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区域再度爆发大能量。
今年1月至11月,越秀区新增注册资本总额高达416.53亿元,增长75.06%;新引进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72家,注册资本223.31亿元,大增271.07%,两个数字均创下历史新高。
面对土地开发已近极限、资源瓶颈日益趋紧的现实,越秀区在认知广州发展历史、把准越秀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理解到强化创新驱动、追求质量效益谋发展的迫切要求。
选择“精明增长”“精致发展”的转型关键词,靶向招商“招大引强”,形成金融、商贸、健康医疗、文化创意等四大主导产业……在这宝贵的33.8平方公里土地上,黄花岗科技园、广州民间金融街、广州健康医疗中心、流花现代商务区,四大平台撑起了特色发展、优势互补的新格局,为广州这座“千年商都”加快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注入了新动力。
招大引强
为区域发展“补链强链”
12月6日,国际医疗保健集团保柏宣布进入中国内地医疗保健服务行业,将于明年在广州越秀区和天河区各开设一家全资综合医疗中心。这是英国巨头首次在内地开设医疗保健机构。
“医疗中心将与广州当地的医疗资源合作,服务本地高端客户。”保柏集团旗下香港卓健医疗的首席执行官孙国彬说,其中选址越秀区二沙岛的第二家医疗中心,将侧重于为母婴健康服务,关注新生儿及孕产妇产前产后的健康护理等,计划明年底开业。
选址二沙岛,是基于保柏对广州市场进行了充分调研,全面了解广州消费者的健康需求和难点之后的优选。
这家注册为广州保柏第二门诊部有限公司、总投资额将达1.12亿港币的医疗中心,为越秀区健康医疗产业链再添一员“大将”。
不仅如此,越秀区商务局副局长罗芸还透露,保柏为了广州项目计划成立保柏医院管理有限公司,该公司未来将负责中国南部地区所有门诊中心的建设和后勤管理,注册资本达1600万元。服务中心获悉后,及时向保柏再抛锈球,保柏很快便答应,管理公司亦将设于越秀。
“一箭双雕”并非巧合,越秀区今年招商引资的成绩单同样令人惊喜。截至今年11月30日,越秀区共有商事主体14万户,其中企业6.8万户,经济组织总数位居全市第4。全区新增各类商事主体1.7万户,增长18.66%,新增注册资本总额高达416.53亿元,增长75.06%。
增量提质,成为越秀区招商成绩单的关键词。今年1月至11月,越秀区新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209家,增长28.34%;注册资本总额312.71亿元,占全年新增商事登记主体注册资本总额的75.08%。新引进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72家,注册资本223.31亿元,大增271.07%。
这意味着,今年越秀区新增注册资本总额和新增亿元以上企业数量均创下历史新高。
早在今年一季度,越秀区已初步梳理出2016年度重点招商企业目录187家,有针对性开展“招大引强”。11个月下来,共有295个项目纳入了区招商数据库并进行重点跟进服务,目前这些项目已落户企业数为200家,注册资本共计120.53亿元,增资企业13家,增资额92.08亿元,其中包括5家世界500强分支机构、2家中国品牌价值500强下属机构、1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下属机构。
世界500强中航工业集团下属中行毅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世界500强家乐福下属广州家广超市有限公司(家乐福中国华南区总部)、世界500强恒大集团下属广州恒大商业保理有限公司、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新东方教育集团下属广州迪殊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中国500强万科集团下属广州市万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万科养老广州总部)……龙头将围绕各自的产业核心,实现产业的“补链”“延链”“强链”。
靶向招商
四大产业主导地位凸显
一家国际医疗保健行业的巨头,愿意将医疗中心、管理公司同时落户越秀,原因何在?
