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这一句电影经典台词,在今天不仅不过时,还得到越来越清晰的印证。在当下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战略中,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资源”的作用更加凸显,可以说,没有金字塔尖上的人才集聚,就不能占领创新制高点。
如今,从中央到地方,人才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高度。12月20日,番禺区召开人才工作大会,重磅发布了“1+4”人才政策。未来5年,番禺区每年财政投入不少于1个亿的人才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扶持人才工作,以加快集聚现代产业人才为重要突破口,推动人才建设再上一个新水平。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新动能发展壮大、传统动能焕发生机。番禺区本次发布“1+4”人才政策正是落实中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番禺区委书记何汝诚表示,区委、区政府希望通过召开区人才工作大会,让社会大众知道:番禺正着力实施更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力争成为现代产业人才聚集的人才强区,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热土。
重磅政策:
每年投入资金不少于1个亿
此次番禺区人才工作大会的一个重头戏就是重磅推出了“1+4”人才政策。这些扶持政策项项真金白银,对“高精尖缺”创新人才集聚颇具吸引力。
主体政策
《番禺区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
在“1+4”政策文件中,《番禺区关于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的实施意见》为主体文件,提出5年内在商贸服务、金融保险、通用设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汽车、电子电器、灯光音响、珠宝首饰、都市型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领域,共支持约35个创业领军团队、35个创新领军团队、50名创新领军人才和30名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每年支持约5名杰出产业人才,不超过150名产业高端人才、35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以及1500名大学城青年人才。每年财政投入不少于1个亿的人才专项资金直接用于扶持。
配套政策1
《番禺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支持制度》
除了此主体文件还包括4个配套文件。其中,第一份文件《番禺区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支持制度》着眼于吸引增量人才。主要面向新引进的创新创业领军团队和领军人才,其中,分别给予创业领军团队和创新领军团队最高120万元人才经费资助,为创新领军团队提供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经费资助;分别给予创新领军人才以及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50万元人才经费资助和相关工作支持;对从区外引进的知名企业或经济社会贡献潜力较大的企业,给予企业进驻时的主要负责人100万~500万元人才经费资助。
配套政策2
《番禺区产业领军人才贡献奖励制度》
第二份文件是《番禺区产业领军人才贡献奖励制度》。该制度着眼于补贴扶持存量人才,主要面向为番禺区发展作出贡献的杰出产业人才、产业高端人才和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其中杰出产业人才最高单个补贴500万元;产业高端人才最高单个补贴15万元,每年补贴不超过15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单个最高补贴5万元,每年补贴不超过350名。同时加大人才培育引进的支持力度,给予引才机构落户一次性补贴10万元;每年培育1000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通过该制度鼓励存量人才在番禺挖潜创新,稳定现有人才队伍。
配套政策3
《番禺区关于加强广州大学城创新人才资源合作与开发的实施制度》
第三份文件是《番禺区关于加强广州大学城创新人才资源合作与开发的实施制度》。建立校地协同创新机制,鼓励高校在我区建立产业化程度高的产学研平台,最高给予100万元建设经费资助;高校成果就地转化给予奖励;鼓励高校建设众创空间和开放公共技术平台并给予一定扶持;定期举办广州大学城创新成果交易会。实施“青蓝计划”,引导大学城青年人才首选番禺创新创业,每年安排2000万元对约10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扶持,入选项目还可获得区产业基金跟投;每年对接收毕业生的企业发放实习实训补贴,年补贴学生总额不超1000名。同时,通过建立人才联盟,搭建创新社区,举办人才论坛,搭建人才、项目、科技、资金等各种市场资源高效对接的综合服务平台。
配套政策4
《番禺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制度》
第四份文件是《番禺区高层次人才服务保障制度》。该制度主要是建立人才服务长效机制。明确高层次人员范围,建立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和人才工作联络员制度,每年发放高层次人才服务卡600张,在交通、住房、就医、教育、文化、出入境等方面给予各项便利措施;每年对高层次人才开放1万人次的免费休闲旅游服务。
政策解读:
“组合拳”吸引产业领军人才
