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政府办公厅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文件 > 其他文件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 2016-10-17
  • 来源:本网
  • 分享到
  • -

穗府办〔2016〕19号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交委反映。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0月17日

广州市综合交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前言

“十二五”期间,广州交通既重视对外辐射能力的提升,又重视内部效率的改善,更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贯穿在交通发展的过程之中,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重大的支撑作用。

对外交通方面,成功申报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交通枢纽对外辐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发挥国家中心城市龙头作用。白云国际机场作为国内三大航空枢纽之一,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第三跑道投入运行,T2航站楼开工建设,不断拓展国际国内航线网络,旅客吞吐量突破5500万人次,国内排名第三,全球排名从第19位上升到15位;完成广州港南沙港区三期主体工程,港口货物吞吐量约5.2亿吨,2015年世界排名第六,表明广州港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优势开始凸显;贵广、南广、广深港高铁建成开通,形成了广州第二套人字形国铁系统,广州到达南宁、贵阳的时间分别缩短了10小时、17小时,增强了对泛珠三角地区的辐射能力,未来将形成通往东盟国家的运输大通道;新开通广河、广乐等8条高速公路,2015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972公里,占广东省比例的13.8%,居于全省第一。

城市交通方面,成功申报公交都市,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交通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拥堵状况得到有效缓解。以公交都市建设作为民生交通改善的抓手,新开通六号线一期、广佛线2条地铁线,开通海珠区有轨电车试验线,成功改造轮渡、优化形成13条水巴线路,新增公交专用道292公里、开行定制巴士43条;实施金沙洲大桥拓宽改造、开通同德围南北高架路等城市道路,新增里程234公里,改善了重点地区出行难问题。交通发展从注重设施建设逐步转向建设与管理并重,系统开展交通综合治理,成立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缓解交通拥堵工作方案并推进实施;创新提出“摇号+竞价+环保”的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模式,积极尝试差别化停车收费措施,有效控制本市籍中小客车迅猛增长,为公共交通发展赢得时间;将交通信息平台融合在“行讯通”,定期发布交通拥堵指数,为公众提供交通信息服务,进一步提升交通管理水平。

“十三五”期间,空港空域能力和基础设施能力有待增强,海港码头、航道设施以及集疏运能力有待完善,铁路、高速公路的网络布局需进一步优化;对内城市规划与交通设施、产业规划布局需进一步协调,轨道交通网络有待完善,公共交通的多样化、品质化服务有待提升,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综合性、协调性、系统性方面有待健全。

未来五年,广州将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南沙自贸试验区的战略机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总目标,以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为抓手,坚持网络建设与枢纽建设并重,到“十三五”期末,广州市基本形成“高效畅达、便捷优质、绿色安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创建“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基本形成“国际化的大交通综合枢纽体系”、“一体化的区域交通发展体系”、“品质化的公共出行服务体系”、“精细化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通过以“三个创建、四个体系”为着力点,积极推进综合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交通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服务广州市“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格局”的城市发展重大战略部署。

 

第一章  发展回顾

 

第一节  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交通运输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省的有关要求,集中力量建设和完善了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和地位得到巩固,交通基础设施综合承载能力和运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为支撑和保障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广州市在提高综合运输管理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综合交通体系基本适应了广州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一、门户型综合交通大格局初步形成,对外辐射、引领不断加强,较好的发挥了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对外辐射龙头作用

(一)空港。白云国际机场作为我国三大国际枢纽机场之一,“十二五”期间,开通运行机场第三跑道,开工建设机场第二航站楼等设施,白云国际机场的整体设施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5年末,白云国际机场拥有航线286条,初步覆盖国内和国际主要城市,其中国际航线达133条,异地城市候机楼29个。2015年实现旅客吞吐量5521万人次(2010年为4098万人次,增幅35%)、位居国内第3位、世界第15位,货运吞吐量154万吨(2010年为114万吨,增幅35%),位居国内第3位。

(二)海港。广州港作为国家沿海主枢纽港,“十二五”期间,主要完成南沙港三期主体工程等基础设施,港口的集散能力明显增强,新增码头泊位56个(其中集装箱码头泊位6个),新增吞吐能力5325万吨、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155万TEU(标准集装箱)。目前已形成以南沙港区为龙头,新沙、黄埔等港区为辅助的格局。2015年广州市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5.2亿吨(2010年为4.1亿吨,增幅27%),集装箱吞吐量1762万TEU(2010年为1255万TEU,增幅40%),分别位居世界第6和第7。

(三)铁路。广州铁路枢纽作为全国四大铁路客运枢纽之一和华南地区最大铁路枢纽,目前已接入京广、广深、广茂等9条干线铁路(运营里程1674公里),形成了客货列车基本分线运行的“双人”字型格局以及广州火车站、广州南站、广州东站、广州北站“三主一辅”枢纽格局。“十二五”期间,建设开通广珠城际、广深港客专、广珠货线等5条线路,特别是贵广、南广高铁开通,拉近了广州与中部、西南部城市之间的联系;同时,改建广深Ⅲ、Ⅳ线广州东至新塘段、续建广清城际(广州北站至清远广州段)、广佛环线(佛山西站至广州南站广州段)等项目。铁路客运量从2010年9362万人次增长至2015年13657万人次(增幅45.9%),总体保持稳步上升的趋势。

(四)道路。作为全国公路运输网络的重要节点和华南地区公路主枢纽,“十二五”期间,开通了广河、广深沿江、派街、增从、广乐、肇花、广明、大广等8条高速公路,新增里程311公里,开工建设凤凰山隧道工程、广中江高速、虎门二桥等项目,加强广州与粤西、粤北之间的快速联系,打通了国家高速公路网的南北大通道。至201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93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972公里),全市已基本形成“二环+十五线”高速公路的主骨架网络。公路客运量从2010年47296万人次增至2015年85108万人次(增幅79.9%),在整个交通运输系统中占主导地位。城市道路方面,洲头咀隧道、同德围南北高架路、金沙洲大桥拓宽以及花城大道东延线(首期)等一批市政路桥工程相继完工,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对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起到积极作用。截至2015年末城市道路总里程达7220公里(较“十一五”期末新增里程234公里),中心城区干道路网工作日晚高峰平均车速为25.8公里/小时。

二、公共交通的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市民基本出行需求的同时,增加个性化、多样化的出行服务

(一)城市轨道交通。“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共新开通六号线一期、广佛线(西朗至燕岗段)2条地铁线路,新增里程约30公里(现状线网规模为266公里),全网列车共增加148列(778节),并开通了海珠区新型有轨电车试验线路1条、里程7.7公里,提高了城市轨道交通的供给能力,日均客运量从2010年324万人次增至2015年659万人次(增幅103%),承担客运量占公共交通总量的比重由27%增至43%。同时,开工建设地铁六号线二期、七号线一期及十三号线首期等11个项目,总里程规模超过250公里。

(二)常规公交。“十二五”期间,新增公交车2685辆,截至2015年末公交车运力为14186辆;通过开行地铁接驳线、区域快线等措施,“十二五”期间新增公交线路462条、里程7997公里,截至2015年末,线网规模达到1178条(增幅65%)、20067公里(增幅66%),日均客运量约698万人次(增幅2%),承担客运量占公共交通总量比重45%,其中中心六区公交线网密度从3.61公里/平方公里提高到4.12公里/平方公里。新增292.3公里的公交专用道,规模达到420.8公里,实现专用道的规模是2010年(128.5公里)的3.3倍,进一步完善、拓展常规公交的覆盖范围,提升常规公交的服务水平。截至2015年末,已开行43条定制巴士线路,为花都、番禺、黄埔等外围区与市中心连接提供便捷服务,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三)出租汽车。“十二五”期间,共新增出租汽车3129台,截至2015年末出租汽车运力为22442辆,出租汽车万人拥有水平约为17辆,2015年承担客运量177万人次/日,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的12%。同时,随着“互联网+”等快速发展,类似出租汽车的网络预约服务模式也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广州市政府层面也搭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信息平台(目前正在测试阶段),一定程度上提升出租车服务水平。

(四)水上巴士。“十二五”期间,加大水上巴士的建设力度,优化整合13条水上巴士线路,新改建码头11座,新建船舶39艘(新船舶的增加大大改善了市民出行的舒适性)。2015年日均客流约5万人次,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的0.3%,为市民出行增添新的出行方式。

