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机构专页

广州治水取得靓丽成效 打造碧道珠水升级版

  • 听全文
  • 2020-01-14
  • 来源:市水务局
  • 分享到
  • -

  从黑如墨汁、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恶臭难闻,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

  一条条黑臭河涌变清,一段段靓丽碧道初现。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广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州推动“四个出新出彩”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重要指示,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水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

  目前广州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已消除黑臭,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全国仅有的2座治水先进城市在全国通报表扬;与此同时,2019年广州全面启动碧道试点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113.66公里的多种类型碧道试点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成效:白鹭来了、河涌焕然一新 广州水环境变化巨大

  白云区松洲街居民们发现过去黑臭的石井河上多了许多“特殊的客人”,每天清晨或傍晚退潮后,成群的白鹭就会飞落到河边的浅滩觅食、嬉戏。“这里的水质变好了,鱼草肥美,才会有鸟飞来呀。”居民陈阿姨表示。

  住在海珠区南箕涌旁的吴叔将“焕然一新”四个大字钉挂在了自家的外墙上,吴叔说,过去南箕涌涌边违建林立、河道淤塞,河水腥臭刺鼻,夏天蚊虫乱飞,根本不敢开门开窗;现在河道通畅,河水变清,每天晚饭后都下来走一走,真正感到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广州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管平台的黑臭水体有147条之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治理任务之重可见一斑。为此,广州把水环境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民生工程,以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为抓手,创新思路举措,完善体制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推动水环境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市委书记张硕辅、市长温国辉对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亲自部署,多次下达指示,深入黑臭水体治理一线调研部署工作。2018年7月以来,广州印发市总河长第1、2、3、4、5、6号,下达剿灭黑臭水体、网格化治水、排水单元达标攻坚、国考断面达标等任务,发起黑臭水体剿灭战总攻令,高位推动治水,基本形成了全市全民动员、上下联动、齐心协力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的工作局面。

  2019年以来,广州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监管平台的147条黑臭水体,经第三方第一轮复核评估,已基本实现消除黑臭,车陂涌、双岗涌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鸦岗等9个国考断面稳定消除劣Ⅴ类、8个国考断面和2个省考断面水质达到省年度考核要求,其中鸦岗断面从2018年的劣Ⅴ类水到2019稳定达到Ⅳ水;流溪河流域89条一级支流劣Ⅴ类数量由46条减少到16条,污染物氨氮排放总量削减了79%……

  广州水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也获得多方“点赞”

  统计部门民调结果显示,广州市民认为工作成效最为显著的是黑臭河涌治理,位列建设花城成效显著各项工作的第一位;广州还被生态环境部作为全国仅有的2座治水先进城市在全国通报表扬,获评“国家首批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广东省河长办首次公布的全省2018年度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结果中,广州获得“优秀”等次……

  治理:去年拆除涉河违建超371万㎡ 新建污水管网超4000公里

  广州水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究竟从何而来?首先,强化源头治理,“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源、治源先治人”。

  过去,广州治水主要依靠末端截污、末端补水、环村截污等方式,以做工程为主。2016年以来,广州持续推进“三源四洗”,全力推进广州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和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从“调水冲污”向“截污治污”转变、从“末端处理”向“源头治理”转变、从“工程优先”向“强化管理”转变,在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和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污染源查控上动真碰硬。2017年以来,全市共拆除涉河违建988.93万平方米,其中2017年116.49万平方米、2018年500.76万平方米、2019年371.67万平方米。大力清理整治“散乱污”场所。完成15351个“散乱污”场所的整治任务。

  源头实施有效截污。2017年以来,共建成投运污水处理厂14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6.55万吨/日,共建成污水管网9462公里。其中,2019年已完成投运新扩建污水处理厂6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5.5万吨/日,基本建成具备通水条件6座,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74.5万吨/日,在建6座,规模101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4169公里。

  其次,注重建章立制,上下联动、网格化管理、智慧化治水。

  从多部门多头管理,城乡发展无序管理等弊端脱离出来,打出上下联动、网格化管理、智慧化治水组合拳,采取多部门联动方式,全面推进污染源整治工作。

  优化河湖长体系。在原3030名四级河长、828名四级湖长、3296名自然村河段长的五级河长体系基础上,向上延伸设置9大流域市级河长,向下延伸对全市19660个标准网格设置了网格员18416名,发挥一线“岗哨”作用,形成了多级治水体系。夯实工作机制,制定河长述职方案、河湖警长制、河湖问题挂账指引等多项工作制度,助力河湖长制工作纵向深入开展。修订河长办工作规则、河长制湖长制年度考核方案,完成“一河一策”、“一河(湖)一档”、河长工作手册、河湖名录编制和电子标绘工作。此外,广州还全面推行河湖警长制,把公安机关纳入河长制体系,打出河湖长+河湖警长“组合拳”,坚决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强大震慑效应。