番禺区区长陈德俊表示,现代产业人才是创新实践的主体和主导者,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推动力。要把人才开发作为战略基点,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推动“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在创新发展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集聚人才,从而形成人才引领创新,创新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生态链。近年来,番禺区相继出台了系列人才政策,为集聚各类人才、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高层次人才总量偏少,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缺乏,科技人才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动力不足。因此,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主动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番禺区便研究出台新一轮产业人才政策。
人才政策聚焦
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
“1+4”政策文件紧紧围绕番禺区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来培养和引进人才。番禺区作为制造业大区,过去主要依靠投资驱动、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依靠低成本劳动力、“三来一补”形式发展经济的路子也越走越窄,这就要求必须加快向技术创新和创新驱动转变,要推进创新发展必须靠人才,尤其要靠产业人才。也有专家认为,一个地区的人才工作必须紧紧结合本地区的资源要素禀赋、产业发展需求来同步开展,才能实现“人才带动创新,人才引领产业,人才服务经济”的目标。
番禺区区委组织部负责人表示,政策实现了三个聚焦。一是实现产业聚焦。即聚焦番禺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建设幸福美丽番禺的重点产业领域。二是实现扶持服务对象聚焦。即聚焦能够对番禺区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创新创业领军团队(人才)、杰出产业人才、产业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以及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三是实现资金聚焦。即把资金聚焦到切实产生经济社会效益、最具发展潜力的人才团队和项目上。通过人才政策聚焦,有力推动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兼顾增量人才的引进
和存量人才的激励
“1+4”政策文件按照“分类施策,精准支持”的思路,紧扣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既加大增量人才的引进力度,又鼓励存量人才继续挖潜创新,打出“组合拳”,吸引产业领军人才落户番禺创业发展。
对于一个人才储备库而言,存量与增量同样重要。据了解,番禺作为一个传统制造业大区,多年来培育成长了一批真抓实干的本土企业家,聚集了一大批中层技术骨干和一线技能工人,总量约31万人,他们为番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产业转型升级的今天,他们仍将起到关键的中坚作用。因此,要注重对存量人才的激励,用好“1+4”政策的贡献奖励制度,稳定现有人才队伍,鼓励他们不断提升,继续挖潜创新。
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番禺区高层次产业人才还是相对匮乏,人才队伍没有体现出“高精尖”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大力引进一批重点产业所需的高层次产业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打造一支符合番禺区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产业人才队伍。”番禺区委书记何汝诚说。
数读
番禺人才
近年来,番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注重引才聚才,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来抓,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取得了突出成效。
约24.5万名
技能人才
至2016年,番禺全区各类人才资源总量达到42万多人,在全市各区中排在前列。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1751人,技能人才约24.5万人。
1300多名
高层次人才
广州大学城集聚了12所高校约20万师生,拥有院士、博导等高层次人才1300多名。
院士博士后
工作站涌现
全区设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分站,创新实践基地20多个,累计招收博士后51名。目前,在番禺区工作32名,在职博士153人。
5年来培训
各类技能人员
25.2万人次
番禺区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的平台作用,近5年来培训各类技能人员25.2万人次。
“青蓝计划”:
“小谷围”欲比肩中关村