三、开展城市交通综合治理,通过合理调控交通供给与需求水平,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开展了一系列的交通政策和战略方面的研究,科学制定并实施了交通政策、改善措施的实施方案。2011年印发了《广州市改善中心城区交通改善方案》(穗交改领〔2011〕1号);2012年,广州市成立了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交委),统筹组织开展全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工作;2013年,市交通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系统改善广州市中心城区交通状况一揽子工作方案》(穗交领〔2013〕3号),广州市以“建、增、管、限”四个板块为工作抓手,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提高交通管理水平。

2012年7月广州市开始实施中小客车调控政策并于2013年7月正式实施,创新提出“摇号+竞价+环保”总量调控模式,有效控制本市籍中小客车迅猛增长,为公共交通发展赢得时间。2014年8月,广州市实施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以经济手段引导机动车合理停放和使用,有效缩短了车辆的停车次数和停车时间,提高停车泊位周转效率。此外,“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加强对道路交通进行综合治理,2011—2015年共计对96个交通拥堵点进行治理,包含实施了天河路等片区交通治理和上下九、珠江新城、大德路等片区实施单向交通组织,以及对人民桥、广州大道南—逸景路等路段实施潮汐可变车道等,通过综合治理提升关键节点和路段的通行效率,打通道路微循环。通过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使得广州市中心城区道路交通压力有所缓解,在全国大城市中处于较好水平。

四、交通信息水平不断提升,为市民、企业、政府的服务以及城市交通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面向公众的运输服务与信息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推出全国首个综合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行讯通”以及微信公众号,新增“羊城通查询、乘客候车提醒、公交到站提醒”等服务,使得用户总量超过550万;96900交通服务中心提供交通投诉、报失处理等“一站式”交通咨询服务;建立停车诱导系统,完成3000多家停车场静态位置数据以及引导商业停车场动态数据接入,为市民提供空余泊位数等停车动态信息查询;实现广州市17家客运站售票联网,推出“在线购票+在线支付+自助取票+二维码进站”的新型电子客票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同时,顺应“互联网+交通”的技术潮流,适时推出如约巴士、如约的士等服务,相关测试与初步应用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二)行业监管信息化系统实现全覆盖。交通信息化覆盖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公路客运、公路货运、危险品运输、停车场管理、驾驶培训、汽车维修等主要交通运输行业和管理领域,涉及近10万运输车辆;建成广州市交通信息指挥中心,实现了全市出租、公交、公路客运、危险品运输等各行业的信息化全覆盖;通过公交、出租行业监管系统,实现对公交、出租车辆运行状态的实时、动态监控与远程调度和信息发布等;通过公交专用道电子警察和视频监控等系统,实现对交通状况的全天候监控。

(三)数据分析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建设公交客流分析系统,实现对全市公交线路、站点和车辆全天候客流采集和分析;建成城市道路运行分析系统,实现对全市635条主次干道状态的实时分析;建成交通仿真实验室,为交通治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试点移动大数据应用,2015年春运期间,利用移动运营商的移动大数据,开发广州市重点区域人群监测系统,实现了对广州火车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省市汽车客运站等交通枢纽集散地候乘旅客数量的实时监测。

(四)基础数据采集能力得到提高。完善交通信息化基础设施,包括高清道路卡口、电子警察、视频监控设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交通流检测点、交通信息版等信息平台,为政府监管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以广州举办亚运会为契机,实现多个政府部门、企业交通数据资源的整合。

五、坚持以低碳公交、淘汰更新“黄标车”为主导,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绩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逐步推进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应用,并于2012年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应用试点城市,2013年广州市交通委员会被评为“全国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集体”,是近年来广东省内唯一获此荣誉的市级交通部门。截至2015年末,广州市累计推进6217台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辆(其中纯电动公交车117台、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1700台、非插电式混合动力公交车1684台、液化天然气公交车2716台)和250台新能源出租车(100台纯电动出租车、150台增程式出租车)。同时,组织淘汰更新5万多台营运黄标车,并通过加大抽检执法力度、督导企业自检等,强化营运车辆尾气治理工作。

 

第二节  存在问题

 

尽管“十二五”期间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广州交通发展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与国家中心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的综合交通体系尚有差距,战略性基础设施和软环境有待增强

白云国际机场的吞吐能力不足(现状旅客吞吐量已超过T1航站楼的设计负荷),并且空域航权受到限制,机场的集疏散体系有待完善;港口吞吐能力不足,联运码头、航道设施以及集疏散体系能力有待提升;部分铁路线路能力紧张(广深Ⅲ、Ⅳ线广州至广州东段利用率为108%),随着新建铁路及城际的引入区间通过能力紧张问题将更为突出,并且广州火车站等铁路枢纽旅客发送能力日趋饱和,到发线能力已利用至极限,以及货运枢纽布局不尽合理、集中化程度相对较低;部分道路通道交通压力大,机场高速、广深高速、北环高速等通道平均饱和度超过0.9,与周边城市衔接有待提升,外围地区骨架路网有待完善等问题。

二、城市规划、产业规划与交通设施布局不协调,多中心格局尚未形成,导致交通需求与资源承载力不匹配

(一)空间分布。就业岗位集中在核心区造成广州市交通需求集中现象较为明显,核心区3%的面积、17%路网资源、48%轨道交通资源,承担了59%机动化出行,并且由于“职住分离、空间错位”,导致核心区过江通道(14桥1隧)交通压力较大(饱和度超过0.8);同时,处于核心区衔接位置的地铁站点和断面客流量高,全网日进出站客流超过10万人次的14个地铁站点都聚集于核心区。

(二)时间分布。职住分离造成通勤交通需求大。道路方面,进出核心区主要道路高峰期间流量方向比超过2∶1,潮汐现象明显;公共交通方面,造成高峰期间大跨度、长距离的通勤出行(早晚高峰地铁通勤出行客流占全天客流超过40%),部分线路断面客流强度较高,车厢较为拥挤。

三、公共交通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与个性化的机动化出行相比有待完善

近年来我市在公共交通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十二五”期间公共交通在机动化出行的比例仍然呈略微下降的趋势,由2010年的60%下降至2014年的58.6%。主要原因如下:部分地铁线路(如三号线)的车辆编组与车型考虑预留不足,导致高峰期车厢拥挤,并且对重点发展区域的支持力度不够,使得中心区与南沙自贸区之间地铁出行时耗为1.5小时等;由于常规公交的时间可靠性不如轨道交通,舒适性、私密性、个性化等不如小汽车,加上公交线网结构不完善,导致常规公交吸引力不足;目前出租车服务模式相对单一,加上出租车经营权历史遗留问题,大规模投放出租车运力将对原有司机群体的收入造成影响,引起社会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出租车运力调控难度较大;水上巴士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不够便捷,加上发船间隔时间较长等原因,造成水上巴士吸引力不足等。

四、交通需求管理政策雏形初现,但综合性、协调性、系统性方面不够完善,交通需求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广州市已实施中小客车总量调控政策3年,从增速上控制了本市籍中小客车的迅猛发展,但由于对外地车未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导致外地车比例大幅增加。由于长期在广州使用的外地车比例增加,机动化总量的缓增和存量交通加大,导致现有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此消彼长”,加上轨道交通建设成本高、周期长以及公交产品单一化和服务难以满足多样化出行需求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对小汽车增速的抑制效果大打折扣,城市道路交通与环境仍然面临较大的压力。据统计,2012年6月(调控前)中心城区15条主干道外地车的车流量占比是5.9%,2015年10月(调控后)则上升至17.7%;同时,本地化使用的外地车(每月使用超过5次的外地车)从2013年6月的7.7万辆增加至2015年6月的30万辆,增幅290%。数据表明,广州“外地上牌、本地行驶”现象日趋严重。

 

第二章  发展形势和要求

 


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要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加快建设以白云国际空港、南沙海港、国铁城际地铁轨道交通陆港、高快速路网为核心的大交通体系,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布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加快形成新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在此过程中,三大战略枢纽相互呼应、互动发展,构成提升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动力源和增长极,将广州市建成广东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和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第二节  交通发展形势: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广州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广州市城市性质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广东省省会,我国重要的国际商贸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等。”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枢纽空间布局,建设北京、上海、广州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广州作为入选国家三大综合枢纽之一,北上广三足鼎立,成为构筑中国对外开放交通网络的“金三角”,为广州新一轮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广州构建“一带一路”节点奠定了坚实基础。2016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打造现代综合客运枢纽提高旅客出行质量效率的实施意见》(发改基础〔2016〕952号)明确提出:“将综合客运枢纽建设作为推动交通提质增效的重点,以方便旅客、提高综合效率为核心,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更好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也对广州全面构建大交通综合枢纽提出更高要求。