“保柏选择立足于珠三角地区,根据当地的发展情况逐步建立起一个区域性的医疗服务网络,而位于广州的两家综合医疗中心的成立,将进一步稳固这一战略并加快实施的脚步。”孙国彬如是分析。
论医疗资源,全省看广州,广州看越秀。在健康医疗产业方面,越秀的医疗资源占了全市的1/3,健康医疗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加。
截至2015年,越秀区的健康医疗产业实现营业总收入880.75亿元,较上年增长8.8%,约占全区总营业收入的8.5%;增加值246.61亿元,占全区GDP的9.15%,较上年增长7.4%,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速稳步提高。如今,越秀已拥有药品批发及生产企业179家、医疗器械批发零售企业570家,多家龙头企业如华润广东医药有限公司、广州国盈医药有限公司等集聚越秀。
移动医疗、创新制药、互联网+医疗等新型健康服务企业蓬勃发展,越秀区今年在远程医疗板块再下一城。
观察今年新引进的98家健康医疗产业企业,数量占全年新增认缴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的8.1%,注册资本总额为24.73亿元。新增企业行业主要集中在医疗服务、养老医护、药品批发与零售、健康咨询管理、医学研发与试验、疾病预防服务、医疗管理与投资、生物技术研发与推广等“高精尖”领域。
健康医疗产业的案例只是越秀区四大主导产业的缩影。作为广州的城市中心,越秀区教育、医疗和公共服务资源领先全省,商务配套相对成熟,但也面临着土地建设强度高达90%、土地资源紧张的考验。
经过多年发展,越秀区已明确金融、商贸、健康医疗、文化创意为四大主导产业,力推其高端化、集聚化、融合化发展。
“越秀区多年前就已打造了全区联动招商机制。”罗芸坦言,机制建立之初,全员招商往往意味着小散乱,但随着四大主导产业的明晰,全员共同往四个领域发力,乘数效应在今年终于集中爆发。
高端高质高新逐渐成为新导向。今年前三季度,越秀区的现代服务业占全区GDP比重首次突破70%,金融、商贸、文化创意、健康医疗四大产业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年均增长11%。
平台效应
建设主导产业企业聚集区
越秀区的招商引资从未停步,区内的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每天都是热火朝天的景象。
罗芸打开电脑办公软件,一条条明晰的重点企业跟进图表,精细化地跟踪到对接专员每天的工作情况。
“目前越秀区在谈的重点企业有82家,其中有13家商贸业企业、33家金融业企业、14家健康医疗产业企业、22家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其中不乏行业龙头。”对于招商工作的未来,罗芸相信机遇与挑战并存,但越秀区也在新形势下,积极调整招商模式。
园区特色招商,给越秀区加分不少。截至上月,越秀区金融产业发展重要载体——广州民间金融街已新引入39家民间金融机构,新增注册资本52.7亿元,集聚各类民间资本达264.48亿元。
作为今年10月才入驻民间金融街的重点企业,广州拉卡拉网络小额贷款有限责任公司从5月10日获得开业批复开展小贷业务起,短短半年内,公司的互联网小贷业务已是金融街内乃至全市范围内最活跃的。
“截至10月31日,公司已发放4.8万笔贷款,超过了金融街成立以来所有传统小贷的发放贷款数额。”公司副总经理张健华坦言,广州的产业发展特性以及金融街政策的优越性,是吸引公司进驻的重要原因。
如今,越秀区正着力打造广州民间金融街、健康医疗中心、版权贸易基地、商标审协中心、黄花岗科技园、文化产业示范园等园区平台,通过产业聚集、政策洼地、人才高地等效应,以平台招商,建设主导产业企业聚集区。
依照“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的蓝图,一张连接世界的开放网络,正从广州铺陈开去。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表示,枢纽型网络城市是广州原有商贸城市概念的升级版,这是适应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传承广州城市发展脉络、实现国家赋予广州城市定位、巩固提升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的内在要求。
作为广州传统商贸中心,核心城区越秀在提升枢纽核心功能、强化辐射带动作用上,迎来了更高的平台。
越秀区委书记王焕清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接下来,越秀区将强化中心城区综合服务、文化引领、创新先导、商贸中心、交通枢纽功能,并抢占新经济发展制高点,聚焦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跨境电商、服务外包等新业态。
专家分析,未来广州能否成为世界城市体系的核心节点,能否通过内部发展空间格局的优化,形成多核驱动,仍要看广州作为枢纽的市场网络、交通网络、信息网络的开放性和连通性如何,以及自身产业对聚集而来的高端要素承载能力如何。
尽管广州未来的发展重心将是“东进”,但身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区的越秀区,仍是广州经济的重要“发动机”之一。如今,越秀区选择精明增长、精致发展,为广州的“急速快跑”奠定基石。
数读
今年1月至11月,全区新增注册资本稳步攀升,资本总额高达416.53亿元,同比增长75.06%;新引进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企业共72家,注册资本223.31亿元,同比增长271.07%。
截至今年11月30日,越秀区有商事主体140130户,其中企业68060户;全区新增各类商事主体16865户,其中新增内资企业9686户,新增外资企业563户,新增认缴注册资本总额416.53亿元。
今年1月至11月,新增认缴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共有1209家,同比增长28.34%,注册资本总额312.71亿元,占全年新增商事登记主体注册资本总额的75.08%。
新成立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行业分布
●商贸业企业有619家,数量占全年新增认缴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的51.2%,注册资本总额为160.87亿元。
●金融业企业有34家,数量占全年新增认缴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的2.8%,注册资本总额为49.02亿元。
