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以为缺了材料要重新跑一趟,没想到居然能先受理后补材料。”近日,市民王小姐到海珠区办事,却忘了带相关材料复印件。本以为要白跑一趟的她惊喜地得知,海珠区新推行的“容缺受理”服务,只需在审批结果出来之前补齐材料即可。
首批95项“容缺受理”服务是继去年底海珠区发布了156项“马上就办、立等取证”惠民事项后的再一次效率提升。去年以来,海珠区提出精简审批优化服务“马上就办、最多跑一次”改革,有437个服务事项实现提速办理,比法定时限节约2966个工作日,整体提速率达50%。
改革红利持续释放。去年,海珠区亿元税收楼宇增至11栋,新增“四上”企业近300家,新引进中石化天然气、4K花园、TCL金融控股、数字广东等重大项目72个。步入2018年,海珠区将积极开展以效率促效果、以实干促实效的“效率年”活动,全力打造琶洲“创新特区”,着力建设创新之区、国际商贸交往中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文化名区。
A琶洲速度
今年力争9个项目建筑主体出地面
作为广州的“明星项目”,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的动向一直颇受关注。自2015年6月启动土地出让以来,集聚区共出让了25宗地块,分别被腾讯、阿里巴巴、复星、国美、小米等17家企业拍得,企业总投资规模达630亿元。
集聚区从构思谋划到规划稳定,再到土地出让、启动建设,仅用了一年半时间。目前,集聚区17家拍地企业均已开展项目建设或前期报批报建、设计招标等工作。2017年,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15个项目动工建设,开工率达88%。核心区12家企业均已全部动工。其中复星、阿里巴巴、唯品会、环球市场等4个项目已完成地下基础建设,创造了从区域规划、拍地、城市设计到建筑设计、施工、主体出地面仅用26个月的纪录。
在产业集聚方面,去年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腾讯、唯品会、小米、国美等11家企业已开展实质性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3.16亿元、税收6.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9.77亿元,分别增长130%、100%和80.6%。琶洲地区举办展会221场、展览面积968.27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增长11.1%,琶洲会展被评为全国服务业区域品牌价值十强。
在注册企业方面,目前,17家拍地企业在海珠区共注册成立了75家项目子公司,总注册资本达154.8亿元。其中,核心区落户企业注册48家,注册资本103.7亿元。有13家拍地企业已开展实质性业务,包括腾讯微信平台等,并有19家企业纳入“四上”企业统计。
2018年,海珠区提出要打造琶洲“创新特区”,将加快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18个落地项目建设,力争9个项目建筑主体出地面,力争集聚区内项目2019年底前入驻并形成集聚效应。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加快琶洲客运口岸码头、航站楼综合体规划建设,推动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及会展物流轮候区项目,配合推进穗莞深琶洲支线建设,打造琶洲综合交通枢纽。
此外,海珠区政府工作报告还指出,2018年,琶洲将坚持集聚高端高质高新产业,瞄准IAB、NEM等产业,尤其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对接国内外知名企业,以“产业、税收、人才”三落地为目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B政务服务
96.03%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
3月15日,海珠区正式推出首批95项“容缺受理”服务。“所谓‘容缺受理’,是针对那些具备基本条件、主要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次要条件或手续有欠缺的行政审批事项,职能部门可以‘暂时性容许’办理,办事群众和企业只需在相应时间内补齐相应材料即可。”海珠区政务办有关负责人介绍,“最通俗的解释,就是资料未齐,申办事项一样能受理。”
为了让群众对于需要“容缺受理”事项更加一目了然,海珠区还按照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的要求,将17个部门数十个领域的95项“容缺受理”事项及可容缺材料以清单目录(第一批)形式,更全面、更规范、更及时地公开。清单目录还明确了“可容缺材料”“补齐方式”和“容缺时限”,工作人员在为群众提供“容缺受理”服务时,只需对着清单“按图索骥”即可。
事实上,海珠区政务服务效率一直在提升。去年,海珠区入选国务院“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成为全国100个试点区县之一,为广州唯一入选的区。去年以来,海珠区提出精简审批优化服务“马上就办、最多跑一次”改革,有437个服务事项实现提速办理,实现“马上就办”事项共156项,96.03%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比法定时限节约2966个工作日,整体提速率达50%。
与此同时,企业的准入门槛也在不断放宽。
去年10月23日,海珠区光大中医门诊部院长黄励领到了“广州市海珠区光大中医门诊部有限公司”的营业执照,该企业也成为广州市首家成功办理个人独资企业直接转型为公司的企业。