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以及近期国家、省市的重大政策和重要战略部署,“十三五”时期广州市将按照国家中心城市标准,强化广州综合交通枢纽的辐射和区域整合功能,构建现代服务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

一、统筹交通运输方式,推动广州综合交通体系“一体化”

以建设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为契机,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输服务便利化,推动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集散高效、综合运输服务信息共享和管理体制创新,促进各种运输方式良性互动。

二、优化交通运输结构,促进广州综合交通体系“绿色化”

以建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为契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绿色节能环保理念,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的交通发展新方式,调整交通运输结构,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三、服务城市空间差异,实现广州综合交通体系“集约化”

以建设“公交都市”示范城市为契机,全面支持绿色交通发展,构建极具竞争力的多模式、多层次、高效率、高品质、一体化的低碳公共交通网络体系。

四、顺应“互联网+”新业态,提高广州综合交通体系“智慧化”

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新一轮产业变革为契机,加快推进智能交通建设,加快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科技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五、强化交通运输服务,推进广州综合交通体系“精细化”

以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为契机,通过精细化的交通改善,充分挖掘既有设施潜力,鼓励高效率、低能耗、低污染的交通方式,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充分发挥既有交通设施潜力,最大限度提高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此过程中,重点是全面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的建设。

 

第三节  交通发展要求: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交通发展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当前形势的深刻变化对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出的更高要求,是“十三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因此,广州市应坚持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各个环节,以全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针对自身发展实际问题,梳理总结“十三五”期间交通发展要求为“补短板、调结构、强管理、缓矛盾”。

“补短板”包含补齐交通设施供给能力、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和服务品质等,“调结构”包含转变运输服务的创新、优化运输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交通等,“强管理”包含提升交通管理精细化水平、公共交通一体化和出租车行业改革等,从而确保交通运行安全、有序和效率,“缓矛盾”包含缓解交通供需矛盾、减轻静态交通和动态交通矛盾等,全力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综合交通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让交通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先行官。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2020年)》为指导,以“转型升级、存量优化、提质增效”为主旨,抓住国家“一带一路”和南沙自贸试验区的战略机遇以及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契机,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总目标,以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为抓手,以提质增效为导向,坚持网络建设与枢纽建设并重,全面推行交通服务的改革创新,强化综合交通体系运输服务能力,整体推进三大战略枢纽(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航空枢纽、国际科技创新枢纽)和大交通网络体系。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深化改革,创新发展

加大交通改革探索,统筹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管理,完善综合运输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坚持市场决定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加快交通方式服务创新,完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等新型交通方式;研究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推进出租汽车行业改革。

二、优化结构,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各自交通方式的作用和特点,协调区域对外交通、城市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发展,实现对外交通与城市交通之间以及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提升综合交通体系的运输能力,支撑广佛同城化、广清一体化、广佛肇经济圈等区域一体化建设,推动广州市“一江两岸三带”和“多点支撑”空间发展格局的形成。

三、资源节约,绿色发展

大力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融入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大力推进结构性、技术性和管理性节能减排,加强绿色循环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更加注重优化基础设施结构、运输装备结构、运输组织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等,强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循环低碳要求,推进各种运输方式集约化、低碳化发展,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和货物的绿色运输。

 

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大数据、搭建大平台、提供大服务,推动“互联网+交通”共享出行方式的发展,实现交通运输行业的开放共享和协同管理,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效益以及综合交通信息惠民服务能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广州市基本形成“高效畅达、便捷优质、绿色安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对外高速通达、对内便捷互通,形成四面八方、四通八达的大交通网络体系。全面创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和“公交都市”,基本形成“国际化的大交通综合枢纽体系”、“一体化的区域交通发展体系”、“品质化的公共出行服务体系”、“精细化的交通运输管理体系”,实现“设施更完善、运输更高效、通勤更顺畅、管理更精细、结构更绿色、出行更平安”,即“三个创建、四个体系、六个更加”,简称“346”的目标体系。“四个体系”具体体现在:

(一)着力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以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为抓手,坚持网络建设与枢纽建设并重,重点发展国铁、城际、地铁、高快速路工程,优化客货运枢纽布局,实现与周边城市对外高速互达,城市内部互联互通,建成布局合理、层次清晰、功能完善、衔接顺畅、管理智能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枢纽城市和公交都市,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功能。

(二)着力构建一体化的区域交通发展体系。以创建“综合交通运输示范城市”为契机,加强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进高铁、城际轨道、高速公路、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打通连接周边城市的道路网络。

(三)着力打造品质化的公共出行服务体系。以建设“公交都市”为契机,打造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出租车、水上巴士、定制公交等其他交通方式为补充,公共自行车为延伸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四)着力完善精细化的大交通运输管理体系。抓住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以“互联网+”为支撑,加快互联网与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交通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行业服务品质和科学治理能力。

二、具体目标

(一)设施更完善、运输更高效。

1.空港。到“十三五”期末,通过搭建以广州为起点的“空中丝路”,与国内、东南亚主要城市形成“4小时航空交通圈”,与全球主要城市形成“12小时航空交通圈”;白云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将超过8000万人次(其中国际旅客占总旅客比重25%、国际中转旅客比例为15%),国际航线150条,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50万吨;客、货运输量进入全球前十位。

2.海港。到“十三五”期末,完善港口码头和航道设施以及集疏运体系,提升广州港在世界港口前列的战略地位,为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实现广州港年货物吞吐量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500万标箱。

3.铁路。到“十三五”期末,形成“双人字型+三横”(总规模超过1800公里)的铁路网络格局;巩固广州作为全国四大铁路客运中心地位,成为辐射湖南、广西、贵州等泛珠三角地区的南方铁路主枢纽;广州铁路枢纽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年客运量15800万人次、货运量为6500万吨,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初步形成,打造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1小时城际交通圈。

4.公路。到“十三五”期末,初步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三环十五线”(总规模超过1206公里)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格局,构建泛珠三角高速公路网络中心;实现广州至泛珠三角所有省会城市及泛珠三角地区所有地级市均有高速公路直达,2小时机动车时空圈覆盖珠三角以及清远、韶关等周边主要城市,公路运输年客运量超过10亿人次、货运量9亿吨。

(二)通勤更顺畅、管理更精细。

1.公共交通。到“十三五”期末,建成开通地铁里程超过520公里、形成“环线+放射线”结构,高峰期间市域范围依托公共交通到达核心区平均出行时间不超过60分钟,常规公交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与小汽车的出行时耗比例不超过1.5,提供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服务,进一步满足市民多样化的出行需求。

2.智慧交通。到“十三五”期末,加快互联网在交通领域的深度融合,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构建涵盖各种交通方式以及公安、气象等服务政府、企业、市民的综合运输服务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服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效益,提升交通信息惠民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3.文明与法制交通。增强交通参与者文明意识,加快诚信体系建设,提高行业文明素质明显,打造“文明交通”;加强法治交通建设,深化运输服务法治改革,确保交通政策实施的合法性、持续性和稳定性。

(三)结构更绿色,出行更平安。

1.绿色交通。鼓励自行车和步行方式,推动清洁能源交通工具的使用。逐步加大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力度,到“十三五”期末,实现全市90%公交为清洁能源车辆;至2020年,当年新增和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为90%(其中纯电动公交车占新能源公交车比例的70%);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为65%、绿色交通分担率为75%。

2.平安交通。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积极推进法规制度、安全监管、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宣传教育等交通安全体系的建设,加强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执法。实现到“十三五”期末,年事故率≤7次/万车,年死亡率≤3人/万车。

 

第四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航空:建设国际航空枢纽

 