  建立监督指导机制。专项监督、人大、政协监督、暗访监督、媒体监督、群众监督等多种方式全面开花,如组建165支2087人参加的民间护水队,聘请民间河长754人,“广州治水投诉”微信公众号受理市民投诉等,取得良好社会效果。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出台《广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广州市水环境治理责任追究工作意见》,把治水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明确各级河长在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前原则上不得调整,各级河长调整前,组织部门须书面征求同级河长办意见。广州市河长办自2017年成立以来,根据《广州市水环境治理责任追究工作意见》,对在水环境治理中不履职或不正确履职河长进行监督,共责任追究人员522名,其中局级2名,处级144名,科级69名,村居级249名,其他人员58名。

  目前广州已经建立起以网格为单元的治水体系,绘制网格作战图22380张,推行网格化治水,由村居负责人、网格员发现问题,并通过“广州河长APP”上报,形成作战图,实现污染源逐个上报、逐个消灭。全市2019年度污染源整治销号任务量为54504个,截至12月31日,已全部整治销号完毕,整治销号率为100%。

  最后,重视民生国计,固本强基、精细高效、提升管理。

  扎实推进广州珠江堤防达标提升建设。珠江堤防未达标长度共182.83公里,截至去年底,已完成175.08公里,占总任务的95.7%。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组织实施《广州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广州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补短板行动方案》,共1059宗项目,现已完工843宗,开工142宗。完成河湖管理范围划界长度5368公里,完成率95.9%。提升城市防洪排涝水平,强力推进内涝整治,2018年排查出的169处内涝风险点整改,已完成152处,完成率90%;2019年排查出的72处内涝风险点,已完成70处整治,完成率97%。

  不断提升排水管理水平。督促各区重点开展餐饮类、沉淀类、有毒有害类等典型排水户的巡检和违法排水整治工作,强化排水审批、证后监管和排水执法工作。全面强化排水设施管理,开展排水设施管理养护工作考评,推动中心城区排水设施全覆盖、无死角管理养护。加强供排水上下联动,供水、排水联动,以排定供,新增用水户应按要求,在供水开始前完成排水规范接入市政管网工作;以排限供,对拒不整改的违法排水户,通过实施限制供水或停水,督促其进行整改。印发实施《广州市全面攻坚排水单元达标工作方案》《广州市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等文件,部署“排水单元达标”攻坚行动,明确单元红线内部设施的权属人、管理人、养护人、监管人“四人”到位;以雨污分流原则,整合各部门力量,开展排水单元达标建设。

  提升:推动147条河涌“长制久清” 建设5条碧道示范段

  已经消除黑臭的河涌如何实现“长制久清”?全市水环境如何进一步提升?广州市河长办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州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源头治污、产业协同、系统推进、科技支撑、制度保障,巩固提升治理成效。

  将大力推广黄埔区乌涌、天河区车陂涌划分排水单元治水成功经验,全力推进“排水单元达标”攻坚行动,在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全市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排水管网专业化养护全覆盖。巩固已销号“五清”“四洗”行动成果,推进水库标准化管理和小流域治理,通过村居污染源网格单元的小切口,挂图作战,销号管理,推动147条河涌“长制久清”。

  同时加快补齐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短板,在2019年底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2020年建成6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1万吨/日,新增1000公里以上污水管网。深入推进“洗井”“洗管”工作,全面推进排水管网隐患修复工作,2020年全面完成《剿灭黑臭水体作战方案》中存量排水管道结构性隐患的修复工作。统筹推进“厂、网、河”一体化管理,切实降低河涌景观水位,减少河水倒灌,确保污水管网运行水位正常;进一步对问题排水口进行整治,确保无污水直排河涌。

  此外,今年还将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广州市河长办表示,广州作为广东省万里碧道的先行城市,碧道建设要走在全省前列,建设多种类型的碧道,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充分利用已有绿道、设施、材料进行微改造,打造特点鲜明的经济适用型碧道,成为省内可复制可推广的碧道样板。今年的任务是着力推进阅江路碧道、临江大道碧道、生物岛碧道、二沙岛碧道、沙面碧道等5条碧道示范段的建设。其中,二沙岛、新河浦涌碧道示范段项目,计划通过已建的东山湖公园碧道,与拟建的新河浦涌碧道示范段(2.2公里)、东濠涌碧道(4.4公里)连通,实现云山珠水共逍遥。海珠区阅江路碧道示范段工程位于前航道右岸华南大桥至琶州大桥段,长约2.3公里,计划串联周边水博苑、会展公园等特色节点,服务好会展区、互联网聚集区、总部商务区的功能需求,增加防洪、治涝、海绵、治水等科普展示点。

  广州市河长办负责人表示,广州的碧道建设将本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在已有925公里滨水绿道基础上,通过消除阻断点、修复破损路面、完善安全设施等工作,达到基本标准碧道要求;按市民的实际需求,逐步开展碧道设施提升工作,完善碧道功能。此外,还继续挖掘碧道建设潜力,将碧道建设作为黑臭水体治理模式的升级版,充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工作成果,在164条已整治的黑臭河涌两岸恢复人行通道及绿化,建设192公里基本标准的都市型碧道,巩固治水成果。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