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热潮,传遍白云大地。
前三季度,白云区地区生产总值为2086.3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位居广州市各区前列,不仅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科技创新等多个百强区前30强,更在2023年全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考核中荣获优秀等次。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步履坚实的背后,离不开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今年以来,白云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聚焦构建县域产业发展、镇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两项动力机制”,以集成式改革推动“百千万工程”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取得实效。
从构建新型储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到全市首创“政府主导+平台实施”的新型土地流转模式,促进农业提质、农民增收;从湾区新岸(罗冲围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创新“政府统筹、国企操盘”新机制,打造广州城中村改造样板项目,到“跨界”运用AI技术,推动超大城市治理智慧化精细化……
改革有破有立,得其法则事半功倍。作为广州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白云区坚持系统集成的改革方法论,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稳步向前,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不立不破先立后破,抢占发展制高点
全球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新型储能、氢能是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关键一环。去年,新型储能领域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落户白云。
从顶层设计到战略落地,白云区打出了改革组合拳,力求在这一新兴产业中抢占战略制高点、赢得发展主动权。
先看顶层设计,白云区出台《广州市白云区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了支持项目建设、引导产业集聚、营造产业生态等10项措施,优质项目最高可获亿元扶持;再看战略落地,白云着眼于系统赋能,打造“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链条产业体系,构建了“总部研发+先进制造基地”新型储能产业布局。
发展新质生产力,系统观念是重要遵循,关键在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如今,北京卫蓝、上海良信、上海奥威、东阳光、珠海冠宇等一批新型储能上下游龙头企业已纷纷聚集白云。
其中,由白云区国企白云产投、白云金控采取“以投代补”新模式,与上市公司雄韬股份等多家企业共同出资成立云韬氢能,并牵头组建“国内首个氢燃料电池产业创新联合体”,打通“重点基础材料——关键核心部件——系统集成产品——商业推广应用”全链条。
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立”与“破”的辩证关系。如果说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立”的一面。那么,白云如何破除传统产业的桎梏?答案还得从体制机制创新中去找。
白云是全国化妆品企业最为集聚的地区,发展瓶颈也很突出:大部分核心原料依赖进口,龙头企业少,中小企业研发能力弱。
白云区坚持系统思维,大力推动化妆品产业“知识化、数智化、绿色化、全球化”发展,集聚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研发资源,组建白云美湾国际化妆品研究院集群,让科研端和产业端无缝连接,为中小企业赋能。目前,已引进国内11家院校,累计产出化妆品原料13款、配方超5000款,签订成果转化合同105份。
营商环境是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市场经济的培育之土,是市场主体的生命之氧。
10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交易中心在白云奠基,这是近年广东省投资最大的“菜篮子”工程,为何落户白云区?
以做大做强现代都市农业为目标,白云区成立了全市首个农业产业招商团队和农业重点项目服务专班,对农业企业进行“一站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交易中心项目选址落地后,广州市与白云区两级联动,成立工作专班,在项目用地征拆、报批报建等方面实施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改革措施,有力保障企业快速拿地建设。
近年来,白云区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出台《白云区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以民营经济、枢纽平台、降低企业发展成本等为牵引,打造企业友好型城区和创新创业沃土。
“跨界”集成破壁垒,探索城市治理新模式
悠悠珠江水,孕育了广州两千余年的悠久文明。罗冲围地处珠江西航道,地理位置优越。然而,密集的城中村、老旧的厂房、杂乱的批发市场交织在一起,制约了区域的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先安置,后动迁,让村民改得放心,住得舒心。”9月24日,在白云区松洲街,罗冲围片区城中村改造首批安置工程动工,一座产城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新城正加速崛起。
白云区完善城中村改造推进机制,创新“指挥部+作战部+项目部+公司”、首开区建设和“先安置、先安商、后征拆”等机制,集中攻坚罗冲围等5个片区和“5+X”个城中村改造,实现首开区征拆、安置区建设和投资纳统“三个全市率先”。
村道建设的资金来源,向来是广州城中村治理的难点。近年来,白云区通过创新道路建设多方参与体制机制,有效破解了“钱从哪里来”的突出问题。
永平街东平联社官路自然村的道路建设及环境提升需投资3000万元,永平街道、东平联社等多方主体各出资300万元,广超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筹集超过2000万元。得益于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提升,广超物业与经济社联合改造的700多套旧民宅,租金翻倍增长,实现了政府、村社、企业和群众的共赢。
居民为避免弄脏手回避破袋,或图一时之便在指定时段外随意丢弃……一直阻碍着垃圾分类的普及。
现代城市治理是一项以人民为中心的精密、精巧而精细的系统工程。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考验着治理的智慧。
在白云区,已在全市率先实现小区投放点智能监控系统小区全覆盖,通过AI摄像机自动识别垃圾,智能语音提醒,极大减少了垃圾乱堆放的情况。金沙街浔峰社区有近7000位居民,引入“智慧分类”投放点后,违规投放数下降了80%。
AI技术的“跨界”运用,实现了在城市治理中技术、管理和服务的深度融合。这是集成式改革对城市治理逻辑的重塑。
近年来,白云全面深化“智慧城管”改革创新,将公厕、垃圾压缩站、古树名木、燃气站点等城市部件,以及环卫车辆、巡逻车、传感器等城管物资录入城市数据底座CIM,实现了“一图统管”,连续两年获“数字政府管理创新类”奖项。
飞地抱团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百千万工程”的目标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广州市人口最多的行政区、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白云如何发挥有城有乡的独特优势?