——提升机场枢纽功能。(1)完善机场基础设施。力争2018年建成白云国际机场第二航站楼,推进第三航站楼、第四第五跑道、第二国际货站的建设,积极推进城际(市)轨道交通、高快速路等引入白云国际机场,有效提升机场集疏运能力,开展第二机场规划选址,强化白云国际机场对中南地区机场群的龙头作用。(2)强化机场航线网络。力争把白云国际机场建设成为亚洲核心航空枢纽,进一步做大做强中转航线市场,增加国内中转航线数量,加密重点航线;巩固、新增和培育国际直飞航线市场,开通国际航线150条,形成以白云机场为核心的“枢纽—干线—支线”机场网络,加强和优化国际—国内中转的衔接性。(3)提高机场运行效率。鼓励国内外有实力的航空公司、航空物流运营商在白云机场设立基地,提高航班密度,打造空中快线和航班;并通过搭建以广州为起点的“空中丝路”,与国内、东南亚主要城市形成“4小时航空交通圈”,与全球主要城市形成“12小时航空交通圈”。(4)加强机场内部及周边服务的综合整治,提高机场综合运输服务水平。

——完善机场集疏运体系。加快3条高速公路(机场第二高速、花莞高速和北三环二期)、4条城市道路(空港大道、广州大道、沙太路和广花一路)、4条轨道交通(穗莞深城际、广佛环线、广清城际和地铁九号线)建设,构建形成高效便捷的地面和地下交通服务体系,串接T1、T2航站楼,加强机场对外衔接,强化机场的“陆空”、“空铁”等联运,提升机场集疏运能力,加快形成航空运输与高速铁路、城际轨道、高速公路、城市轨道在空港的高效衔接,形成以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覆盖珠三角地区的陆路交通1小时服务范围。构建高效便捷的“地面、地下”综合运输服务体系,提升白云国际机场的辐射范围。

——加快空域航权的开放工作。(1)结合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建设选址,调整现有空域结构,推动岑村机场异地迁建,优化珠三角地区的军民航机场布局,改善白云机场空域条件促进珠三角空域资源统筹安排与释放,从长远解决白云国际机场空域制约问题。(2)加快推动广州及周边低空空域划设,推动低空空域便利化、商业化运营,打造全国低空空域管理运行服务先行区。

——发展通用航空业务。(1)实施通用机场布局规划,加快建设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商务机场和通用航空产业园,规划建设从化、黄埔、增城、番禺等通用机场,完善广州公务机运营保障服务配套设施,构建以广州为枢纽的省内直升机运营网络。(2)吸引有实力的通用航空企业落户,鼓励通用航空在商务飞行、低空旅游、警务飞行、应急救援及公务机销售、维修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推动空中巡查、空中交通疏导等业务,拓展航空服务范围。

 

第二节  港口:建设国际航运枢纽

 

——增强港口枢纽功能。(1)全面落实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提升广州港在全球航运体系中的地位和资源配置能力。(2)提升航运枢纽承载力和联合运输能力。加快实施广州港深水航道拓宽工程、珠江口公共锚地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南沙港区四期、南沙港区通用码头、南沙国际邮轮码头等重点工程规划建设,推进新沙港区二期工程,加快黄埔新港、新沙港区扩能,实施内河港区升级改造,加快老旧港区散货码头搬迁和转型升级,加快江海联运码头以及内陆“无水港”等设施建设,提高港区集散能力和多式联运能力。

——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加快推进2条铁路(南沙港铁路、深茂铁路)、3条高速公路(广中江高速、江中高速东延线、虎门二桥)的建设,完善港口的“公铁、海铁、江水”等多种联运方式,全面推进港前路(黄埔大道—开发大道)、石化北路、石化南路、信华路等疏港道路建设,打通黄埔港区货运专用通道,并积极推进泛珠三角腹地的内陆港建设,打造南沙驳运中心、组建驳船联盟,推动支线驳船网络航线共享,形成以广州为枢纽的粤桂、粤湘赣、粤黔滇川渝3条铁水联运物流通道,提高港口集疏散能力和联合运输效率。

——发展现代航运物流。加快形成“一核、两区、四块”的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格局。“一核”即以打造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为核心;“两区”即建设南沙和黄埔两个航运服务集聚区;“四块”即重点培育航运专业服务、现代港航物流、高端航运金融和贸易、航运信息和研发四大功能板块。

——构建智慧航运物流。建立“一个中心、两个平台、多个系统”的港航信息化体系。“一个中心”指港口数据中心;“两个平台”指港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多个系统”指公众信息网、统计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推动,推动行业发展、实现信息服务和信息增值的方向转变。

 

第三节  铁路:巩固全国四大铁路枢纽和国家城际轨道干线中心地位

 

——理顺广州地区铁路枢纽功能定位。以广河、广湛客运专线引入以及近期线路的建设为契机,从区域一体化和协同发展的角度,按照“客内货外、动内普外、多站布局、多点到发、综合换乘”的思路,统筹规划广州地区铁路枢纽布局,并对既有火车站扩能改造,提升铁路枢纽的承载能力,完善新塘站、广州北站等铁路枢纽的功能定位,实现铁路枢纽与城际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公路的无缝衔接,推动构建由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棠溪站、佛山西站、广州北站、增城站、新塘站、南沙站组成的广州铁路客运枢纽新格局,以及形成以大田集装箱中心站为核心的空铁联运、海铁联运、陆铁联运的铁路货运枢纽。

——完善铁路和城际轨道线网布局。(1)筹划广河、广湛客专以及相关联络线等战略通道的规划建设,形成串联东盟及北部湾经济区—珠三角—长三角及海西经济区大通道。积极开展建设湛江—肇庆—广州—河源—梅州客运通道、京九客专支线(赣深客专广州增城联络线)、贵广客专广宁至广州北站联络线、广州东北客运支线(增城至广州北站)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打通广州铁路枢纽东西向通道,实现广州与粤东西地区快速交通联系,完善衔接西南地区、北部湾地区、海西经济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战略大通道,强化广州枢纽在国家路网中地位。(2)加快广汕客专、深茂铁路等高快速铁路项目的建设以及广深铁路III、IV线、广茂铁路电气化改造(广州境内铁路总长181.4公里,“十三五”期间完成166.8公里),增强广州铁路枢纽往东部、西部沿海方向辐射力,完成广州枢纽东北货车外绕线和南沙港铁路项目建设,推进广茂铁路电气化建设、广深铁路改造,发挥广珠铁路功能,打通粤赣皖苏、粤黔滇川、粤桂海铁联运物流通道。(3)加快广清城际(清远—广州北站段)、广佛环线(广州南—白云国际机场段)、穗莞深城际(新塘至广州北站段)等7条(段)城际(总长度203.7公里)的建设,串接白云国际机场、广州南站等主要节点,强化城际轨道、城市地铁与主要客运枢纽无缝换乘,实现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1小时城际交通圈。

——强化铁路运输的多式联运能力。按照“客在内、货在外”的思路,整合中心城区既有铁路货运站,推动铁路货运站场向外围城区布局,加快推进南沙疏港铁路等项目的建设与改造,打通铁路枢纽东西大通道,强化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增城铁路货站以及港口联运码头等设施的建设,强化“公铁”、“海铁”等多式联运,构建辐射华东、华中与西南、珠三角地区集装箱中转、联运、区域性物流配送的全国性铁路货运枢纽,与南沙海港实现联动发展。

——推进地方铁路客运价格改革。逐步放开具备竞争条件的铁路客运票价,建立以列车运行速度和等级为基础、体现运输服务质量差异和运输淡旺季特点的地方铁路客运票价体系。

 

第四节  公路:构建高效便捷区域高速公路网络中心

 

——完善港口和机场集疏运体系,为两大枢纽的发展提供支撑。加快推进机场第二高速、广中江高速、虎门二桥以及花莞高速等项目建设,开展江中高速东延线等项目前期工作,构建形成“肇花高速—机场高速北延线—北三环二期、花莞高速—花莞高速东延线、广惠高速—凤凰山隧道—华南快速三期—广佛肇高速以及佛清从高速—增从高速”四条大通道,加强粤港澳、穗莞深及广中江等经济圈的互联互通,强化“海陆、陆空”等多式联运,拓展机场和港口的腹地范围,为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航空枢纽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打通区域交通大动脉。重点加快汕湛高速、花莞高速东延线等建设,加强广州与西北地区的联系,积极推进新派高速规划建设工作,打通区域交通大动脉,助推地区经济发展,强化广州与珠三角高速公路网互联互通,加快形成“多点支撑”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

