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供应链应付账款资产支持票据”入选“最佳案例”
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南沙自贸区在金融开放创新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实现多个首创。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供应链应付账款资产支持票据(ABN)”业务近期入选《广东自贸试验区四周年制度创新最佳案例》。据悉,该票据发行利率创当时可比资产支持票据最低发行水平,助力1453家中小企业降低了融资成本。
全国首单供应链应付账款资产支持票据(ABN)去年在南沙片区成功落地。该票据发行规模15亿元,期限2年,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AAA央企)承担共同债务人,采用循环购买结构。1453家供应链中小企业将其对中国铁建及成员单位的应收账款,通过中国铁建银信供应链金融平台进行确权登记并获取“银信”电子凭证,根据自身融资需求将凭证通过平台在线转让至中铁建集团下属保理公司叙做保理,最终转化为中铁建保理的应收账款。将上述保理资产作为基础资产,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资产支持票据,打通铁建保理在公开市场的资金募集来源,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上游企业资金成本,有利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一期票据发行利率创当时可比资产支持票据最低发行水平,降低了融资成本。”中铁建商业保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罗雄艳表示:“对企业而言,该票据为小微企业带来更为高效、便捷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能够帮助核心企业实现更为灵活的应付账款账期管理和现金流管理。”该票据也是全国首单采用循环购买的反向保理资产支持票据。通过循环购买资产池,持续滚动资产,让更多中小企业受益。
“中国银行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南沙自贸区积极推动新产品模式,通过资产证券化等创新直融工具,协助企业大力开展直接融资,助力优质企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分行副行长陈春汉告诉记者,该模式对推动南沙自贸区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更多保理公司以及大型央企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助力中小微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首期业务完成落地后,中国银行于2018年12月再次担任牵头主承销商,为中铁建商业保理有限公司发行“中铁建商业保理2018年度第二期银信供应链资产支持票据(ABN)”。
全国首单“银行间市场供应链应付账款ABN”是南沙金融开放创新的缩影。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南沙自贸区在金融开放创新领域形成了一大批制度创新成果,率先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试点,发行华南地区首单绿色债券,全国首创美元结算的跨境船舶租赁资产交易。完成广东自贸区首单跨境保税转租赁飞机项目,创新“香港+保税港区”双SPV跨境保税转租赁模式,完成首单粤港合作飞机租赁业务。
如今,南沙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9年4月,落户南沙的金融和类金融企业达6439家,比自贸区挂牌前增加52倍。其中,持牌法人金融机构达11家,占全市接近1/5。设立融资租赁企业2174家,企业数占广州市的比例达90%,注册资本总额超5000亿元,累计完成112架飞机及40艘船舶租赁业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最大的飞机船舶租赁集聚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