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图说广州

临水凭栏叹粤剧 移步换景赏园林

  • 听全文
  • 2019-09-18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粤剧艺术博物馆极具岭南特色

粤剧艺术博物馆极具岭南特色

琼花堂

琼花堂

红木红船

红木红船

到哪里寻找南国红豆的历史芳踪?到哪里探寻岭南园林的古典优雅?位于荔湾区恩宁路127号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一定是极好的选择。

粤剧艺术博物馆是一座具有岭南风格、水乡特色的园林式博物馆,细细品味它的建筑特色,您会发现,“一步一景,移步换景”,赏心悦目。而且,建筑中处处有故事,设计和细节都跟粤剧密不可分!

园林特色:“曲境就是园境,园境又同曲境”

为何用园林作为粤剧博物馆的展现形式?设计师郭谦说,设计团队沿着时间轴线回溯承载着粤剧诞生及历史发展记忆的种种空间形式,当以空间视野回顾粤剧艺术博物馆选址荔湾涌沿岸周边的历史空间形态时,一个关键词跃然而出——“岭南园林”。中国戏曲与传统园林本来就是天作之合,可谓“曲境就是园境,园境又同曲境”。

粤剧艺术博物馆不仅是戏曲博物馆,更是传承岭南地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博物馆融入了岭南传统三雕(石雕、木雕、砖雕)、两塑(灰塑、陶塑)、嵌瓷、彩画等民间传统手工艺,并结合当代艺术创作。

为了尽量还原传统风格和特色,粤剧艺术博物馆建设所用砖、瓦,是当年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到的,“当时一共收集到22万块青砖,再通过切割打磨,做成小块青砖片贴到墙上,突出古朴的效果”。

粤剧艺术博物馆内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戏台水池,都很精美,回廊月门穿插其内、花格小窗移步换景,就连园中果树,也大有“粤味”。“博物馆里有龙眼树、荔枝树、杨桃树、芭蕉……到了收获的季节,岭南佳果香飘满园。”

主景假山选用英德英石制成,重达2500吨,分为主峰、副峰。假山主峰高耸奇险,下有石屋;副峰山径石梯上落交错,形成一条盘旋绵延100多米的山中之路。

粤博“十景”环绕中心晚沙湖

粤剧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尊重戏曲发展与岭南传统园林的密切关系,沿茘湾涌南、北两岸布局,最终形成中心大水庭配合六组别院的院落格局。

馆内园林建筑环绕中心晚沙湖,院院相连又相对独立,组成广福首唱、琼花畅曲、红船晚沙、西楼映月、峰音霭韵、濠畔听曲、梨园钟声、别院声歌、荷风初露、古巷清音等“十景”。

广福首唱——广福台

广福台是粤剧艺术博物馆的核心建筑,是整座园林之中唯一一座纯木结构建筑,也是十景“广福首唱”所在地。这是重檐歇山抬梁式木构建筑,三开间,面阔11米,高9米,进深达9.5米,在古戏台形制基础之上配合整体场地布局设计。

广福戏台舞台背板正中的砖雕屏风《六国大封相》可谓是点睛之笔。它高370厘米,宽340厘米,雕刻深度近40厘米,精湛技艺获得2015年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山花奖,是广府砖雕的当代杰作。

这座戏台由广东省非遗传承人何世良修建,戏台上的木雕与砖雕创作都出自他之手。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何世良带了30多个弟子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才最终完成的作品。

红船晚沙——红船舫

停靠于晚沙湖面的红船舫,是“红船晚沙”所在地,灵感来源于粤剧红船。红船停泊湖边,重塑当年粤剧戏班搭红船四处登台演出的场景。

石舫用红色花岗岩雕刻,长近10米,高4.5米,船头与广福台相望,船身雕刻戏曲《牡丹亭》名段《游园惊梦》,可驻足船头与广福台隔水应唱。

有意思的是,粤剧博物馆内还有另外一条“红船”——博物馆重新研究了红船的历史与构造,定做了一条约5米长的红木实木红船。

当年,粤剧戏班生活居住在船上,来往于珠江三角洲进行演出。由于船的外部漆上红色,故称红船,戏班亦称“红船班”,粤剧艺人则称为“红船子弟”。不过,红船只是戏班生活的地方,他们的演出并不在船上——停泊好红船之后,登岸搭棚唱戏。

在粤剧艺术博物馆展厅内,实木红船上还特意设计了嵌套幻影成像技术,将制作的三维电脑影像与模型内的实物结合,展现当年船上生活练功场景,不但具有欣赏价值,也拥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琼花畅曲——琼花堂

琼花堂是博物馆中潮汕装饰风格的代表建筑,是十景“琼花畅曲”所在地。

琼花堂处处体现出潮汕地区木作工艺的独树一帜,由潮州肖楚明、肖淳圭父子修建。

琼花堂尊重整体建筑布局,在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基础上采用潮州古建筑传统三载五木瓜的大木梁架形式。在岭南传统园林之中,汇集潮州工艺文化精髓,是希望粤剧艺术博物馆不仅是戏曲文化遗产的传承之地、广府文化的传承之地,更是岭南地区非遗汇集之地。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