我为全运种棵树”主题义务植树活动,在主干道路、城市公园、乡村四旁等地种植高山榕、人面子、铁冬青等乡土树种约2.4万株,新增城市绿地和四旁绿化约1747亩。其中,石滩镇打造增塘义务植树尽责点,累计开展9场植树活动,省委编办、省直机关工委、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财政厅、省林业局、市直机关工委等90余个单位在此开展植树,共计植树900余株,绿化面积约6000平方米。永宁街陂头村结合古村落保护,持续深化绿美建设,扎实开展植绿护绿行动,开展6场植树行动,共种植苗木约1950株。同时,结合“百千万工程”和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工作,推进乡村小微绿地、庭院绿化美化,如派潭镇东洞村有序推进全村面貌布局改造工程和美丽家园、美丽田园、美丽廊道、美丽河湖、美丽园区“五大美丽”行动,开展乡村“四小园”行动,对拆除危旧房后整理出来的闲置地方进行美化绿化,建成小公园,实现“山青、水绿、路宽、景美、人悦”的目标。

  统筹兴绿:强整合、增效益

  我区以资源整合为抓手,着力构建“生态+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全面推进全区12个“百千万工程”典型村、10个红色资源村及80个新乡村示范带建设节点村的绿化提升工作。通过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经济,有效吸引人才、资金与产业项目向乡村集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业态创新方面,我区通过“森林+温泉+医疗+文旅+农业”多业态联动,打造了香江森林康养基地、森林海旅游度假区等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康养旅游新标杆。同步推进的绿道网络建设成效显著,全区已建成绿道游径612.8公里,串联荔新路、增派路、增江河两岸等主干道,贯通增江画廊、荔湖湿地、莲塘春色等核心景区,构建起“南北贯通、山水相融”的生态休闲廊道。

  依托绿道网络,我区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一是整合“吃住行游购娱”要素,通过绿道连接自然景观与乡村资源,促进农产品流通与文旅消费融合;二是创新开展户外徒步、自行车赛等活动,吸引城市游客深入乡村;三是引导村民围绕绿道布局驿站、农家乐及特色集市,盘活闲置农房转化为旅舍,推动农村劳动力向旅游服务业转移,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与乡村经济提质增效的双重目标。

  长效固绿:建机制、稳成效

  “三分造,七分管”,后续管护是造林护绿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区强化统筹谋划,建立健全了一套长效的树木管护机制,通过“1+13+285”区镇村三级联动工作体系,每个造林区域都落实了专人负责,定期对新种植的树木进行巡查和养护。其中,石滩镇首创“树长制”,对全镇2.6万株新栽苗木实行“一树一码”数字化管理,新栽树苗成活率提升至98%。永宁街建立“绿美基金”,通过企业认捐、热心人士赞助等方式筹集管护资金230万元。

  同时,强化跟踪督导,制定对接清单、问题清单、督导清单“三张清单”结对督导机制,区林业局组建8个技术指导组,累计解决各村土壤改良、树种选择等技术难题67项。仙村镇运用卫星遥感技术建立绿化动态监测平台,实现1000公顷绿化区域“天上看、地上查、网上管”。

  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为50.3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6.58%,生态优势正加速转化为发展胜势。下一步,我区将围绕“科学绿化、精准增绿”目标,持续优化“种—管—用”全链条机制,全力打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岭南生态之城,为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增城力量。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