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2025年,建设培养10个以上产教融合型行业、400家以上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地下管线综合实训基地,表面看起来与一般的平地并无两样,地底之下却大有乾坤、管道纵横。“发现故障点,正在进行局部修复。”学生们正围蹲在下水道井口旁,借助管道潜望镜仪器和管道检测机器人对地下管道进行修复实训。
这里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是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家综合性地下管线实训场所,实训课教师由企业高级工程师、一线的技术人员担任,可开展地下管线探测、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等实习实训、职业培训、科学研究。
日前,《广州市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方案》(下称《方案》)获审议通过,从八个方面推进全市产教融合试点改革,重点实施四项工程,推动广州构建“一轴三区多支点”产教融合发展空间布局,并明确要求到2025年,建设培养10个以上具有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产教融合型行业、400家以上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形成国内产教融合改革、政策“双高地”,打造试点城市“广州标杆”。
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改革试点,是推进人力人才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广州正推动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同步实现走出去、请进来,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行业、企业,着力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创新平台、特色园区,为国家推进产教融合工作提供实践样本。
育人才▶▷“上课跟上班一样”
普铁、地铁、高铁……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俨然是一个火车的“国度”。
在轨道交通综合实训基地,几名学生正在复兴号驾驶仿真器里,开展虚拟仿真实训,按照正常行驶路线进行启动、加速、转弯、制动等操作,舱内外看到的实景均与现实一模一样。
“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在学校实现完美对接。”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张竹筠说,学校按照“对接产业链,依托专业群、共建产业学院”的思路,和企业共建重点实验室、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产教融合发展平台。“企业需要什么技能,学校就怎样训练学生,上课就跟上班一样。”
目前,广州市技能人才总量达275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92.4万,位居全国全省前列。“为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格局,我们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健全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结构动态调整机制。”广州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广州各技工院校先后与3000多家企业深度合作,注重把世界500强和规模以上企业的生产技术和标准引进学校,共建校企实训基地、教师企业实践基地、技术创新研发中心,合作开设“订单班”“双制班”“冠名班”198个、在校生8864人,不断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此次《方案》明确提出,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推动龙头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含技工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企业和学校对在校学生和企业人员开展定制化联合培养培训力度。
“平时在学校实训的内容与企业的工作是相一致的,不需要再重新进行培训,节省了时间成本。”动车组检修技术专业的大三学生罗家俊还未毕业就已与广州铁路局签署意向协议,毕业即实现了就业。
“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出了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队伍。”张竹筠说。目前,学校202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99.32%,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达93.30%,区域轨道交通龙头企业“订单”比例达65%以上,毕业企业满意度达98%。
随着校企合作不断深入,广州职业院校协同行业内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平台,企业“量身定制”所需人才,学校实现教学改革、培养“双师型”教师,学生接触到先进设备、优秀技师,实现三方共赢。
强企业▶▷“一头热”变“两头甜”
“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旅客紧急撤离……”走进南航广州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视线便被头上的“大家伙”所吸引。这里正在进行一场应急处置培训,模拟航班真实突发紧急情况后的处置流程。
“模拟就是实战。”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培训中心总经理高周刚介绍,训练舱按照1:1真实还原,训练流程和真实情况一样。
今年7月,南航入选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民航运输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学校则是我们最好的合作伙伴。”高周刚说,为满足企业和行业用人需求,南航积极主动把院校请进来,陆续与20家院校开展合作,累计开展培养项目24个,涵盖运行所需的飞行员、乘务员、机务维修员、飞行签派员、地面服务人员、空保人员等专业工种。
企业对于推动产教融合走向纵深发展发挥着重要主体作用,不仅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强引领示范效应,还能强大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动能。
在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与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的广州数控智能装备产业学院内,数十名来自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三学生正在一台台数控机床前进行取料、加工、下料、转运等工作。
“这是校企合作实现双赢的探索实践,双方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资源,共育技能型人才。”广数职业培训学院教务处主任黄钊介绍,企业利用自身产业优势,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并指定岗位导师带领学生融合各生产环节,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借助教学资源为员工组织特长培训,取得职业等级证书,培养企业转型需要新的产业工人,参与到数控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全过程。
目前,广数职业培训学院在校生规模约300人,办学以来共培养了45000余名技能人才。企业还与国内60余家院校开展合作,涵盖专业共建、课程开发、师资培训、人才培训、人才评价、教材开发等。
根据《试点方案》,广州将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人才到学校兼职任教的常态化机制,要求试点企业安排一定比例专业技术岗位供学校教师实践,推动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定期实践锻炼制度化,推动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敏佳表示,从初级的校企合作模式向结合数控、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以及企业用人需求的深度产教融合模式升级,为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基础和研发力量。
企业和学校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一头热”变成了“两头甜”。如今,广州各技工院校与大型骨干企业及行业协会纷纷组建技工教育校企联盟,实现从以往一校一企的校企合作形式,向多个学校与众多知名企业进行“集群”合作转变。
兴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看原石、鉴定、称重、拍照……在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玉石及首饰检测中心里,学生们正在进行真实的珠宝样品检测工作。
学校坐落所在的番禺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精工珠宝首饰加工基地,围绕珠宝产业链学校成立了珠宝学院。“特别是建设珠宝玉石及首饰检测中心,配置了光谱分析、质谱分析、电镜等大型科学分析仪器,面向社会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珠宝学院副院长李坤说。
番禺区有生产加工企业400余家,经营销售企业2000余家,但规上企业占比较小,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在新工艺、新材料以及产品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的科研创新投入力度有限。“争做当地企业产品品质的守护者、转型升级的服务者同样是我们的责任。”李坤表示,中心通过高校的人才高地和检测分析中心的尖端仪器为企业做好技术服务,助力他们进行科研攻关、技术革新。
“我们不断探索创新产教融合新模式,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林洽生介绍,学校主动对接本地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打通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之间的通道,推动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与企业建有17个产业学院,精准服务本地产业。
产教融合不仅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学校和企业缔造“亲密关系”,职业教育感知行业脉搏,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
近年来,广州市属技工院校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新技术、新领域、新趋势,开设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云计算技术应用、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应用、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一批市场紧缺且具有广阔前景的新专业,为推动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养相适应的技能人才。
《方案》也提到,支持创办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支持企业与职业院校组建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鼓励试点企业联合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和产业园区共建产业学院、企业工作室、教学工厂、教学医院,搭建实习实训和创新平台。
放眼全市,广州正推进产教协同创新,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共同参与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实施产学研协同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形成龙头企业、优势高校、合作科研院所等多方合作复合型平台,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