白云区以打造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为牵引,全面实施“1+3”镇街结对互促机制,推动区内涉农4镇2街与18个街道结对,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姻、人才联培,实现资源互通、发展互促。
三元里街、钟落潭镇作为“百千万工程”的首批典型镇街,通过镇街结对互促机制合力抱团,“1+1>2”的发展成效正在不断显现。
一方面,三元里经济联合社与钟落潭镇12个村、三元里街17个经济合作社与钟落潭镇151个经济合作社实现100%结对共建;另一方面,三元里街鼓励中建七局等辖内建筑业央企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国企、民企投入超1000万元提升钟落潭镇村建设水平。
目前,白云区“1+3”镇街结对互促机制已延伸覆盖到48个联社结对118个村、430个联社下属经济社结对1338个行政村经济社,为广州市乃至全省的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入选全国第七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展示。
白云区还承接了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规范化国家试点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省级专项试点。
一直以来,合同租金明显偏低、招投标底价难以确定等是“三资”管理的难点堵点。点一点鼠标,地图上就能显示地块资产的10多项要素,一键就能获取集体资产交易底价……白云区上线全国首个集体资产交易底价评估系统,为每一次定价提供了参考依据。今年1-9月完成交易65亿元、全省第一,相关做法入选《全省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
努力打通关节、疏通堵点、激活全盘,是系统集成改革的题中之义。
长期以来,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因资源禀赋不佳、基础设施落后而面临发展瓶颈,尤其是低收入村集体更是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为此,白云区在广州率先提出了“飞地抱团发展模式”,通过指导村集体预支留用地指标,集中至交通便利、市场前景广阔的白云农业科技产业园(“百千万工程”产业园),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并构建“政府+国企+村集体”三方联动机制,通过国企专业运营为村集体带来稳定的物业收入和潜在的资本增值。
目前已成功置换出约1.5万平方米的物业给5个低收入村集体,估算每年可增加集体经营性收入约270万元,将专项用于村内民生项目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
改革要更加注重系统集成,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等关系。白云区以集成式改革加力提速“百千万工程”,不仅为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提供了新范式,也为激发农村集体经济活力、推动乡村振兴探索了新路径。
建强平台、项目为重,以典型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项目兴则产业兴,产业兴则经济兴。如何在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中抓好产业发展,让高质量发展建立在强大的产业基础上?白云区自我加压、主动加力,在打造典型镇、典型村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市开展和推进典型园区和典型项目建设,遴选了5个典型园区和6个典型项目,集中布局,聚焦发展,打造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
在白云区有这样一个地方,它从6年前的村级工业园一跃成为设计大咖、总部大楼云集的创新高地,它就是广州设计之都。在开园两周年之际,广州设计之都入选了省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示范项目,园区内的广州新城建示范及智能建筑产业园一期项目入选国家发改委《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清单(第一批)》。
作为白云区着力打造的5个典型园区之一,目前广州设计之都已建成大楼39栋,进驻企业超300家,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时尚设计大师计文波、工业设计大师柳冠中、风景园林设计大师俞孔坚、广东院士联合会纷纷入驻大师工作室,欧派创新设计大厦、阿道夫总部中心项目、洪兴股份数字创意设计总部基地、南科智能大厦、华璟新兴数字产业园等项目正如火如荼建设中,设计大咖和总部企业的加速集聚,让广州设计之都的品牌影响力日趋扩大。
据悉,今年以来,白云区持续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园区培育建设,着力发挥园区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白云·欣凯科创园今年“四上”企业规模力争突破80家,今年1-10月欣凯科创园“四上”企业总产值(营收)19.5亿元。由广州种业之都傅廷栋院士工作站成果转化的“白云油菜苔”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并被推广至白云区典型村、农业企业、农文旅园区等种植。广州民营科技园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66.4亿元,同比增长11.4%;工业产值513.2亿元,同比增长2.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7.7亿元,同比增长41.5%。美丽健康产业园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26.3亿元,同比增长11.7%;工业产值63.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3亿元,工业投资10.1亿元。
发展为要,项目为重。在持续推进典型园区培育建设之际,白云区还把抓重点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遴选了一批重点项目作为典型培育对象,即黄金围大道、广东安圜智慧蔬菜产业种植基地、白云美湾广场二期、华为广州研发中心(一期)、省实永平校区、白云新城道路配套绿化项目,进一步发挥重点项目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典型突破带动整体提升。
黄金围大道项目是连接广州国际港至白云湖数字科技城的重要进出通道,对提升广州北部地区路网通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今年该项目已完成投资额1.95亿元,工程形象进度达86%,预计明年6月全线完工通车。广东安圜智慧蔬菜产业种植基地项目一、二期均已建成投产,今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85万元,蔬菜产量累计2007.5吨,获认定为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白云美湾广场二期项目现已拆除3.6万平方米建筑物,今年计划完成项目建设投资额3800万元。华为广州研发中心(一期)项目办公区正在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今年1-10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7亿元。省实永平校区、白云新城道路配套绿化项目目前已完工并启用。
据悉,今年前三季度白云区共完成“攻城拔寨”重点项目投资82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900亿元、总量全市第二,带动地区生产总值2086.3亿元、增长5.1%,增速全市第二、总量全市第四。
白云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典型园区和典型项目建设,图为白云区着力打造的5个典型园区之一广州设计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