●健康医疗产业企业有98家,数量占全年新增认缴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的8.1%,注册资本总额为24.73亿元。
●文化创意企业有458家,数量占全年新增认缴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的37.9%,注册资本总额为78.09亿元。
重点招商项目引进情况
今年1月至11月,共有295个项目纳入越秀区招商数据库并进行重点跟进服务,目前已落户企业200家,注册资本共计120.53亿元,增资企业13家,增资额92.08亿元,在谈企业82家。
数据整理:张西陆图表:吴颖岚
■样本
“以小见大”破除土地资源局限
每年投入不少于1亿元扶持总部楼宇经济
作为广州建城2200多年来从未迁移的城市中心,越秀区土地面积仅33.8平方公里,仅占全市土地面积的比例不到1/200。但是,越秀区预计今年GDP将接近3000亿元,占全市的1/7。
越秀区如何“以小见大”,破除土地瓶颈掣肘?奥秘就在于越秀区致力发展“以最小资源实现最大效益”的总部楼宇经济。今年1月至10月,越秀区重点商务楼宇新引进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727家,占全区新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企业总数68%。前三季度,税收1亿元以上楼宇达38栋。
每平方公里1.3栋“亿元楼”
近年来,越秀区坚持以楼宇经济为抓手,强化楼宇招商和楼宇服务,进一步破解发展瓶颈制约,大力引进和培育总部型、智慧型优质企业,促进楼宇经济向专业化、集聚化发展转变,打造企业总部化、业态特色化、布局集群化的楼宇经济强区。
越秀区商务局提供数据显示,越秀区内现有重点商务楼宇356栋,建筑面积939.64万平方米;沿环市路、东风路、中山路、沿江路、广州大道等交通主干道分布,楼宇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吸引了大量企业入驻。
2015年,重点商务楼宇实现税收超202亿元,占全区税收逾六成;年营收超百亿元的商务楼宇13栋,年税收过亿元的商务楼宇45栋;认定有总部经济发展基地10个、星级商务楼宇22个。各商务楼宇正逐步成为越秀区吸纳、孵化、培育和壮大企业的核心载体,也为越秀区经济高位增长和企业稳定发展提供了空间。
粗略统计,越秀区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0.7家总部型企业、10.5栋重点商务楼宇、1.3栋税收超亿元楼宇。去年占全区企业总数1.4%的362家总部型企业,产出占全区GDP“半壁江山”的增加值,其中65家企业为世界500强或中国500强地区总部或分支机构。
信息化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管理
越秀区在全市率先发展总部楼宇经济,环市东CBD是广州首个CBD发源地;率先建立楼宇信息化服务平台,制定楼宇经济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组织开展“十佳商务楼宇”品牌活动;2014年成立广东省首个楼宇经济协会,凝聚行业共识;2015年制定发布全国首个按照联盟技术规范制订的星级商务楼宇评价标准,并认定越秀区首批22栋星级商务楼宇。
数百栋楼宇,千楼一面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越秀区先后引导友谊商业大厦、新光明28、南方铁道大厦等28栋商务楼宇的业主投入2.5亿元实施升级改造,并推动楼宇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建设形成了新光明28大厦(药品交易)、东方文德广场(版权贸易)、广州民间金融大厦(民间金融)、羊城同创汇(科技创新)、南方289园区(文化创意)等一批主题特色商务楼宇。
值得强调的是,利用楼宇信息化服务平台,区内多数楼宇实现了大数据管理,商务楼宇闲置单元信息监控发布、楼宇特色打造等都可以通过平台,实现数据搜集。
平台信息的搜集靠的是街道人员的走访。越秀区建立了以街道为单位的楼宇、企业巡查巡访制度,每月摸查、汇总、发布辖内商务楼宇大面积闲置单元信息。而新成立区招商工作联席会议、区经济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协调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招商引资、企业服务等经济工作重点难点。成立区税源监控服务领导小组,加强楼宇内重点税源企业的稳税源服务工作,开展协税护税工作,稳固存量税源。
将建设现代楼宇经济集聚区
为了引导楼宇经济创新发展,越秀区新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加快楼宇经济创新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楼宇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试行)》《商务楼宇微改造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楼宇经济扶持政策,每年设立3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引导老旧商务楼宇、非商务楼宇升级改造和功能置换,支持新建开发商务楼宇,鼓励发展优质和特色商务楼宇等,明确越秀区楼宇经济工作重点和扶持方向。
2016年,越秀区已先后引导全区21栋商务楼宇的业主投入1.5亿元实施升级改造,推动珠江国际大厦升级智能化系统,支持东峻广场美化楼宇外观,鼓励广州世贸中心大厦改善冷水机组设施设备,引导羊城同创汇新建机械式停车设施。
“接下来我们将坚持增量提质与存量优化并举,制定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发展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在广州市越秀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越秀区区长苏佩表示,一方面,每年为楼宇经济、总部经济投入不少于1亿元扶持资金,力促每年新增总部企业15家以上、税收“亿元楼”5栋以上、甲级写字楼20万平方米以上。另一方面,完善主干道沿线产业布局规划,推动三大楼宇经济带提质发展,优化提升二沙岛集聚企业总部、吸引国际组织和打造国际交流平台等高端功能,支持五羊新城、建设新村、华侨新村等地区产业更新,建设现代楼宇经济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