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图说广州

融德里:“解锁”广州千年古村风华

  • 听全文
  • 2022-08-08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继历史街区活化经典项目永庆坊后,广州又一新的文化地标诞生。

  随着修缮工程进入尾声,黄埔沙步村古建筑群露出真容,并以“融德里”之名“活”了起来。它同样出自万科团队之手,两个项目在城市一东一西,各有千秋,代表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的不同探索。

  当下城市发展愈发注重保护“根与魂”,融德里既要修旧如旧,又要破茧重生。面对所有古村落必须回答的命题,它的答案有独到之处。

  修旧

  运用传统工艺恢复往日荣光

  与由近现代建筑构成的恩宁路历史街区永庆坊片区不同,融德里源于一条千年古村,留存大量的祠堂、私塾、民居等古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宗族文化记忆,是黄埔区“十古”文化遗存的重要代表。

  触摸广州千年历史文脉,沙步村代表海丝文化。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的扶胥古运河便流经此处。自北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建村伊始,先民在此生生不息,此地后来还成为历代番禺县禺东鹿步司衙(署)所在地,一直以来子孙绵延、兴旺发达。

  千年历史留下悠久余韵,凝结成沙步人的乡愁,形成了融德里的文化基底。融德里含7处黄埔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含祠堂、民居、家塾等)以及12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占地面积约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

  修缮这批古建筑的难度较大,因为历经多次维修,极大部分没有留存历史资料,要仔细分析哪些构筑物和构件是哪个时期添加的,再在施工过程中动态设计,才能尽可能达到按恢复原貌修缮设计的要求。

  修缮设计要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它其实有两重含义,一是补足缺失的历史构件,这是做加法;二是去掉不符原有形制的东西,这是做减法。在融德里的修缮过程中,加减法并存体现得淋漓尽致。

  鹿沙区公祠是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当人们第一次对其进行航拍时,发现祠堂正脊“排排坐”满了各色“吉祥物”,几乎把所有美好的寓意全部囊下。原来是过去某次修缮过程中增加了过多的元素,后来征得村民同意后重新修复,终于恢复清代祠堂原本的建造风格。

  每一栋古建筑,都凝结了修缮团队大量的心血。据悉,融德里总体上运用了多种古建修复工艺及作法,如灰塑、木雕、石雕、瓦作、砌青砖、铺阶砖、小木作、壁画、砖雕、墙体纠偏等。一步步修复旧貌,也一步步向历史深处叩问求真。

  焕新

  公园化设计让古建筑可触可感

  一栋栋复原的古建筑串珠成链,勾勒出融德里的全貌。它不仅仅是古建筑保留栖息之地,更融入现代社会成为游玩的好去处。

  融德里巧妙应用水元素,结合广州“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历史特色,让池塘河流的水通达江海,在水声阵阵中荡起海上丝绸之路的涟漪。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欧阳仑说,最妙的是两边的古建筑群隔着水塘对望,形成了环抱之势,让游人沉浸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中。但它又巧妙淡化了水塘的概念,营造拱桥和楼阁,丰富水系景致,如湖泊般灵动清丽。

鹊桥

  走进融德里,如走进鸟语花香的大公园。为了留住原生的树木群,融德里设计之初保留了全部树木,甚至为此保留了一整个湖心岛。

  “我们在跟村民沟通的时候,原来的思路是挖掉原来的湖心岛,留出一个完整的湖面进行龙舟训练。”万科融德里设计师封昊阳说。但湖心岛上种有大量的榕树,是村民们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的地方。经反复讨论,最终还是保留了这片绿洲,并建造了敞开式的粤剧大戏台,让市民享有更多绿色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公园化的概念贯穿于融德里设计始终,凸显出了沙步古村活化利用的特别之处。公园代表了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未来,新老广州人可以在这里融合交流,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