“对于申请转型为公司制的个人独资企业,可直接在原名称后增加‘有限公司’;同时,在住所不变的情况下,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交住所使用证明,大大方便了企业的转型。”海珠区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除了鼓励个人独资企业转型为公司以外,近年来,海珠区还在全国首创“开公司免预约,当场办即领照”,实行新设立商事主体实行住所自主承诺申报制等一系列创新举措。
一系列贴心便利的政策带来的是市场主体的蓬勃发展。2017年,海珠区作为广州市唯一入选全国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的单位,新设立公司注册登记26719家,同比增长18.69%。推广“开公司免预约,当场办即领照”服务以来,新增注册登记企业19874家,促进法治化、市场化、国际化投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
C环境提升
新启动24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
阳春3月,春暖花开。海珠湿地一期石榴岗河两岸长达3.2公里的宫粉紫荆花带由新光快速路一直延伸至华南快速干线,把“花城广州”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城市环境是核心竞争力。放眼2018年,海珠区将通过新启动24个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推进旧楼宇电梯加装工作、创建生活垃圾分类样板小区、持续推进“厕所革命”等措施,努力打造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城市环境,迎接全球宾客,吸引全球创新资本。
“垃圾分类还能兑换礼品,我们都很支持。”每逢周四,海珠区花城湾畔小区门口总是挤满了前来兑换积分的市民。
花城湾畔是广州市100个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生活居住样板小区之一。为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该小区引进了广州市绿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分类积分宝”项目,只需扫扫垃圾袋上的二维码,查看积分即可兑换生活用品,大大提升了小区居民的参与度。
2017年,海珠区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为突破口,因地制宜推广社区“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持续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创建,对全区204个机团单位统一开始垃圾分类专项执法检查,扎实落实10个精准分类样板小区建设,打造海珠“轻工模式”“分类积分宝”新模式。
此外,海珠区还建立“四中心、一平台”,即废旧木质回收处理中心、废旧玻璃回收处理中心、大件垃圾回收处理中心、园林绿化垃圾回收处理中心和工业布碎交易平台,生活垃圾分类处置进一步规范;建立社区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无缝对接、完善社区生活垃圾精细化分类设施设置,解决分类收运“最后一公里”。去年1—10月,回收处理工业布碎的量2.8万吨,餐厨垃圾2.1万吨,废旧木质约5.66万吨、废旧玻璃3.12万吨、大件垃圾3868.5吨。
公厕,是城市文明的一扇窗口,也是一个城市管理水平的缩影。近年来,海珠区积极推行“厕所革命”,让市民如厕更方便、更有尊严。
在海珠区滨江路,有一家“五星级公厕”——泊雅湾公厕。与人们印象中的脏乱差公厕不一样,泊雅湾公厕里地面干爽整洁,洗手液、烘手机等物品一应俱全。据海珠区城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7年底,海珠区有181座公厕,专门配置160多名环卫工人进行保洁,每日专人清扫,确保内外环境干净整洁无异味。
2018年,海珠区将下足绣花功夫,促进城区环境更干净更整洁更平安更有序。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环卫保洁“六定”工作方案,落实市容环境卫生责任区制度,创建容貌示范社区和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深化生活垃圾强制精准分类工作,探索分类新模式;实施“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做好20座公厕升级改造。建立农贸市场规范管理标准,“一场一策”推动升级改造;加强“六乱”“五类车”治理,加大货运站场整治力度。
■聚焦
海珠湿地如何打造
“醉美”城央湿地
“二月二,龙抬头;扒龙舟,看乡愁”,3月18日,一场盛大的龙舟民俗活动在海珠湿地举行,激昂的鼓声、奋勇争先的龙舟、颇具年代感的民俗物品吸引了众多市民围观。
春看宫粉紫荆盛放枝头,夏赏莲叶田田、莲花袅娜……自2012年一期示范区建成开放以来,海珠湿地从“奄奄一息”的万亩果园变成了水网交织、绿树婆娑、百果飘香、鸢飞鱼跃的城市“绿心”,充分展现了海珠区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海珠湿地鸟类种类增至163种,共发现蓝喉蜂虎、红尾伯劳、蓝喉太阳鸟、灰头麦鸡、中华攀雀等21种新鸟种,种类较2012年增加126.4%。
推进湿地保护法制建设
湿地保护,制度先行。海珠湿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制度的保障。2015年,海珠区颁布《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从水体保护、生态监测、生境管护、污染防治、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全面规范海珠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同年底,海珠湿地通过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验收,成为广东省唯一的重点建设湿地公园。
