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共服务 > 招商引资 > 各区发展 > 花都区

“花都制造”斩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2018-05-09
  • 来源:南方日报
  • 分享到
  • -

在日前揭晓的2017年度广东科技进步奖获奖名单中,位于广州花都区的LED光电企业鸿利智汇进入了大众视野。该企业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的“半导体发光器件跨尺度光功能结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项目荣获2017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去年7月,国家出台《半导体照明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是我国从半导体照明产业大国转向强国的关键时期。到2020年,我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产品质量不断提高,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产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市场环境更加规范。此次获奖的科研项目解决了行业共性的技术难题,可以让LED器件更精确出光,减少光传播过程的损耗。而作为该项目的第三完成单位,鸿利智汇在项目成果中发表核心发明专利2项。

荣誉的背后,是企业十年如一日地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鸿利智汇以照明、背光、汽车工业等领域行业领先水平的LED产品,发展为目前国内最具竞争力的LED封装企业之一,更擦亮了“花都制造”“广州制造”的品牌知名度。透视企业十年技改创新的历程,技术的长足进步源自产业与区域的发展战略一脉相承。

十年磨一剑,他们造的LED器件更亮更节能

此次获奖的“半导体发光器件跨尺度光功能结构设计与制造关键技术”,由广州花都区鸿利智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汤勇教授团队历时五年研制而成。

该成果解决了半导体发光器件两大技术难题,实现了半导体发光器件跨尺度光功能结构光色矢量统一设计,跨尺度结构协同控制生成整体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鸿利智汇相关负责人解释,过去LED器件的需求是要发光,现在的需求是光的颜色要纯正。于是,华南理工大学的研发团队从强化出光结构、光谱精度调控、光谱能量调控三个方面入手,分别解决提高光效、改善光色质量的问题。此次获奖的项目可以出色地解决LED器件精确出光问题,减少光传播过程的损耗。

这不仅迈出了从照明向显示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的关键一步,还进一步确立广东的LED产业技术优势地位,奠定了我省LED产业进入国家战略安全的光通信领域的基础。

经过升级换代的LED器件,研发之路并不简单。

早在2008年,着眼于行业前沿的白光LED器件的技术研发,根据LED器件产品向小型化和超高功率化这两个极端方向发展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小而精”。鸿利智汇技术项目团队开始了攻坚克难的过程。

“相同条件下,产品尺寸越来越小,比如以前的1W要10个平方毫米,现在3W的产品不到7个平方毫米。”面对同行竞争,鸿利智汇在新产品开发时率先运用跨尺度光功能结构光色矢量设计新理论。

“以前单个器件只能做100W以下的,现在要做200W以上的,甚至以后要做到1000W。”相关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超高功率化要求在相同单位面积的条件下,功率密度越来越大。“通过大量的实践应用验证新理论,然后提出修补建议。”

鸿利智汇还在LED器件的生产工艺上做了优化创新,采用新开发的算法语言设计出新型荧光涂层,由脉冲喷涂工艺生产涂层制备,使新一代LED白光器件呈现高光色品质。

此外,通过该项测试的数据显示,鸿利团队研发的白光LED产品和大功率陶瓷白光产品使用寿命达3.6万小时以上。

创新“产学研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技术革新的关键靠团队,靠一群扎根一线、能打硬仗的科研人员。

鸿利智汇的成功不是偶然,企业近五年的研发投入年均3000万元以上。组成了一支由广东高校专家学者为核心200多人的技术团队,其中专职从事研发工作的超过100人,学科领域覆盖材料物理、有机化学、半导体光电器件、电路控制、纳米科技、光学、散热研究等,与数十位海归硕士及台湾光电行业的资深专家共同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推动这家依靠技术创新突围的企业在花都落地生根。

瞄准产学研进行技术改造的发展路径,十年来,校企双方在大功率LED封装、大功率LED系统热控制技术等问题开展合作,华工的项目团队进驻花都的LED企业生产基地,与研发人员同吃同住,共同研究课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尤其在新算法理论的设计实践中,产学研模式让高校的研究团队及时接收到一线生产的问题反馈,设计的精确度不断被刷新,实现LED封装器件在显指、光效、稳定性等方面的指标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不吃大锅饭”的管理模式激发技术团队的创造力。据技术中心负责人介绍,企业留出一部分技术人员服务优化现有产品;同时按研究课题分成技术小组,把执行的时间表拓展到3至5年内,分步策划研发新产品,项目完成产品上市后的销售收入,企业拿出部分利润作为提成奖励给技术研发小组。

花都着力打造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这是行业龙头企业深刻认识到的创新发展关键点。半导体照明产业作为花都区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与汽车制造、珠宝加工、皮革皮具、物流产业并驾齐驱,通过打造花都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聚集了一批LED产业上下游的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抱团发展,在区域范围内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

打通产业链内共性技术问题,还得依靠区域产业政策。半导体照明类的技术攻关在花都区被列入科技研发重点专项,下拨区级研发专项资金,扶持并引进广东半导体照明标杆体系研究中心,完善技术研发配套服务。

在鸿利智汇工作了13年的王跃飞如今是企业的技术部负责人。他告诉记者,像他这样从外地来广州,受惠于人才引进政策,安家落户“扎根花都”的技术型人才并不在少数。

“政府和公司对人才的关心不单是表现在工作上,对创新成果的肯定和创新人才的奖励;也表现在生活上,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帮助解决高技能人才入户、子女入学等问题。”

王跃飞所感受的一系列“利好”政策,指的是花都区近年来积极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产业高技能人才视为花都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高度重视高端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出台一系列政策,从奖励扶持等方面留住人才。

据了解,花都区计划在5年内在汽车、临空、生物制药、智能装备、电子商务、轨道交通、金融、文化产业八大重点产业领域招贤揽才,支持80名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同时按每年各支持100至200名产业高端人才、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的计划,吸引500名以上各类产业人才到花都。

产业强则区域强。宜居宜业的环境、适合“双创”的土壤、人才引进政策已成为高技能人才聚集的“强磁极”。在广州北部,在花都区,将有越来越多像鸿利智汇这样的企业,以技术创新凝聚“核心竞争力”,书写出更具有区域科创“实力担当”的创新故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新闻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