  相承

  顺势而为发掘融德里资源禀赋

  融德里的诞生,常常被冠以广州“第二个永庆坊”之名。这是继荔湾“永庆坊”、文冲“幸福里”之后,万科在广州城市更新项目打造的又一历史文化保护活化利用案例。

  然而,融德里又不仅仅是永庆坊的2.0版那么简单。

  “两个项目的地理位置、建筑性质和文化内核都不一样,所以活化方向也不一样。”同时参与过上述修缮工程的欧阳仑说。永庆坊本质上围绕“城”的概念,其位于老城区,被定义为历史文化街区,下足了“绣花”功夫进行“微改造”;而融德里位于古村落,里面的建筑处处浓缩了农耕文化与宗族文化,既要保留“村”的韵味留住乡愁,又要与正在建设的“城”相融相洽。

  主导永庆坊的改造后,再来规划融德里的蓝图,广州万科企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喻敏锋有了更深的感悟。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最重要的是因地制宜,顺势而为。

  保留所有的树木和湖心岛,就是顺势而为。永庆坊当年受限于老城区高密度的建筑特性,没有多余空间栽种更多大树,只好在沿街装上了喷雾装置,以应对岭南炎热的天气。但融德里本来就有得天独厚的树木资源,保留原有的、种下新增的,让这里成为植物种类多达三四百种的大公园,也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资源。

  对于古村落活化利用之后的商业业态选择,也是顺势而为。永庆坊注入新时代的城市生活形态方式备受称道,而融德里留出了建设仿古建筑群的空间,拟引进一批餐饮、民俗文化等体验型业态,为文旅消费注入新动能。

  “将来融德里的商业形态,沙步村民有很大的自主权,这是古村落活化利用的内生动力。当下要做的事,就是把这个地方的环境打造好,让人们一进来就有很舒服的感受。”喻敏锋说。

  独到

  提炼三种岭南文化 凝结精神内核

  每一座城市地标都通过独特的文化IP,承载起深厚的历史记忆,唤醒人们对城市文脉的切身感知。就像粤剧之于广州永庆坊,商业老字号之于北京大栅栏,水巷之于苏州古城,融德里通过提炼三种岭南文化特征,凝结成精神内核。

  与其他旧村不同,沙步有许多浓郁的岭南文化特征。姓氏众多的历史古村,留下了众多的宗族祠堂;氛围浓厚的粤剧文化,聚集一众戏曲爱好者;通江达海的地理特性,绵延了龙舟文化传统。沙步将嫁娶文化、粤剧文化及龙舟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印记。

  历经百年风雨,沙步古建筑依旧充满魅力。旧时举行民俗节日、婚丧嫁娶、村内议事的古祠堂群,成为一个完整的嫁娶文化空间,可全流程呈现迎亲、拜堂、拍婚纱照、领证、摆喜宴过程。融德里的长街还将打造成“最美嫁娶街”,在这里举行广府传统婚宴大秀,摆上可容纳12-13人的大型桌位,可以整整摆放290桌,还原婚宴流水席的盛况。

  谈到沙步的粤剧传统,标志性的人物是已故的粤剧名作家秦中英。他是沙步人,一生创作的200多部剧本,被众多粤剧名演员演绎。融德里搭建起的粤剧大戏台将继续上演好戏连连,为传播弘扬戏曲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展示窗口。

粤剧大戏台

  作为千年丝路文化的承载者之一,沙步还是广州龙舟文化的代表者之一。“我们喜欢扒龙船,融德里让我看到了龙舟文化传承后继有人,我很欣慰。”世代居住在沙步村的老村民梁水生(化名)说,作为老鼓手,他参与了40多年的扒龙舟。每每看到融德里专门修建的两所龙船坞,他就无比开心。

  融德里代表了城市更新背景下古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全新探索。在新与旧的交织中,古建筑成为服务于时代的公共文化空间,为市民提供了新鲜的生活体验。来到这里,可观、可玩、可游、可品,真正让历史文化融入千家万户,融入新广州人的生活。

  古建筑承载历史间的厚度,在回答保护活化利用命题时,融德里全力留住“根与魂”,既要改善人居环境,也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深度融为一体。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