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机构专页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安排

  • 听全文
  • 2024-04-08
  • 来源: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 分享到
  • -

  一、2023年主要工作情况

  2023年,全市人社系统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决落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市委“1312”思路举措,印发人社领域“1315”行动方案,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用心用情在发展中保障改善民生,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我市在全省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等四项人社综合考核中均为A级(等次),在营商环境劳动力市场监管考评中获全省第一、全国第二,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州实践作出了人社贡献。

  (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持之以恒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党的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拓展。一是主题教育扎实开展。召开53次局党组会议、17次中心组学习会、12次读书班集中学习等,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心见行;确定106个课题开展调研,形成调研成果转化清单;高质量落实服务民生十大实事、服务市场主体十大实事,我局民生典型案例《驿站开到家门口 服务做到心坎上》被市委主题教育办向全市推介。二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辅导宣讲25场次,全系统党员干部线上专题学习和专题考试完成率均为100%;举办4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培训党员干部517人次,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人社领域落地生根、结出硕果。三是风清气正氛围持续巩固。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抓实经常性和集中性纪律教育,开展专题辅导9场、书记带头讲廉政党课70余场次,组织2000多名党员干部赴廉政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教育引导干部做到知敬畏、守底线、存戒惧。

  (二)在稳定就业大局上破题发力,持续增强群众幸福感。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3.01万人,占全省五分之一强,同比增加8.05%,民生幸福生活根基进一步夯实。一是突出重点群体稳就业。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举办“阳光就业”招聘活动1037场,提供就业岗位111.48万个,广州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7.81%;帮助12.09万名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和4.7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重点群体就业更加稳定。二是突出主动服务保用工。建立8500家重点企业库,269名就业服务专员与企业“结对子”,为重点企业调度用工2.83万人次;建立26个零工市场,组织零工专场招聘会42场次,提供岗位2.23万个。三是突出建好平台促就业。建成311家“家门口”就业驿站、83家院校就业创业e站、26个零工市场、177家创业孵化基地,打造线上、线下、直播带岗“三位一体”招聘平台;建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55个,落户港澳台创业项目2229个,吸引来穗就业创业港澳青年2986人。

  (三)在落实战略部署上破题发力,持续拓展改革创新纵深感。我局在大湾区建设、落实《南沙方案》、乡村振兴等考核中均居全市前列并获评优秀,进一步擦亮广州人社改革创新品牌。一是落实《南沙方案》有力度。落实《部省支持广州南沙建设政策措施清单》,35项支持政策已落地23项,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出台南沙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双清单”,启用“粤澳社保一窗通”(南沙专窗),设立粤港澳合作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站,举办第十二届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二是融通湾区民生有深度。深入实施“湾区通”工程,组织35家次单位赴港澳高校招聘,约700名港澳专业人才在穗执业,开设25个境外社保服务点,全国率先聘任9名大湾区律师担任仲裁员,宜居宜业优质生活圈加速形成。三是促进人社全域改革有广度。特殊工时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5项先行先试任务取得扎实成效;打造智慧仲裁体系等8项改革经验在人社部平台宣传推广;建成农村电商产业园1家、返乡创业基地2家、乡村人才驿站35家,创新做法入选市“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案例。

  (四)在多层次保障体系上破题发力,持续提高民生获得感。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达2517.88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失业保险金标准分别提高至3993元/月、2070元/月,社保兜底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一是养老保险体系不断健全。全面落实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我市副局级退休人员相关待遇平稳衔接;100%完成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留存资金审核、分配任务,全力保障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等重大建设项目如期推进。二是个人养老金先行实施加速推进。391万人开通个人养老金账户,缴存资金33.9亿元,占全省缴存资金的52%,居全国前列。三是新业态人员权益保障持续完善。全市灵活就业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25.05万人,居全省第一;新业态从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已确认2914人。

