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机构专页

广州首部最全的编年体工业志书正式出版

  • 听全文
  • 2020-06-24
  • 来源: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分享到
  • -

  近日,由广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成立广州工业志编纂委员会精心耗时2年完成的《广州市工业志(2001-2017)》正式出版。作为广州进入新世纪后第一本编年体工业志书,实现了时间跨度最长、记载内容最全、覆盖范围最广、目录分类最细和权威度最高等里程碑式的成就。全书共十三章、五十五小节、六大部分,总计30余万字,详细记录了2001年-2017年广州工业发展全貌,目前经广东新世纪出版社出版发行。

  “修志问道,以启未来”

  地方志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记载历史的特殊载体,是权威的资料性文件。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地方志工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李克强总理提出“修志问道,以启未来”,对地方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推进全国地方志事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地方志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2016年广州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发布了《〈广州市部门志、行业志丛书〉编纂工作方案》(穗志办〔2016〕19号),广州市工信局迅速组织力量,成立广州工业志编纂委员会,广泛搜集第一手素材,寻访历史沿革事件,存真求实,全面系统、真实客观地记述广州市工业经济领域各部门、各行业发展历程和近状。

  凝聚无数编撰人、专家、学者心血的《广州市工业志(2001-2017)》,对加快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挥部门决策中的新型智库作用、提升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能力、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有利于引导民营企业正确发展,推动民营经济健康运行。尤其在受疫情影响的当下,《广州市工业志(2001-2017)》可引导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为营造民营企业良好的发展环境提供范例和历史信息,能有效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扭转在特殊时期行业发展下滑的势头,促进民营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形势。

  另一方面,有利于管理部门强化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发挥规划战略引领作用,推进广州工业稳健发展。在越来越具挑战性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指导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城市发展方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力提质增效,汇集自主创新范例和数据,助力“广州制造”向“广州智造”“广州创造”发展。

  编年记事,载录入志

  《广州市工业志(2001-2017)》共计547页,记述时限从2001年1月1日开始,至2017年12月31日,个别部门、行业根据记述需要有适当的上溯下延,记述范围为2017年广州市行政区域。工业志通篇采用规范的语本体、记述体、书写格式,便于阅读;入志资料均经过各编撰单位层层考证核实,保障其权威可靠性。

  在结构上,以“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为时间轴线,划分三个广州工业的重要发展阶段,总述了以天河区东部、黄埔区至增城南部的产业组团为载体的东翼、以番禺、南沙带状组团为载体的南翼和以白云区北部、花都及从化西南部带状组团为载体的北翼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全志采用述、志、记、传、图、表、录等体裁,详实记录广州市工业的管理机构与体制改革、产业规划与政策、空间结构布局、工业技术改造和创新,以及各区、各行业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

  在内容上,重点记述了广州工业和信息化管理部门的工作,与市汽车、石化、电子产品制造业等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以及市装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材料工业、都市消费工业、民营工业改革等发展概貌,此外,简要记述了各区工业发展概况。以纵横为格局,全面具体地记录了广州工业发展历程。纵向领域贯穿管理机构与体制改革、经营机制和产权制度改革、产业政策及行业状态;横向跨度囊括了这一时期以来广州工业发展的每个历史性节点、重大事件及发展规律。

  以史为鉴,引领发展

  纵观《广州市工业志(2001-2017)》的记录范畴,最为熠熠生辉的就是这一阶段中工业经济发展取得的累累硕果,其独具广州特色,深深打下了坚持开放、深化改革的时代烙印,是凝聚了无数企业人智慧、汗水和经验的著作,对广东乃至整个中国的工业发展都能提供范本指导的作用。

  从规划布局来看,本世纪初,广州提出了“东进、南拓、北优、西联、中调”的战略构想,加大了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腾笼换鸟和产业转移的力度,工业逐步向东部、南部和北部转移,形成了东部以汽车、石化、电子为主体,南部以临港装备制造业为主体,北部以空港经济为主体的工业布局。在“十二五”期间,广州还获得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先进制造业中外合作区、中国智慧城市发展应用评估创新奖、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创业先进城市、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等荣誉。

  从产业经济来看,“十五”时期,广州工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2005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843.96亿元,比2000年增长86.6%,2001-2005年平均增速16.3%,高于全市GDP增速(13.8%)2.5个百分点,比“九五”时期年均增速(14.1%)加快2.2个百分点。“十一五”时期,广州工业总量稳步壮大,跃上万亿级的新平台。工业总产值于2008年突破万亿元,石油化工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三大工业支柱产业三大支柱产业产值均跨千亿,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成为首个千亿企业,完成了产业大迁徙,30年来首次实现内环路内基本没有工业企业。

  从园区载体来看,“十五”时期以来,广州全市大力打造具有广州特色的产业园区,并开始形成以产业园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集群,并围绕着东翼、南翼、北翼三大产业集群聚集带不断走向完善,推动优势产业向重点园区聚集,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产业集聚度高、土地集约利用效应明显和区域错位发展的新格局。

  从企业发展来看,进入千禧年以来,广州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和扶持中小微企业“双管齐下”,一边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三改一强”“抓大放小”等为特征的制度创新阶段,以及新时期分类改革阶段;另一边创设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设立孵化基金、发行中小微企业服务券、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机制十条工作措施,促进广州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

  《广州市工业志(2001-2017)》内容结构纵横联动,行文脉络宏观入微,用30余万字、230余个人物、157张图片记录了广州工业十八年的发展历程,是广州工业史上的宝贵财富。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