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2日开始,广州市卫健委对确诊病例涉及的具体小区或场所进行严格的彻底消毒,并且督促指导社区和物业做好日常预防性消毒工作。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跟随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小黄人”一起出动,直击一处确诊病例的家中消毒工作。
消毒小队的4个组员往往都是男性,因为这是一项体力活。每次开展工作时背负的药物加机器,总重量在15公斤以上。来到确诊病例的楼下后,还不能急着上楼开展工作,他们需要穿戴眼罩、医用防护口罩、手套、水鞋等全副武装,上楼消毒的两名队员除了要穿一次性防护服,还得再穿上一件可防化学物品腐蚀的黄色隔离工作服,这也让他们有了“小黄人”的昵称,而单单穿戴好防护用品和检查的过程,就要花费20分钟以上。
来到确诊病例家中后,由于对里面的面积、物品存放等情况不清楚,需要由一人先行进入查看,并开出“安全通道”,让搭档可以沿着已消毒的安全通道进入户内。随着“嗡嗡嗡”的声响,机器向空气中喷洒消毒液。五分钟以后,已经让人眼泪直流、舌头发硬。但这一次消毒工作,至少得一个小时以上。“小黄人”要等空气消毒半小时后,才能进入屋内进行后续的消毒,这包括对地板、家具等物体表面喷洒消毒液,对被铺、衣服等进行浸泡消毒,对门把手、电灯开关等擦拭消毒等。
脱下防护服后,记者发现,穿着单衣的消毒队员背后的衣服上都渗出了汗渍。他们告诉记者,防护服是全密封的,穿起来就像一个大塑料袋套在身上。夏天穿两分钟就汗流浃背了,即使是大冬天,做一回消杀也会浑身冒汗。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市民,如果居民在家附近看见疾控“小黄人”,不用恐慌。按照相关防控方案的要求,居民一经被诊断为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当地疾控中心就会对被病人污染和可能污染的物品、环境进行终末消毒。所谓的“终末消毒”,意思就是对此类场所、空间和物品中残留的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来一次彻底的消毒,以达到净化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