——强化广州中心城市功能,加强与周边城市道路衔接。加快佛清从高速北段、汕湛高速等项目建设,加强与佛山、惠州、东莞、中山、肇庆、清远等周边城市的交通互联互通。实现到“十三五”期末广州市高速公路超过1206公里(新增里程约235公里),“三环十五线”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基本形成,构筑以广州为中心,外部辐射华南、连接国内的区域高速公路网络格局,形成2小时机动车时空圈覆盖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及清远、韶关等主要地区。

——强化公路收费监管。完善车辆通行费监管模式,加快推进普通公路收费站撤并,对实施联网收费的高速公路建立综合评价体系,对高速公路经营管理单位的运营服务实施动态监管。

——提升公路养护水平。推行公路养护精细化管理,积极探索逐步把农村公路管理养护纳入国家支持范围。

 

第五节  交通枢纽:强化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战略地位

 

——强化国家三大综合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1)完善广州铁路枢纽。提升铁路客运站的高铁承载能力,完善与城际轨道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公路的衔接,推动构建由广州站、广州东站、广州南站、棠溪站、佛山西站、广州北站、新塘站、南沙站组成的广州铁路客运枢纽新格局;积极推进广州火车站改造,扩建提升广州北站;强化广州南站高铁枢纽辐射带动功能,基本建成增城、新塘铁路客运站,推动广州东部交通枢纽建设,增强城市“南拓”和“东进”的支撑和服务能力。(2)完善国际航运枢纽和国际航空枢纽的集疏运体系和城市交通衔接体系。统筹建设时序,建设穗莞深城际、机场第二高速、南沙港疏港铁路等重大交通项目,保证白云国际机场和南沙港的客货疏解;建设广州北站、新塘、知识城、琶洲、增城、芳村等多个城际轨道枢纽,结合城市公共交通体系,联通城市内外各种交通方式。

——完善交通枢纽布局。(1)优化枢纽布局。重点优化广州北部和东部地区交通枢纽,其中包括1个航空枢纽项目,策划广州南沙新区商务机场;3个铁路枢纽项目,新建棠溪站、增城站、广州北站综合交通枢纽、南沙站,续建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新塘站综合体),策划机场T3航站楼高铁站,增强城市“东拓”和“北优”的支撑和服务能力,强化枢纽辐射带动功能;1个公路客运枢纽项目,续建增城客运站(含光明汽车站、市运增城客运站、二汽增城客运站的整合)。(2)枢纽转型升级。重点对现状客运枢纽进行续建、改扩建等升级改造,共提出4个建设项目,包括1个铁路枢纽项目,广州火车站改造工程;3个公路客运枢纽项目,广州南汽车客运站(二期)、滘口汽车站升级改造、广州东站汽车客运站升级改造。

——加快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建设开发。以广佛环线和地铁十一号“双环”串接主要交通要点,形成白云机场、广州站、广州南站、广州北站、南沙站、琶洲站、竹料站、莲花站、白鹅潭(芳村)为主体的城际轨道交通综合换乘枢纽体系,并以公共交通引导发展模式推进换乘枢纽站点及周边区域综合开发,实现城际轨道、地铁线网与主要客运枢纽节点以及其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一体化接驳换乘。

——推进枢纽客运联程联运。从协同发展角度,积极联合民航、铁路部门推进客运售票系统联网,推进客运联程网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多种运输方式之间的往返、联程、异地等各类客票业务,开展空铁联运、公铁联运、空巴联运等多式联运服务,为公共出行提供准确、便捷、高效的出行信息服务,特别是不同运输方式之间接驳信息,减少接驳服务中断、接驳时间,在联运过程中保证每种交通方式换乘或接驳时间不超过10分钟。

——建立枢纽交通管理体制机制。统筹协调大交通枢纽方式间及不同管理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并积极探索国家、省、市共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工作机制,考虑成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指挥部,充分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系统的整体效能。在新建综合交通或对既有枢纽进行改造时,在规划阶段就应统筹考虑枢纽内部各种交通方式布设格局,对枢纽交通衔接进行一体化规划设计,科学、紧凑、合理规划设置各种交通设施,考虑将公路客运及市政配套设施与铁路设置在同一枢纽体内,并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整体设计,积极协调铁路、公路、地铁等部门进行信息数据交换,最大限度提升枢纽客运服务功能和运营组织效率。

——完善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指引标识。根据交通枢纽及周边的功能分区、出行人群及出行目的不同特征,按照外围道路交通指引系统、区域机动车接送客指引系统、车站内部行人指引系统三个层面对广州南站等重要枢纽的交通指引系统进行设置,提升枢纽服务质量,提高枢纽服务效率。

 

第六节  货运物流:建设国际物流中心

 

——强化空港、海港国际货运枢纽地位。拓展空中和海上航线,争取“十三五”期间白云国际机场新开通30条全货运航线,广州港外贸班轮航线超过100条,促进国际通关、换装、多式联运有机衔接,增强我市进出口货物集散能力,建设亚太航空货运物流中心。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航空方面,推进顺丰速运华南(广州)航空快件转运中心、穗佳华南空陆联运集散枢纽、高端商品流通基地、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扩建等项目建设;港口方面,推进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工程、广州南沙国际汽车物流产业园配套码头工程、广州港南沙港区国际通用码头工程;铁路方面,新建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南沙集装箱办理站、石龙铁路货场以及增城铁路货场;公路方面,推进神山货运站二期、白云货运站二期等项目的建设。

——打造广州铁路货运枢纽。(1)按照“客在内、货在外”的思路,结合产业集聚区规划,整合中心城区既有铁路货运站,推动铁路货运站场及物流园区向外围布局,完成中心城区内大中型货运场站外迁。(2)建设形成以江村编组站为核心铁路货运线网;大力推进广州集装箱中心站、南沙万顷沙物流中心、增城铁路货站的建设,构建辐射华东、华中与西南、珠三角地区集装箱中转、联运、区域性物流配送的全国性铁路货运枢纽,与南沙海港实现联动发展。

——引导冷链、医药物流快速发展。积极建设一批高端化、综合服务性能强的现代冷链、医药物流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华南城市冷链物流园(二期)、广州黄埔国际医药物流港(二期)等2个冷链物流、医药物流基地项目建设;同时鼓励多元化投资主体进入冷链、医药物流市场,引进世界先进冷链技术,引导冷链物流、医药物流企业发展。

——发展跨境电商贸易。结合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试点工作,鼓励状元谷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卓志物流跨境电商现代物流服务平台等项目继续做大做强,构建跨境电子商务物流服务平台和配送网络,实现政府部门间、政府监管部门与经营主体间的标准化信息流通和互联共享。推进国际物流中心通关一体化改革,依托广州电子口岸建设,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推动广州市国际物流发展进程。

——增强自贸区与机场、铁路中转物流。推动在南沙区设立白云机场异地货站,实现南沙自贸区保税仓与白云机场的无缝连接,吸引进口货在白云机场中转,并以南沙港铁路建设为契机,将南沙港区的货源腹地进一步拓展到泛珠三角地区,促进铁路货运企业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合作,推动铁路运输产业链向境外延伸,促进中转物流发展。

——规范快递物流发展。积极关注广州市快递物流发展特征及交通需求,总结城市配送试点工作的经验,推动快递车辆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制定末端物流配送车辆的交通管理政策,研究非机动车从事快件手头业务的相关管理办法,逐步规范快递物流行业发展;研究设立物流快递末端公共取送点,开展“如约快递”服务,强化末端配送服务网络。

——优化物流节点布局体系。加快形成“4+4+8+12”的“骨干物流网络+区域物流网络+专业物流网络+市内配送网络”的物流基础设施体系。(1)依托远洋港口、机场、公铁联运货运场站等大型交通枢纽和口岸,建设空港国际物流园区等4个国际物流园区。(2)打造白云现代商贸物流园区等4个以城市区域为物流服务范围的多功能物流园区。(3)形成江高农产品物流基地等8个与产业联动的专业物流基地。(4)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在中心城区东、南、西、北部布局12个城市共同配送中心,为终端客户或特定客户提供高频率、小批量、多批次配送服务,在城市社区和村镇布局建设共同配送末端网点。

——构建三级城市物流配送体系。依托“4+4”物流园区建立城市配送一级节点、12个城市配送中心为二级城市物流配送节点,研究依托商区、居住区等社区配送集散点,建立三级物流配送节点,构建以重点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共同配送等物流节点为支撑的三级城市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建立网格化管理体系。

 

