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2000多年的文明史留下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它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饮食、居住、建筑、商贸、语言、岁时节令、婚姻、祭祀、礼仪、节庆、娱乐等。由于广州自古就是一个移民色彩很浓的城市,广州民俗风情也处处体现了一个移民城市所特有的韵味和魅力。同时,因其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多元文化的交汇,形成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传统民俗,进而处处迸发出多元文化撞击的火花。至今,广州民俗中仍保留有许多古老的习俗,其中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韵,也有百越古族的特别禀赋。
广州历来有春节逛花市的习俗。广州的花市又叫迎春花市,其形成可追溯到明朝,是广州独有的传统民俗。迎春花市一年举行一次,从农历腊月二十八开始至除夕深夜12时结束。每年的迎春花市分别在广州固定路段和地点举行。十里长街摆满各种鲜花,任君选购。随着广州城市建设的发展,花市的分布越来越广,规模也越来越大。
广州赛龙舟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习俗。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是一项具有岭南区域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目前已成为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五星级赛事,被誉为世界上最好的龙舟赛事之一。每年农历五月,由广州市政府牵头组织龙舟大赛,近年报名参加的队伍几乎都超过百支,其中包含多支境外参赛队伍,如英国、荷兰、澳大利亚、菲律宾、加拿大、中国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的队伍。赛事在弘扬民俗文化,宣传“精诚合作、奋勇向前”的龙舟精神,为广州建设“全国一流、国际瞩目的体育强市”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进作用。
广州民俗文化节暨“波罗诞”千年庙会。在广州黄埔南海神庙(波罗庙)每年都有“波罗诞”盛事。“波罗诞”又称南海神诞、南海波罗诞,是珠三角地区乃至岭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民间庙会,蕴含了岭南最有代表性的民间民俗文化元素,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是现今全国唯一对海神进行祭祀的活动。会期为每年农历的二月十一日至十三日,十三日为正诞。庙会期间,南海神庙方圆数十里的民众,还有珠三角、港澳地区的善男信女及东南亚华侨都从四面八方前来南海神庙“游波罗”,包括水上、陆上地区都热闹非凡,四乡云集赶赴庙会,热闹程度更胜春节。当地俗语有云“第一游波罗,第二娶老婆”,把游庙会与人生大事相提并论,足见对其重视的程度。2005年,广州市把南海神庙“波罗诞”千年庙会与广州民俗文化节结合起来,创立了广州民俗文化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活动以广州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南海神庙为平台,以“波罗诞”千年庙会为载体,将广东地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民间文化资源,如人龙舞、舞鹰雄、傩舞、麒麟舞、沙湾飘色、龙舟说唱、鸡公榄、舞狮、舞龙、舞鳌鱼、舞鲤鱼、舞牛、舞马、粤剧、广东音乐、民间曲艺、咸水歌及“三雕一彩一绣”等荟萃南海神庙,展现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风采,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广府庙会。越秀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广州建城2000多年未改变过的中心城区,浓缩和荟萃了辉煌的广府文化精华,兼容和汇聚着灿烂的岭南特色民间艺术,堪称“广府文化源地,千年商都核心”。为挖掘和弘扬广府文化,越秀区在元宵佳节之际举办“广府庙会”。这是以岭南文化三大支脉之一的广府文化为重心,融合了广府民间工艺、民俗文化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文化节庆活动,同时也是加快构建文化底蕴浓厚、文化要素聚集、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广府文化博览区的重要载体。每年为期7天的庙会,涵盖木偶荟萃、中华绝活、武林大会、元宵灯会等10个主题活动,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贸休闲文化等丰富内容,打造独特的广府民俗文化特色活动品牌。
珠三角咸水歌会。咸水歌又称“白话歌”,由渔民用粤语方言或粤语次方言演唱,主要流传于广东中山、广州、珠海一带,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歌唱的即兴性很强,随字求腔。其代表性曲目有《对花》《海底珍珠容易搵》等。咸水歌以委婉柔和的曲调、热情奔放的旋律、朴实无华的歌词、直截了当的表现手法,原生态地展现水上人家的生活全貌。从2007年举办首届歌会开始,珠三角咸水歌歌会已成为在珠三角地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咸水歌交流平台。每届歌会吸引了来自中山、广州、东莞、惠州等地以及海珠区滨江街等10多支队伍踊跃报名参赛,为现场观众带来咸水歌节目。
三月三泮塘仁威庙会。仁威祖庙建于宋朝,据《续修南海县志》记载:“恩洲堡北帝庙,广州府之西四里而近地为南海之泮塘,有庙以奉真武之神,乡人所称仁威庙”。农历三月初三“北地诞”正日,村民齐聚泮塘仁威祖庙,看醒狮巡游、吃大盆菜,这是广州近千年的民间民俗盛会。泮塘地区的居民每年都会按照传统,在农历三月初三,即传统民间节日“北帝诞”,在仁威庙广场组织慈善派米、表演、舞狮、巡游、乡宴等活动。荔湾区政府重视民间文化,更新修葺仁威祖庙,每年都在仁威祖庙举行盛大的仁威庙会。
黄埔乞巧文化节。乞巧节起源于汉代,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黄埔乞巧文化由中原传入,经历年传承与发展、挖掘与提高,颇具独特性。七月初七夜,女儿家以瓜果拜天乞巧,除了乞求织女的针技,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当地民众最时兴七夕拜七姐,大伙儿摆七凑热闹,十分隆重。
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天后林默,民间称之妈祖,是沿海百姓崇祀的海神,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就是她的“诞辰”,这个时间段全国各地的妈祖庙都会举办盛大的庆祝活动。南沙天后宫坐落在南沙大角山东南麓,占地面积100公顷,是现今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分灵妈祖庙,被誉为“天下天后第一宫”,一直以来都是珠三角地区市民的旅游热点。每年农历妈祖诞辰,在南沙天后宫都会隆重举办广州南沙妈祖文化旅游节。活动包括“香火相传、祈福祁顺”、妈祖祭祀大典“祝寿祈福典礼”、妈祖诞大型巡游等传统民俗活动,还有文艺表演、美食展等丰富多彩其他活动。
除了传统民俗节庆外,饮食习俗也是最能反映广州地方特色的传统习俗。广州人饮食支出的比重远高出全国大城市的平均水平。“食在广州”一语广为人知。其食肆营业时间之长,饮茶风气之盛,食谱之广泛,烹饪技巧之精湛,都给外来者留下深刻印象。
西关大屋是广州传统民居的代表。20世纪20—30年代,临街骑楼建筑十分兴盛,也出现了东山花园洋房式的西式民居。
名扬海内外的广州民间工艺和民间传统艺术集中体现了广州人的审美情趣,是千百年来岭南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广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彩从清代开始已行销国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广雕以象牙雕刻中的镂空、透深技法闻名;广东音乐、粤剧与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丰富的民间传统艺术有咸水歌、沙坑醒狮、黄阁麒麟舞、沙湾飘色、市桥水色、鳌鱼舞、麻车火狗、木鱼书说唱、八音锣鼓等。市井爱好戏曲者茶余饭后常三五成群,吹拉弹唱,自娱自乐,以曲会友。这种被称为“私伙局”的自发的群众娱乐组织形式,至今仍十分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