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4月中旬以来,受强对流天气影响,增城区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为充分做好应对本次强降雨引发地质灾害防御工作,我区多次部署地质灾害防御工作,并按照应急预案要求,严格落实24小时领导带班值守制度,组织人员巡查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点、重点风险区,及时发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和派发转移避险通知书,有力有效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安全。我区历来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始终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安全发展”的理念,把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筑牢防灾减灾“防线”,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23年以来,我区共搬迁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19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由43处,减少至24处;潜在经济损失由7153万元降至3687万元。
制定“作战图”
高位推动防治工作
增城区地处广州东部,总体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多样,地质环境复杂,叠加汛期强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地质灾害多发、易发、频发。
为此,增城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增城区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2023-2025)实施方案》,系统谋划隐患点综合治理实施计划“作战图”,及时化解各隐患点治理过程中的难点、堵点问题,挂图作战,定期督办通报,提高工作效率。
与此同时,我区建立健全区、镇(街)、村(社区) 三级领导挂点责任制和网格化管理机制,将综合治理作为保民生、保底线、保安全的生命工程和民心工程。2023年以来,累计安排专项区级财政资金约8350万元,有力提供经费保障。
加强督导检查
及时排查整治隐患点
为确保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我区统筹政府、企业和群众等多方力量落实整治资金,陆续投入180多万元组建了两支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队伍,加强对所有在建治理工程、地质灾害隐患风险点督导检查,确保工程质量安全。同时,对工程项目勘查、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进行监管。在治理工程实施之前,所有隐患点实现全覆盖建设24小时自动化专业监测,做到严监管、保安全。
在每年汛前、汛中、汛后,我区组织有关职能单位对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点全面开展地毯式排查整治,对地质灾害防御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今年以来,累计落实巡查排查工作组286个次,巡查人员566人次,巡查车辆221辆次,累计排查核查地质灾害隐患点934处次。
我区还进一步明确隐患点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及职责,落实汛期值班值守制度,加强巡查监测和预警预报。2024年,发布预警68次19584条信息,转移群众117人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构建防治体系
实现“人防+技防”全民防灾
去年以来,我区充分利用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地质灾害风险普查工作成果,结合三年行动实施计划,建立区、镇、村三级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与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以及重点防范城镇、重点防范地段,科学地为增城规划选址、用地报批、土地出让等方面提供地质条件基础性数据支撑。
我区还进一步推动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应急技术支撑、综合治理能力体系建设,做到有计划、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人防+技防”全民防灾,“专”“群”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保障社会安全稳定,促进增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强化宣传培训
增强全民避险意识
为增强全民避险意识,提升全民的识灾、防灾、避灾能力,我区积极采取“城镇集中+乡村分散”宣传培训的方式,结合地质灾害防治“进村入户”科普宣传活动,对乡镇干部、防灾责任人、专职监测人、在校学生等人群开展防灾知识培训,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到更多群众。
据统计,2024年,我区指导各镇(街)编制“一页纸”转移预案94份,累积组织85人次参加应急演练2场,110人次开展宣传培训2场,并通过“5.12”防灾减灾日、世界地球日、安全生产月开展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进一步提高了全民应急避险的能力,在全区营造出了关心安全、参与安全、呵护安全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