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湾区一港通”是国务院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的重要举措,被纳入《广州市落实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事项工作举措清单》,探索该模式的发展改革可持续提升我市跨境贸易便利化通关水平。中国(广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以下简称广州“单一窗口”)实现了属地报关企业和南沙的船代、码头之间的数据共享共用,打通了进出口物流全链条,促成了南沙港与其他内河码头之间“两港如一港”的一体化操作,全方位助力广州国际航运枢纽的建设,增强广州航运枢纽的辐射力及影响力。
一、简化环节,实现通关手续“办一次”
广州“单一窗口”针对该模式特点,使封闭数据变为共享信息,实现通关全流程自动处理。广州“单一窗口”依托预配舱单预录入功能,进行了优化升级。企业通过广州“单一窗口”完成舱单申报后,集装箱运抵属地海关,在属地海关完成报关、查验放行后,货物通过驳船运抵南沙港,可直接衔接大船出口。该模式有效畅通了湾区进出口国际供应链物流通道,提升了粤港澳大湾区贸易自由化通关便利化水平。
二、减负降本,增添湾区企业“获得感”
“湾区一港通”模式为大湾区腹地进出口企业打造了更快速、便捷、低成本的进出口“高速通道”。在该模式下,企业无需办理核销手续,可免去转关费用,省去人工办理的等待时间。在全程信息化手段的支持下,企业可对货物通关的各环节精准把握,科学、及时地安排船期和舱位,从而降低因两港运输因素导致船期、舱位变更带来的时间、费用等成本。该模式有力提升了湾区企业参与国际贸易的竞争力,让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了高质量的发展成果。
三、畅通物流,打造区域协同“融合卷”
“湾区一港通”模式促进了各口岸之间的协同配合,推动了粤港澳物流一体化改革。“湾区一港通”模式是全面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增强港口群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形成以南沙港为枢纽港,广州、佛山、肇庆、清远、云浮、韶关等地多个珠江内河码头为支线港的港口群,畅通进出口国际供应链物流通道。截至2022年3月20日,通过该模式累计完成了1028个航次、10079票提单、4.27万标箱。“湾区一港通”在广州“单一窗口”的助力下,实现优化粤港澳大湾区营商环境,服务大湾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