第七节  公共交通:构筑集约化的公共交通体系

 

一、城市轨道交通

——加快现有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推进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六号线二期、七号线一期、八号线(凤凰新村至文化公园段)、九号线一期、广佛线(西朗至沥滘段)等5条(段)地铁线路,2012—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四号线南延段、八号线北延段、十三号线首期、十四号线一期、知识城线、二十一号线、十一号线等7条(段)地铁线路,以及新规划的南沙新区城市副中心直达天河中心和广州南站枢纽的十八号线、二十二号线城市快轨通道等2条(段)地铁线路,到2020年广州地铁规模超过520公里,形成“环线+放射线”地铁线网,实现市域范围依托公共交通到达核心区平均出行时间不超过60分钟。

——推进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建设。(1)积极开展新一轮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规划报批工作,分期启动建设15条(段)、里程规模413.5公里的地铁新线,实现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全市联通、市中心与外围主要城区快速互达,有效疏解中心城区人口、改善中心城区交通,并与珠三角城际线网形成有效衔接。重点构建时速200公里左右的南北向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走廊,加快建设空港与南沙枢纽为两端、穗莞深城际琶洲支线及南延线与广佛城际东环线无缝连通的城际快轨通道,引导和整合中心城市功能沿走廊向南部重点开发地区拓展。(2)在新一轮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中,根据客流需求科学合理选择编组、车型,并预留发展空间,并适度增加轨道交通出入口数量,加强地铁站点出入口与住宅小区、商业设施及过街通道的联系,实现地铁与周边建筑一体化。(3)加快完成琶洲创新区加密线、荔湾广钢新城、海珠线等新型有轨电车项目。在黄埔、增城、从化、番禺、白云、花都等区的重点功能区适当超前规划建设新型有轨电车线网。

——提升已建城市轨道交通设施的营运水平。(1)深入分析地铁客流出行特征,结合地铁线网条件(如停车场、折返线等),科学安排“大小交路、高峰短线运营、定点空车切入、不均衡运输”等运输组织方式,挖掘既有线网的运输能力,并加强地铁出入口与常规公交站点衔接。(2)考虑利用票价杠杆分散地铁高峰时段客流压力可行性,“削峰填谷”、引导错峰出行,提升既有地铁线路的营运水平。

——研究建立城市轨道交通票价与成本联动调价及票价优惠政府财政购买机制。(1)建立轨道交通票价与成本联动调整机制,重点考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电价价格、社会工资价格水平等因素,定期根据社会物价水平合理调整城市轨道交通票价。(2)建立与财政能力相适应的票价优惠政策财政购买机制,实现政府票价优惠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二、常规公交

——组建公交集团,发挥规模效益。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国家、省市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文件精神、公共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及广州实际,积极推进公交集团组建的研究工作。通过整合公交企业资源,实现专业化、区域化、市场化的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进一步盘活企业资产,有效地发挥现有资产的优势,发挥企业规模效益,提高运行效率和服务品质,推动公交企业成为我市建设公交都市的中坚力量。

——新增和优化公交线网,提升线网的整体效率。结合公交集团组建、区域客流特征以及地铁线路等逐步优化调整公交线网。(1)优化调整公交线网,强化公交线网的骨干体系,形成以区域主要客流走廊公交线路为骨干,“干线—接驳线—微循环线”多层次公交线路(骨干线:作用是与轨道交通共同承担主要客流走廊客流运输;接驳线:作用是对轨道交通接驳和喂给客流;微循环网:串联轨道交通和公交骨干线未覆盖的小区、城中村等场所),并通过对客流走廊的路权优先、新车型运力投放以及缩短发车间隔等措施,为公交“提速、提质”。(2)优化或截短线路过长(18公里以上)、效率低下的公交线路,提高线路运行效率。(3)提高外围区公交线网覆盖率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提升外围城区公交线网覆盖率,实现线网覆盖率达到2公里/平方公里以上。同时,以增城、从化撤市改区为契机,积极研究中心区与外围区客运公交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4)积极发展定制公交、“一键叫车服务”等特色公交,提升公交品质化服务。(5)按照“干线—接驳线—微循环线”线网特征,开展公交车辆车身以颜色给予区分以及公交线网的编码工作可行性研究。

——完善公交专用道的建设和管理。(1)对现状公交专用道网络进行评估与检讨,评估专用道系统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对未来构建广州市公交专用道网络的整体实现提供保障。(2)规划外围区与中心区连接通勤通道的客流走廊设置专用道,并允许大容量车辆使用公交专用道,为公交“提速”,加强外围组团与核心区之间的联系。(3)加强公交专用道的执法管理,比如延长专用道的使用时间(即早高峰为7—10点,晚高峰为16—19点),考虑试点尝试重要交叉口实施公交专用道的专用进口道等。

——完善公交站场的建设和管理。(1)加强中山八路公交枢纽站、西朗公交枢纽站、广州南站公交站等公交站场的建设与改造(新增面积10.3万平米)。(2)结合新建和改建的交通枢纽同步规划公交首末站,实现公交与地铁、长途客运、城际轨道、高铁等方式的衔接。(3)完善住宅小区和开发项目的公交首末站配套(新增面积9.2万平米)。(4)强化公交维修保养场的夜间停车功能。(5)选取具备条件的公交站场为试点进行改建,规划建设电动车停车位及配套设施,为纯电动公交提供充电、停放和维修多服务功能。

——提供多样化常规公交服务。(1)结合大型客流集散地(如住宅小区、高校、企业单位等)、客流分布等因素继续发展“定制巴士”,为花都、番禺、黄埔等外围区与市中心的连接提供多样化服务,满足市民个性化出行需求。(2)借鉴香港等城市经验,结合广州实际,尝试开放公交运营市场,准许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根据客流特色需求尝试开行市场化“灵活巴士”线路,为市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加大力度推广应用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按照国家、省、市的工作部署,结合《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交运发〔2015〕34号)等部署,加大力度推广应用节能与新能源公交车,结合交通站场规划建设,解决与新能源公交车辆发展规划相匹配的充电设施建设用地问题,建设满足需求、布局合理的新能源公交车配套充电设施体系,实现2020年全市90%公交为清洁能源车辆,当年新增和更换的公交车中新能源公交车比重为90%(其中纯电动公交车占新能源公交车比例的70%);并按照不增加公交企业综合使用成本为原则,落实新能源公交车辆财政资金补贴政策。纯电动公交车投放优先考虑投放在广州大道等主要客流走廊,并考虑作为BRT(快速公共交通系统)通道车辆的更换,为公交干线“提速、提质”。

——研究建立公交成本联动定价机制及多样化票价机制。(1)完善成本费用评价制度和政策性亏损补贴制度,建立与财政能力相适应的定价机制和动态调整机制,健全运价动态调整机制以及运价与燃料价格联动办法,重点考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公交燃料价格、社会工资价格水平等因素,合理制定城市公交票价。(2)以公交线路分区域、分类型为原则实施票制改革,采取“一票制”、“里程阶梯数收费”等多种措施实现公交票价差别化,并通过考虑“公交与地铁联乘优惠”的可行性,实现公共交通的联运双赢。

三、出租汽车

——加快推进出租车行业改革。根据国家层面出台的出租车改革意见和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管理办法,结合国家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及配套文件,推进出租车行业改革。

——科学发展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加强对互联网“专车”监管,按照高品质服务、差异化经营、错位化发展原则,以“鼓励创新、规范有序、差异发展、协调融合”为改革总体工作思路,结合国家政策和广州实际,积极探索传统出租汽车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的“分类别、分层次”的监管与发展,鼓励发展多样化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服务,对预约出租汽车运价实行市场调节价,促进传统出租汽车与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协调发展。

——合理投放传统出租汽车运力。定期评估市场供求关系、道路运行以及结合各区的区域专营出租汽车运力等情况,科学调控巡游出租车数量,并按照《交通运输部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在交通运输行业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等国家相关文件要求推广应用节能与新能源车辆。

四、水上巴士

结合未来客流需求合理建设运营码头和船舶,从线网优化、运营组织调整、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智能化水平等多方面提升水上巴士服务质量。到“十三五”期末,实现水上巴士航线达到19条、122公里,并与其他交通方式进行良好的衔接,并推动水上巴士与珠江游等旅游资源统筹发展。

 

第八节  城市道路:提高路网资源交通承载能力

 