在《广州市城市环境总体规划(2014—2030年)》中,广州首次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等41个区域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1月,《广州市湿地保护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定》)正式颁布实施。《规定》设“海珠湿地保护特别规定”专章,对海珠湿地规划、保护范围、永久保护、商业活动、群众性活动、车辆和船舶管理等内容作了特别规定。
根据《规定》,广州对海珠湿地实施“永久性保护”,保持海珠湿地面积不减少、类型不改变、功能不降低。国家林业局批准的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全部纳入保护范围,包括国土资源部同意的万亩果园湿地保护区地块征收范围以及相关水域、道路。修改海珠湿地规划时不缩小海珠湿地保护范围的面积,不将海珠湿地内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
海珠区湿地办有关负责人介绍,多年来,海珠湿地在湿地保护制度建设方面先行先试:开展湿地保护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开拓湿地+教育、湿地+社区、湿地+旅游、湿地+文化项目;创立湿地游学品牌,发起中国湿地先锋联盟年会,建立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生态用水机制、湿地生态预警机制、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等制度。
全面提升生态服务功能
“以前果园的河涌浑浊发臭,鱼虾都绝迹了。现在环境好了,小鱼小虾都回来了。”海珠湿地果农莫昭佳见证了海珠湿地的变化。
“鱼虾游回来”的背后是海珠湿地不断修复湿地生态,提升环境质量的坚持。为了恢复湿地内的水生态,海珠湿地强化河涌水污染治理,协同控制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建设排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梳理果基排灌系统,重构水网循环系统;为了吸引鸟儿“回巢”,湿地建设了降噪生态林,扩建鸟类保护区。目前,海珠湿地内建设果基鱼塘生态农业示范区20公顷,恢复滩涂13公顷,划定鸟类生境保护区50公顷,试验淡水红树林种植1.8公顷,恢复乡土水生植物种植11公顷。
海珠湿地还积极联合科研院所,推动湿地生态监测。比如,引进科研政策、资金、项目和人才,开展海绵城市软课题研究,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功能;与省昆虫所、省环科院、中山大学、广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专业机构建立伙伴关系,成立湿地科研阵地和实践基地,开展自测、委测和联合监测,将水、大气、土壤、动植物监测数据分析整理后为湿地管理和科普宣传提供本土数据;与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珠江水产研究所、省环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各类湿地生态因子监测项目等。
此外,海珠湿地还积极引进电子商务、休闲旅游、都市农业等生态环保产业。采取政府主导、企业经营、生态保护组织参与的模式,共同推动湿地游学试点建设;通过推进湿地公园建设,探索出一种在地少人多、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状况下,较好地兼顾维护生态和合理利用,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综合服务功能,满足公众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可持续利用举措。
■数读
2017年海珠发展亮点一览
1 | 税收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分别实现211.23亿元和51.01亿元,分别增长18.1%和2%(可比增长8.4%)。 |
2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1.29亿元,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5.87亿元,增长2.3%。 |
3 | 44个区级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03.3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9.9%。 |
4 | 亿元税收楼宇增至11栋,新增“四上”企业近300家。 |
5 | 新引进中石化天然气、4K花园、TCL金融控股、数字广东等重大项目72个,其中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0个、中国500强投资项目8个。 |
6 | 新增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44家。科技企业孵化器35个,众创空间20个,分别增长45.8%和42.9%,全区创新载体超过100万平方米。 |
7 | 中大国际创新谷首个园区(鹭江园区)已入驻11个IAB产业项目。后航道滨水区创新带集聚广州之窗、启迪中海科技园等项目。 |
8 | 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49%,研发投入强度达3.15%,排名全市第二。 |
9 | 兑现区级企业奖励、扶持资金3.2亿元。办理人才绿卡38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