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市住建局公布了2023年度“广州市美丽乡村”,共23个村榜上有名。其中,我区荔城街木潭村、宁西街中元村、永宁街公安村、中新镇心岭村、小楼镇庙潭村、派潭镇密石村等6个村入选。
2023年,我区全力推进市级美丽乡村创建,通过村庄环境整治、提升创建村整体风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等举措,推动美丽乡村提质升级,助力乡村振兴步入“快车道”。
聚焦补齐短板
推动设施提档升级
如今,行走在增城的各个村(社区),都有或大或小的公园、花园、果园、菜园等,它们或绿树成荫,或亭台楼阁,或健身娱乐设施齐全,每个园都各具特色,相得益彰,成为乡村发展的“风景线”。
据了解,在推进市级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我区坚持问题导向,配套完善“三站四公五网”建设,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并结合广州市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率先开展儿童友好乡村建设实践,优化中小学通学路径等设施及空间,打造安全、便捷、趣味的出行空间。
同时,我区还持续推进道路升级改造建设,解决村内交通安全问题;巩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成果,因地制宜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等“四小园”。
据统计,2023年度,我区6个市级美丽乡村累计新建(改造)公园10个,总计面积1.1万平方米;新建(升级)健身场地9个,总计面积2543平方米,同时配套建设健身器材18套,儿童游乐设施6套;升级改造道路长度5.73公里,新建(升级)绿道3.2公里,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更好地满足了村民生产生活需要,实现城乡一体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聚焦生态宜居
提升乡村“颜值”
整洁有序、富有特色的乡村面貌是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直接体现。我区围绕治理“脏、乱、差”,积极实施以提升人居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推动乡村由美到悦的转变。一是扎实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农村供水改造三项工作,实现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和污水治理率、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三个100%”;健全“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收运处理模式,村庄保洁覆盖面达100%,垃圾处理率达100%,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二是以点带面推进乡村风貌改造,通过统一农房外立面改造等进行提升。2023年,6个创建村累计完成农房微改造131栋,总计面积约1.75万平方米。三是根据《广州市农房质量安全风貌提升和农房建设试点行动方案》要求,持续推进存量农房风貌整治行动。据统计,2023年我区累计完成存量农房微改造3007栋,有效“减存量、遏增量”提升乡村“颜值”。
聚焦产业发展
构建乡村共治共享新格局
“以前村里发展不好,大家都往外面跑。”永宁街公安村李女士说道,近几年,政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充分盘活村庄周边资源,依托南香山森林公园、余家庄水库等,打通南香山环山步道,提升水库周边风貌,将村庄与山体、水体游线串联,生态旅游发展越来越好,不少“新农人”回村创业。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立足各创建村资源优势、突出特色,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搭建共建共享空间,“政府+企业+村”共建,“村民+村社+企业”共享共管模式,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以密石村为例,近年来,密石村依托周边优质山水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发展民宿经济,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带动就业、互惠多赢、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租赁用地,发展村史博物馆、桃花林、梅花鹿牧场、生态停车场等项目,有效盘活空心村。
同时,结合美丽乡村和“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建设,配套完善入村道路、绿道等基础设施,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和农房风貌。密石村立足密石桃花资源优势,在村口种植桃花,美化绿化村庄环境,与山顶桃花呼应。该村还结合密石红柿“一村一品”,规划二期乡村建设项目,打造柿子乐园,将柿子展示、柿子果园串联,并计划举办桃花节等吸引更多游客到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聚焦乡风文明
推动乡村治理稳基层提实效
有各具本村特色的歌舞表演,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还有璀璨绚烂的大型烟火晚会……派潭“村晚”现场呈现出一片喜气洋洋的场景。在看到“村晚”全民星豪华阵容时,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镇的乡风民风十分淳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村晚”是我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2023年,各创建村积极创新乡村治理方式,结合各村实际,积极弘扬优秀文化,形成“乡风”浓厚的创新乡村。
一方面,我区建立健全机制,实现“民主商议、一事一议”村民协商自治模式全覆盖。聚焦议事决策发挥村民参与作用,并全面落实村规民约修订及上墙工作。积极推广增城村级政务公开微信平台,以微信形式第一时间将美丽乡村创建等事务、通知、工作动态告知村民,多方式开展村务公开工作。
另一方面,我区创新乡村治理方式,通过试点推广运用“积分制”“清单制”“乡贤牌”,设立“文明积分超市”等方式,以“小积分”撬动“大文明”。其中派潭镇被评为2023年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
此外,我区还通过深入开展“艺术进乡村”主题活动,经常性开展篮球、广场舞、龙舟、村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赛事,举办“村晚”、道德讲堂等群众文化活动,大大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