——完善道路网结构。加快广州大道快捷化、新广从快速化、黄埔大道快速化、开创大道快速化、如意坊放射线系统工程(一期)等项目改造,强化中心城区与番禺、花都、从化、增城等外围区域以及周边城市快速联系。

——支撑重点地区发展。加强内部道路网络建设,增强对外衔接和区域辐射能力。重点是加快临江大道东延线(一期)、车陂路—新滘东路隧道、大学城—新造通道、花地大道改造工程、均禾大道二期工程、白云三线东段、从化大道、明珠湾大桥、新城大道改造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和改造。

——改善路网微循环。(1)积极打通华观路—科韵路节点及火炉山隧道、环岛路(三围油库—科韵路)、康王路下穿流花湖隧道等瓶颈路段和交通拥堵点,强化道路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次支路为主干路网分流减压,提高城市道路网系统运行效率和可达性。(2)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探索居住小区封闭市政道路对外开放工作,盘活道路资源存量,打通道路微循环系统。

——营造良好交通环境。加强城市道路的交通秩序管理,按照“精致管理”、“精心养护”、“精确巡查”工作模式,建立道路养护信息化系统、制定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理机制等,确保道路环境干净、整洁、平安、有序。

 

第九节  静态交通:构建与动态交通相协调的停车体系

 

——挖潜停车设施供给。(1)针对停车刚需较大且用地不足的地区,应结合城市升级改造、控规调整等,充分利用公共绿地、广场等地下空间,统筹安排资金,科学安排建设,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建设公共停车场。(2)挖潜和设置临时停车设施,增加停车泊位供给。

 

标准高于或持平现行标准,以加快路内停车周转率;考虑到住宅区夜间停车位不足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调整咪表及商业配套停车场夜晚收费时段设置。(4)加快坑口综合换乘枢纽等停车换乘(P+R)设施建设,引导市民乘坐公共交通进入中心城区,并明确投资建设主体、资金来源、价格和运营补贴政策。

——深化停车场建设行政审批改革。选取越秀、荔湾等停车供需矛盾突出的地区为试点,对项目实施发展改革、环保、国土、规划、交通、消防等部门的联席审查机制,优化报建审批程序,提高联合审批效率。同时,对建设机械立体停车泊位给予土地出让金、建筑面积、容积率、绿化率等优惠计算奖励,推动机械式立体停车场发展。

——吸引社会资本推进停车产业化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基础〔2015〕1788号)提出:“吸引社会资本、推进停车产业化是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改革创新、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通过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停车场建设和经营,积极探索通过发行停车场专项债券促进停车场的建设,并通过优化报建审批程序,将公共停车场建设和附加经营项目纳入审批绿色通道,推动公共停车场发展,减少财政资金压力,促进停车产业化的发展。同时,推进停车设施服务收费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社会资本全额投资新建停车设施由经营者依法自主定价。

 

第十节  慢行交通:改善步行和自行车的出行环境

 

——打造安全、连续、舒适的步行系统。(1)结合珠江沿岸及河涌两岸生态景观建设,打造绿色的滨水慢行系统,加强城市、区域、社区三级绿道网络的贯通和连接。(2)加强行人过街设施与地面交通、地铁车站、地下商业等垂直衔接,优化分层次行人通道网络,保证充足的步行空间,实现过街设施与周边建筑的一体化。(3)结合广州传统骑楼、建筑物内扶梯以及过街天桥、地下通道等设施,设计空中、地下行人走廊,打造全天候行人交通系统。

——完善自行车道网络。依托《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的通知》(建城〔2013〕192号),结合道路横断面情况,充分考虑未来交通出行结构和绿色交通的发展趋势,对于新建、改建的城市道路应同步规划、建设自行车道,完善自行车道网络,构筑安全、连续、舒适的自行车网络,并积极探索自行车专用快速通道的可行性,充分发挥自行车在中短距离出行中灵活方便的优势。

——增加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依托公共交通站点为节点核心,充分利用站场资源、建筑规划退缩位、人行道富余空间、桥下空间、绿道、闲置用地等场地,按照辐射服务半径、实施和周边骑行条件,因地制宜,向商业区、城中村、大型园区和工业园、大型居住小区、学校、机关单位、大型公建设施、旅游景点等人流密集点进行布设,规划新增3万辆公共自行车,形成与地铁、公交、水上巴士等衔接一体化的公共交通服务体系,解决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的问题。

——完善慢行交通指引系统。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步行街区、购物区、CBD(中央商务区)、旅游区及交通枢纽点等行人流量较大的区域系统地规划和布局人行道、自行车道交通指引,在道路转弯处和多岔路口的显眼位置设置路标指引,优化慢行交通环境,提升行人、自行车道交通标识的视觉效果,确保行人、骑车者快速到达目的地。

 

第十一节  交通管理:提高交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加强交通综合治理。(1)持续推进交通拥堵点的滚动治理。结合中心城区常发交通拥堵点排查,逐一进行登记在册,建立、完善基础台账,并分类对交通拥堵点原因进行分析,按照“一点(段)一方案”要求提出改善措施,每年滚动开展15—20个交通拥堵点治理,有序减少道路交通瓶颈节点或路段。(2)开展重点片区交通治理。深入调研华景新城等重点区域的出行难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改善方案(如清理整顿非法占道停车行为、区域微循环等)并组织实施。(3)加强专业市场道路沿线交通秩序整治。加强对影响城市交通运作的货运市场、批发市场周边的综合整治,积极探索批发市场的围院式管理,并充分发挥市场管委会的作用,对场内实行自治管理,降低货运交通对城市交通的负面影响。(4)加强现场交通疏导、交通宣传及执法,规范交通秩序,提高道路交通通行效率。(5)加强交通违法常态管理和专项整治。持续推进危化品运输、泥头车、大中型客货车等重点车辆和酒驾、毒驾、违法停车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的整治工作以及深入开展“五类车”综合治理。(6)加强专车运营整治。加强宣传教育和出行新的行业监管措施,规范专车准入门槛和专车平台运营模式。

——灵活使用交通管制措施。(1)做好高峰期、重大节假日、重大活动及恶劣天气期间的重点区域道路交通保障工作,考虑试行临时交通管制措施,并及时发布出行指引,保障各种对外交通方式的及时通报、组织协调以及城市交通运行平稳和安全有序。(2)利用可变车道控制技术,分析早晚高峰呈现交通流量“潮汐现象”的道路,研究部分过江通道及进出城道路开辟潮汐车道的可行性,通过分时段调整路段车道数,提高进出城通道的运输效率。(3)完善交通应急联动指挥机制。按照警种联动、社会联动和跨区联动类别,完善与安监、交通、气象、税务、医疗、消防、治安等部门联动机制,提高应急处理突发事件的指挥能力和处置水平。(4)全面普及快撤理赔机制。根据事故警情和拥堵警情情况,进一步深化“人未伤、车能动”轻微事故快撤理赔机制,减轻轻微事故对道路交通造成的影响。

——完善交通需求管理体系。(1)做好货车、危化品车、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等车辆管理措施的研究,对即将到期的通告按照程序开展续期工作,为相关车辆的管理提供依据。(2)研究实施非本市籍中小客车错峰管理措施,完善差别化停车收费、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等政策措施,并开展HOV车道(多乘员车道)、交通拥堵收费、每周自愿少开一天车以及城市交通战略等政策的储备研究,均衡交通时空分布,实现交通流量的合理分配。

——提升交通信息惠民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1)重点加快城市主干道交通信息采集系统、公交站场站点视频监控系统、公交车客流采集系统、停车监测与智能管理系统、大交通综合数据交换与共享子平台等项目建设与改造,实现基础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应用,形成以交通大数据为中心的信息化发展总引擎。(2)建立停车设施资源数据库,依托“互联网+”搭建信息平台探索停车资源共享,促进全市停车泊位资源的优化利用。(3)把握大数据发展契机,建立交通、公安、环保、气象等多部门数据归集机制,明确数据标准及口径,构建广州交通管理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各类交通数据资源整合和共享,为精细化交通管理提供支撑。(4)全面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态势感知及监测预警水平,提升行业网络安全风险防范、应急处置能力。