  (五)在“第一资源”引育上破题发力,持续提升人才归属感。强化人才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让更多千里马在广州大地落户安家置业发展。一是引才育才水平按下“快进键”。新增发放人才绿卡1738张,累计发放人才绿卡14604张;全年引进人才入户5.6万人,新增博士博士后科研工作平台86家,新进站博士后745人;在全国第二届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中获2金1银1铜,金牌数居全省首位。二是事业单位管理机制实现“走前列”。创新制定全省首个事业单位特设岗设置管理办法;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安置;率先全省探索实施公共卫生机构“一类财政供给、二类绩效管理”改革试点,获得省政府推广肯定。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走进“快车道”。修订实施《广州市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规程》;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超2600家,发展规模、质量居全省首位。在全国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斩获1个特等奖及2个三等奖,奖项总数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六)在深化“三项工程”上破题发力,持续提振从业自豪感。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388.82万人,高技能人才140.63万人,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技能人才供给。一是“粤菜师傅”工程感召力越来越强。培训认定“粤菜师傅”7162人次,举办“重塑广州‘十大名鸡’品牌邀请赛”;我市在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粤菜师傅”职业技能大赛获4个一等奖,一等奖数量连续四届蝉联全省第一。二是“广东技工”品牌影响力越来越大。新增取得职业资格证书11.48万人次,2所技师学院入选省高水平技师学院创建单位,占全省1/5;5所民办技校入选省示范性技工学校,占全省1/4;我市在全国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上获13金4银7铜26优胜奖,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三是“南粤家政”服务能力越来越足。开展南粤家政培训9.4万人次;建设176个南粤家政基层服务站和420个二级站点;在省第三届“南粤家政”技能大赛斩获3个一等奖,数量居全省第一。

  (七)在劳动关系治理上破题发力,持续增加劳动安全感。全面加强劳动关系领域矛盾风险防范化解,推动劳动者的安全感更加坚实。一是和谐劳动关系实现新突破。率先全国组建“广州市新业态用工保障联盟”,有效维护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权益;建设全国首家和谐劳动关系主题公园;劳动关系事务托管小微企业3213家,覆盖劳动者累计达4.4万人,获市法治建设创新项目一等奖。二是根治欠薪工作开创新局面。深入推进荔湾区创建“零欠薪城市”试点,修订建设工程领域工资保证金管理办法,扎实推进根治欠薪冬季专项行动,为1.66万名劳动者追回工资及补偿金约1.53亿元。三是劳动调解仲裁取得新成效。优化实现仲裁案件“一点受理、全市通办”;仲裁结案率99.22%、调解成功82.52%、终局裁决率78.7%。南沙区南沙街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荣获全国2023年度工作突出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

  二、2024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4年,全市人社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锚定火车头、领头羊、排头兵标高追求,强信心、聚合力、勇担当,奋力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全面加强党对人社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不断抓基层打基础,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努力把局系统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二是进一步推动就业形势稳中再进。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着力抓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继续推进“就业驿站”建设和品牌推广,加快建设“一区一特色”零工市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4万人,不断推动更高质量充分就业。三是进一步推动人社改革创新全面出彩。锚定“一点两地”战略定位,用足用好用活部省支持南沙政策,推动在港澳地区设立就业驿站,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劳动关系示范中心,推进跨区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推进人社领域改革创新取得新突破。四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险更加惠民。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全面做好失业、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继续推进特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和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失业保险试点工作,兜住、兜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五是进一步推动广聚英才提档升级。制定完善高层次人才认定和引才入户相关办法,持续优化人才引进入户办理流程,打造高层次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完善事业单位管理机制,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人才支撑。六是进一步推动技能人才量质齐升。深化“三项工程”品牌实效,做好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备战参赛工作;出台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意见,推动“新八级工”制度实施,为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源头活水”。七是进一步推动劳动关系持续向好。打造覆盖广成效优的小微企业劳动关系事务托管服务体系,探索全省首个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激励指导体系推广应用,着力抓好根治欠薪工作,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多元处理机制,助力建设更高水平平安广州法治广州。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