广州大学城所在的番禺区小谷围岛,一个占地近18平方公里的千年农耕小岛,自2004年9月1日开城以来,短短十多年,迅速崛起,不仅被公认为“国内最好的大学城”,还因一大批学生创业新势力的异军突起,有了“创业城”的美名。一时间,“北有中关村、南有小谷围”,小谷围声名鹊起。在小谷围岛上,有一个重要地标——青蓝街22号,即国家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它还有个更为耳熟能详的名字叫“创业楼”。总理座上宾王锐旭、有米传媒创始人陈第都从这里起步,8年来,入驻“创业楼”的160多家企业中,新三板挂牌企业3家,估值逾50亿,企业CEO们多数是80后、90后。目前,大学城各高校建成(含在建)创新创业平台约3.1万平方米,进驻团队逾300个。同样,在番禺区推出的“1+4”政策文件,也有浓郁的“青蓝街”色彩。《番禺区关于加强广州大学城创新人才资源合作与开发的实施制度》中特别列出了一个“青蓝计划”,该政策主要为面向广州大学城学生和青年教师倾斜的一项举措,引导大学城青年人才首选番禺创新创业,每年安排2000万元资金对约100个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扶持,并对其中获市场认可的项目给予跟进投资;每年对接收大学城准毕业生的企业发放实习实训补贴,年补贴学生总额不超1000名。500万重金:
花落“珠江钢管”研发团队
在昨日番禺区人才大会上,“禺山卓越贡献”及“禺山金才”系列荣誉的颁奖引人关注。其中,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团队(带头人陈昌)获得“禺山卓越贡献”荣誉。据悉,该团队将获得500万元现金扶持。
为何获奖者是“珠江钢管”?据了解,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团队是我国第一个引进石油天然气输送用直缝埋弧焊管生产技术、生产设备的团队,在中国钢管行业创下了多个“第一”:一是引进JCOE、UOE直缝焊管生产设备及技术,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直缝埋弧焊管的历史。二是打破国外对海底油气焊管的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三是首家成功开发深海1500米油气输送焊管,实现我国深海焊管国产化。四是首创“大直缝埋弧焊管快速生产方法”,建成自主创新设计的COE(HFW)生产线,实现了效率和质量同步提升,形成企业竞争新优势,在中国钢管行业又掀起了一次先进工艺革命。
除了“禺山卓越贡献”,严运华等17人获“禺山金才”荣誉,徐冬平等6人获“禺山金工”荣誉,冯志佳等8人获“禺山金稻”荣誉,吴娟等5人获“禺山金助”荣誉,何世良等5人获“禺山金艺”荣誉。根据相关政策,每名荣誉获得者将一次性获资助5万元。
浇灌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钱不是唯一因素”
像种子需要土壤、阳光、雨露一样,创新创业也离不开生态系统的支持。在广州大学城健康产业产学研孵化基地总经理金维刚眼中,番禺区已形成稳定而富有活力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创业氛围日渐浓厚。“从大学城和国际创新城的动态‘人才库’、孵化器和加速器集群,到万博基金小镇的创投和产业基金,再到思科智慧城、番禺汽车城、万博商务区、南站商务区四大产业平台和节能科技园、清华科技园为代表的14个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模块。可以说,番禺区已形成了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产业链的创新驱动模式。”金维刚说。
在这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中,番禺区具有广州市其他区域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是广州大学城作为华南地区“智核”引擎、创新创业高地,人才创新资源密集、孵化器集群分布,具有很强辐射和带动作用;二是番禺产业腹地资源丰富,包含国际创新城、万博商务区、广州南站商务区和十几个科技产业园区作为支撑;三是番禺特色产业、传统制造业优势明显。番禺传统制造业不断推动智能制造的升级、城市消费和服务产业的升级,将为番禺未来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四是番禺人居环境优势明显,番禺岭南文化底蕴深厚,生活形态多元,具有很好的生活体验,是创新人才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对于创新创业系统的构建,番禺区委书记何汝诚也有着深刻洞察。他表示,“1+4”政策的资金扶持力度是相当大的。但是,资金扶持只是一方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营造一个适宜人才创新创业、居住生活的环境。番禺,应该做到资金扶持和服务保障相结合,营造人才宜业宜居的生态环境,努力以开放的政策、广阔的平台、优质的服务,使番禺成为广州乃至华南地区一流的创新人才聚集之地、创新创业的热土。
专家观点:
用好大学城这个“金饭碗”
知名经济学者、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教授认为,“大学城是一个创新资源的金矿,各个地市对大学城的资源都垂涎三尺,说起来都很羡慕。”丁力表示,目前,对于番禺来说,盘活大学城创新资源,要善用市场化手段。“我们现在手捧着一个金饭碗,要想法设法用好这个金饭碗!”大学城创新资源的开发要做好利益共享、产业对接、创新产品和技术变现三个方面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广州市社科院副院长尹涛表示,“番禺区坐拥‘智核’大学城,人才资源丰富,具有创新创业的天然优势。但是,要考虑如何避免‘大树底下不长草’,真正营造整体产业发展环境与人才成长空间,引导大学城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融入番禺特色产业之中,这很关键。”尹涛认为,番禺在电子电器、灯光音响、珠宝首饰等众多传统产业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要注重搭建人才、项目、科技、资金等各种市场资源高效对接的综合服务平台,让更多创新人才与产业对接,更好地为番禺产业发展服务。
全球万物互联
科技展示中心
广州大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