——推进文明、法制交通和交通人才建设。(1)开展交通文明宣传进家庭、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活动,号召市民文明行车、文明乘车,营造“文明出行我快乐”的氛围,提升整体交通文明水平;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培训,促进行业文明素质提高、岗位服务意识增强。(2)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广州应以此为契机,完善地方法规规章,依法行政,加强法治交通建设,积极推进交通行业依法行政工作,推进交通行业依法管理和依法治企的水平,为交通运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3)积极引进交通人才。牢固树立“人才是交通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逐步建立与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相适应的交通人才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多专业、素质高、富有创新力的交通人才队伍。

 

 

第十二节  绿色交通:打造高品质的绿色交通体系

 

——结构性减碳,加快构建绿色交通运输体系。(1)鼓励自行车和步行方式,加快构建形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水上巴士、出租汽车方式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增强公共交通吸引力。(2)做好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集疏运,突出路网之间的衔接、枢纽与通道的衔接、公交网络与地铁网络的衔接、交通布局与经济布局的衔接,大力提高运输效率,促进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城市交通的高效组织和顺畅衔接,加快形成便捷、安全、经济、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3)推进现代物流发展,加快发展甩挂运输、滚装运输、驮背运输、江海直达运输等高效运输方式,继续推进集装箱铁水联运示范项目建设和集装箱铁水联运物联网工作。(4)综合运用多种交通需求管理措施,加大城市交通拥堵治理力度,推进城市交通结构优化和绿色发展。

——技术性减碳,推广绿色交通运输装备。(1)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装备和技术,积极发展节能与新能源车辆,同步解决与新能源车辆发展相适应的充电设施建设用地问题,保证充电设施的建设满足新能源车辆增长的需求;完善新能源公共交通发展环境,加强公交停车场以及充电站、加气站、维修保养服务等配套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推广应用新能源公共汽车。(2)加快淘汰高能耗、低效率的老旧车辆和黄标车辆,加快形成高能效、低碳化、环保型的运输装备和技术体系,最大限度降低能耗。(3)加强交通系统管理,完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提高道路通行效率。(4)开展交通领域的碳排放机制和碳普惠制的研究工作。

 

第十三节  平安交通:实现城市平安出行和安全运输

 

——推进交通安全体系建设。(1)加强新安全生产法和政府职能转变配套交通运输安全生产法规研究,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和安全生产标准规范,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的评估与修订,推进法规制度体系建设;(2)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绩效考核,明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和重大隐患的问责追责机制,推进安全责任体系建设;(3)制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办法,分类编制安全生产风险辨识与评估指南,完善安全生产巡视和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加强安全应急演练,推进预防控制体系建设;(4)加强安全文化宣传,推进宣传教育体系建设。

——加强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执法。(1)深入开展隐患源头治理、“打非治违”和“道路运输平安年”活动,开展公路超限超载等专项整治,定期排查交通安全隐患,加强事故多发、易发地点的交通整治,开展交通安全专项整治。(2)加强打击各类非法营运行为,保持路面治超执法高压态势,建立流动治超联动工作机制。(3)加强路面巡查监管,加大对酒后驾驶、醉酒驾驶、车辆违法行驶等违法行为的检查、处罚力度,加强对电动车、摩托车等五类车管理,加强专项治理和监督检查执法。

——强化季节性和重点时段安全监管和应急工作。(1)加强安全生产形势研判,强化事故原因分析和措施建议。(2)做好季节性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加强寒潮大风、风暴潮、冰冻雨雪、热带气旋以及汛期的预警预防和应对工作。(3)加强春运、“两会”和“十一”等重大节假日和重大活动期间,以及事故多发时段安全生产工作和监管。

 

第五章  项目建设与投资估算

 


 

根据规划项目库,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项目共计188个(包含续建72个、新建116个),“十三五”期间完成项目180个。同时,结合未来的交通发展需要以及项目的建设难度等统筹考虑,提出策划项目129个。

 

第六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体制机制

 

一、完善区域交通协调机制

发挥城市之间政府统筹协调的优势,加强广州与周边相邻城市的交通规划、建设及管理的协调机制,特别是协调组织重大交通战略设施的规划建设。全面深化市、区两级交通管理协作机制,在交通事故预防、五类车管理、内街内巷交通管理、交通设施完善维护、施工审批等影响交通秩序的各个环节,优化配置政府资源,形成管理合力。

二、完善大交通管理体制

2013年,国务院新一轮机构改革中,明确交通运输部负责统筹铁路、公路、水路民航以及邮政行业发展,国家层面基本形成了交通运输大部制格局;2014年,交通运输部将广东省列为“交通运输综合改革试点”省份之一,为交通运输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广州市应以此为契机,依托广州市交通领导小组,结合国家、省级交通主管部门职责,借鉴天津、上海、深圳及北京等国内先进城市经验,进一步完善大交通管理体制。

三、健全科学的交通决策机制

加强综合部门决策过程与执行部门实施过程的协调,统筹集约资源,打破城乡界限和条块界限,建立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与服务相协调的综合决策机制,实现交通“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的“四同步”机制。

四、完善综合运输服务机制

深化客运体系改革、深化公路建设养护体制改革、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完善公共交通管理机制以及完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等专项工作。

五、加强交通建设与城市规划协调机制

严格按照“运输效率较高、占用土地较少、服务水准最佳”的原则,强化各层次交通规划,保证各类交通设施的合理用地,通过开展规划层面的交通影响分析,在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落实交通设施用地,确保各类交通设施与土地利用协调。

六、抓好规划实施工作落实

把“抓落实”作为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保障,各相关职能部门需结合本规划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对于重点项目要进行年度责任目标分解。

七、完善专家咨询和社会公示制度

发挥人大、政协、各民主党派、社会公众以及新闻媒体对政府部门监督作用;协调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使交通规划成果能更好地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

 

第二节  用地保障

 

一、坚持土地利用与交通协调发展

有效疏解中心城区特别是核心区的城市功能和人口,严格控制中心城区建设总量增量,优化外围区交通发展模式。保障机场、港口、铁路、高快速路等战略性基础设施的用地需求;公共交通枢纽场站、公共停车场、交通接驳设施等交通基础设施用地须在规划中优先安排落实;针对用地紧张、场站停车矛盾突出的地区,考虑与绿化、公建等用地相结合安排交通功能。优先保障“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等重点区域的用地需求。

二、“多规合一”保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十二五”期间,广州市已实现了城乡规划、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合一”的工作机制,并建立了城市规划“一张图”信息平台。“十三五”期间,为确保广州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落地实施,在“三规合一”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多规合一”的工作,构建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协调机制。从规划内容、信息平台和协调机制等方面入手,统筹城市空间资源配置,优化空间功能布局,实现城市空间资源的协调统一。

 

第三节  政策保障

 

一、继续坚持落实公交优先政策

在规划、资金、土地、路权、财税、技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保证公交在投资安排(确保公共交通设施在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建设用地、路权分配、财税扶持等方面的优先。

二、完善交通需求管理政策

从经济、法律、政策、技术、规划等多个方面完善交通需求管理体系,有效调节和管理小汽车交通需求,科学引导小汽车的合理使用,实现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综合性、协调性、系统性,以构成可持续的交通方式结构,保证城市交通系统的安全、高效、舒适和低污染。

三、研究探索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积极组织开展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交易领域的前期研究工作,密切关注并紧密结合广东省碳排放交易权试点进展,交通部门配合发展改革部门做好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交易试点研究和推广,研究探索包含交通运输企业及社会公众交通活动的碳排放交易体系,积极引导重点交通运输企业参加碳排放交易试点,建立自愿减排机制,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

 

第四节  资金保障

 

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确立公共财政资金在交通项目特别是公益性项目的投资主体地位,对重大基础设施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积极探索新的多元化市场融资方式,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吸引非公有资本进入交通基础设施领域,多渠道、多方式筹集资金推进相关交通基础设施的工作,拓宽项目资金投入渠道,确保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第五节  法制保障

 

通过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各类规范性文件,充分利用法制手段,完善综合交通法制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规范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和服务。同时,依托法制化建设,建立社会公众与管理职能部门之间双向信息传递和交流通道,提倡并促进社会公众对城市交通管理从决策、实施到监督的全过程参与。

 附表


(图片内容正在更新中)


(图片内容正在更新中)


(图片内容正在更新中)


(图片内容正在更新中)


(图片内容正在更新中)


(图片内容正在更新中)


(图片内容正在更新中)


(图片内容正在更新中)


(图片内容正在更新中)

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秘书处 2016年10月26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