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营商环境 > 营商动态

增城推动“百千万工程”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 听全文
  • 2023-12-16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产业兴促融合 乡村美共富裕

  今年初,省委作出推进“百千万工程”战略部署,增城闻令而动,结合市委“现代活力核”战略定位,发挥区的优势、镇的特点、村的资源,锚定“一年开局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显著变化、十年根本改变”目标,真抓实干、竞标争先,积极探索强县促镇带村的“增城实践”。

  在仙村镇上境村,一座现代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智造示范基地正拔地而起;在森林海旅游度假区,昔日的废弃矿坑变身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的热门景点;在派潭镇各行政村,一场场接地气的惠民“村晚”文化活动如约而至;在增城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民”变“股民”,村民收起了租金和分红……

  一首以强产业、优环境、谋改革为主题的城乡融合发展协奏曲,正在广州之东铿锵奏响;一幅产业兴乡村美、促融合共富裕的和美乡村实景画正在广州增城徐徐展开。

  强产业:“散乱小”蝶变现代科技园背后的产业决心

  增城仙村镇上境村,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映入眼帘,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崛起一座占地556亩、总投资50亿元的现代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智造示范基地。

  时间回到两年前,彼时上境村工业园区在营企业仅26家,总产值1.38亿元、纳税额528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约150万元。预计到2025年,这组数字将变成企业250家以上、年产值83.4亿元、亩均产值约1550万元,年税收3.34亿元,产值和税收相比改造前分别提高60倍和63倍。

俯瞰增城区荔城街莲塘村

  一组组亮丽的数据,不仅预示着这座村镇工业集聚区,将从整体产能低效、企业规模小、税收低、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到高产值、高效能、高技术的华丽蝶变,更映照出增城狠抓产业发展、聚力推进东部中心建设的决心和魄力。

  从上境村沿着永宁大道向西看,广州东部中心的建设一片欣欣向荣:增芯项目,一条12英寸先进智能传感器及特色工艺晶圆制造项目已完成土建施工;广州国显维信诺,全市首条全柔AMOLED模组生产线正在全力产能爬坡;广东越海集成,首个落地广州的“晶圆级先进封装”项目有序推进……

  今年以来,增城紧紧围绕东部中心这个抓手,以产业带动增强区域综合实力。完成广州东部中心规划编制,推进核心区及重点产业,抓紧141个项目建设,计划年度投资750亿元,力争打造成为“引领大湾区、联动长三角和京津冀、面向海内外”的广州东部综合门户。广州东部公铁联运枢纽已开行中欧、中亚等20条国际物流线路,打造大湾区国际班列集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同时,聚焦泛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招商,精准引进增芯、希音等行业龙头企业,推动形成“芯显车”等产业集群。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筹建机制,实现“引进即筹建、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今年在建产业项目123个,其中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7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49个。

  产业兴则百业兴。增城正乘着建设东部中心的东风,在产业振兴的道路上疾速飞驰。

  优环境:“废矿坑”变身“金银山”背后的绿色谋略

  增城区白水寨大道旁,集高端温泉酒店、七星级房车营地、嬉水乐园等多种休闲业态于一体的森林海旅游度假区客来客往。在这里,山水湖岸俱全,在森林里看海成为现实。

  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曾经是一个废弃的矿坑。华丽变身的背后是森林海废弃矿坑综合修复利用项目,通过对600亩高龙石场废弃矿坑进行14项生态系统修复,形成144公顷“河湖岸林田园”自然森海。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修复治理,引入社会资本力量参与。2015年,一家增城本地企业加入,森林海旅游建设项目就此启动。据统计,2023年森林海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营业额超3亿元,带动就业岗位1500多个。

经过系统性修复后,曾经的“废矿坑”成了旅游度假村

  事实上,滩涂裸露的“废矿坑”变身生态优美的“金银山”只是增城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依增江河而建的正果老街内,云吞、濑粉、鱼面、艾糍、濑锅边、竹筒饭、蛋散、虾堆、豆糠糍、咸水角等应有尽有;白水寨风景名胜区,拥有我国内地落差最大瀑布——落差高达428.5米的白水仙瀑;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瓜岭村,作为广州唯一的水上清代建筑民居群,依旧保留着明清时期岭南水乡的历史风貌;以花为媒的大埔围村,打造成为具有岭南地域特点客家文化风情的特色村落;全长约40公里增江画廊,以“一江春色醉游人,两岸百花望荔乡”的美景,成为增江河上一幅绵延的天然山水画……

  靓丽的风光背后,是增城区持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推进村庄规划优化提升试点工作,完成207条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坚持不搞大拆大建,全面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引导农户利用“四旁”(村旁、渠旁、路旁、屋旁),因地制宜建设“三园”(花园、果园、菜园)4383个;以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改造提升旧民居、旧街巷,打造正果老街、1978电影小镇等一批特色网红地、打卡点;建成省级美丽宜居村259条、特色精品村61条;发展精品民宿200多家,全区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引入86家企业、撬动社会资本103.37亿元投入农业农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增城正努力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存的绿美画卷。

  谋改革:“小田并大田”“农民变股民”背后的探索勇气

  “以前一亩地辛辛苦苦种一年也就挣1000多块,现在坐在家里就能收租金和分红,加上政府的奖励,算下来一亩能有2400多块。”朱村街龙岗村村民张志伟开心地说。

  张志伟口中的租金和分红,是指增城朱村在时光穗稻新乡村示范带实施的土地预流转模式,试点探索农村农民资源入股参与新农企经营机制,规模流转近2.7万亩耕地,实现“小田并大田”“农民变股民”。据统计,2023年增城丝苗米现代农业产业园联农带农8630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2万元,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8.66亿元。

  从“农民”到“股民”的华丽转身,不仅让张志伟和村民们过上了“收租”的美好生活,更折射出增城坚持以改革赋能、激发城乡发展活力的鲜活实践。

  增城利用增城丝苗米、荔枝、迟菜心等特色农产品,做好“土特产”文章,打造优势主导产业,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大力推动“创新+现代种业”,出台种业二十条扶持措施,培育“增科1号”丝苗米,打造丝苗米交易定价中心;打通种植、保鲜、加工、销售、文旅全链条,增城荔枝成功入选首批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同时,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全市首发农村土地经营权不动产权证,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融资,引入“金融活水”;创新“空心村”宅基地盘活模式,推动闲置农房资源变“富民项目”,打造精品民宿超200家;扎实推进石滩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探索建立“4+2”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家庭农场与合作社数量广州市第一;实施“统一整合、统一流转、统一招租”模式,引导农民将土地集中流转,累计流转家庭承包耕地25万亩,申请并享受补助的农业经营主体331个。

  改革赋能新活力。增城正走在一条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康庄大道上。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