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图说广州

水上欢乐运动画卷

  • 听全文
  • 2022-10-14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帆影点点、桨板激荡、龙舟竞渡……珠江涌现水上运动的活力和激情

  奔腾的珠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水系。流经广州的珠江水,是大自然给予广州的馈赠。除了为城市发展带来丰沛的水源、走向世界的水路通道之外,这条从丛山峻岭中走出的水脉,为广州注入了别样的活力,塑造了别具一格的水上休闲生活形态。

  在刚过去的盛夏,珠江上掀起了水上运动热潮,热闹与欢腾仍在持续中。在流溪河,皮划艇穿过连绵山脉;在海珠湖,桨板轻轻划开平静的水面;在南沙湾,白帆点缀着狮子洋……更不用提那些已在珠江上激荡上千年的龙舟鼓点,以及珠江两岸人民在江岸嬉戏的记忆。奔腾珠江,一直为广州市民提供着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

  接下来,我们跟随水上运动从业者的步伐, 探访珠江上随处可见的激情与活力。

  水质优良、无暗流潮涌

  家门口就能畅玩帆船

  对于生活在珠江边的广州市民而言,珠江不但能远观,还能近距离体验其活力之美。广州中心城区75公里长的珠江岸线,以及北回归线附近得天独厚的气候,这都为珠江水域发展水上运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日前,记者专门来到黄埔长洲岛游艇基地探访水上运动的魅力。基地坐落于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旁,周边江面宽阔,碧波荡漾,江岸两边树木青葱,一派田园风光。江边泊位上停泊着多艘游艇以及色彩斑斓的帆板,为诗意风光增添了几分活力。

  2016年,全国帆板锦标赛米氏特拉级冠军张雯创办了云帆水上运动俱乐部,并进驻长洲岛游艇基地。她介绍,“在过去6年里,已有超过3万名市民游客来到这里,感受在珠江上运动的乐趣与激情。”

  记者刚走进基地时,几个小学员来到基地参加帆船培训。只见他们皮肤黝黑、身材修长健硕,放下背包后就熟练地换好训练服,开始做热身运动。在教练的引导下,小学员系好帆船绳便尝试下水,他们有力的手臂拉动起风帆,风帆随风而动,宛若扇动翅膀的五彩蝴蝶。

  小学员借助大自然力量操控帆船,随时感受风与水流的变化,推开波浪,驶向河道中心,在珠江中辗转腾挪,尽情挥洒汗水。休息时,有的小学员“扑通”一声纵身跃入江水中嬉戏,展现出孩子气的一面。在这里,珠江水似乎成为了每个人的好朋友,十分亲近。

  看着学员们欢乐的笑脸,张雯非常自豪地说,“最好的口碑不是我曾经是冠军,而是我培养出冠军。”在创办水上运动俱乐部的两年后,张雯就培养出一位帆船全国冠军。除了训练方式得当之外,在张雯眼中,珠江也为广州提供了发展水上运动得天独厚的基础。基地所处的长洲岛新担涌天然港湾,就是一个优质的水上运动基地。这个水域长约1.1千米,最窄处约70米,最宽处约200米,水深约3~4米,不但可以通过新担涌水闸直通珠江主航道,而且水质优良、无暗流潮涌。

  在过去,部分帆船学员的家长认为滨海城市更有利于发展水上运动,所以经常带孩子到深圳、厦门等城市找训练基地,或者去南沙湾训练。“后来因为长途外出训练帆船不太方便,我们无意间找到这里,实在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训练。而且珠江边有这样优良的水域环境,也很适合帆船练习。”一个帆船学员的家长告诉记者。

  越来越多市民爱上桨板

  尽情与母亲河亲密接触

  海珠湖周边河涌水系发达,潮汐涨落的水流,成为海珠湖的水源补充。市民游客在海珠湖湿地公园同样也可以感受水上运动的活力。

  2021年,乐水桨板俱乐部负责人陈诒添将俱乐部搬到位于城市中轴线上的海珠湖。每逢周末,俱乐部都会迎来上百名游客,只为体验招牌项目——桨板。

每逢周末,海珠湖就会迎来体验桨板运动的市民

  桨板,顾名思义,玩起来只需要一支桨、一块板,滑手站在平板上用单桨划水,在水中漂行。同时,还能延伸出桨板瑜伽、桨板钓鱼等多个项目。桨板到底有多火?打开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广州桨板”关键词,相关搜索结果多达432万个。由于门槛低、玩法多样、装备简单,桨板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热衷的水上运动。

  上板前,教练们会告诉学员划板的路线,以及前进、后退和拐弯的动作要领。上板后,初学者先坐在板上保持平衡,然后慢慢滑动桨板,再试着从坐姿变成蹲姿。在教练的指导下,许多初学者都能较快掌握要领,站立起来划桨,开启乘风破浪之旅。

  每逢周末,海珠湖上都会漂起五颜六色的桨板,这些参与者中不乏刚学会游泳的小朋友、追求潮流的年轻人,还有热衷水上运动的运动健将。在风景如画的海珠湖中玩桨板,桨板体验者既能远眺广州塔,又能一睹新落成的广州文化馆的风采;或用桨划开水面,或悠然站立,十分惬意。9月,25岁的苏伊(化名)首次体验桨板,“划着桨板进入海珠湖,沿途的景色很好,绿树成荫,不时还有鸟儿飞过,非常舒服。”

  “海珠湖靠近市中心,可降低市民的出行时间成本,而且这里的环境和水质都很好,市民可以玩得很放心。”陈诒添道出了将基地搬到海珠湖的原因。

  这么一项有趣的水上运动,不但可以让市民与母亲河进行亲密接触,同样也是对珠江水质的考验。近年来,广州推动水环境治理,河湖水质持续改善,对开展水上运动也有促进作用。据悉,今年1-6月,广州20个地表水考核断面全面达标,17个断面水质优良,地表水水质断面优良比例85%。

  陈诒添认为,市民积极参与水上运动,正是广州水环境提升的重要体现,“反过来,市民在玩桨板的过程中也会逐渐树立起保护水环境的意识,我们也有责任保护水环境,进行宣传推广。”陈诒添还会不定期组织桨板运动爱好者,利用桨板穿梭于海珠湖,清理浅滩上的垃圾。今年,已有500人次的爱好者参与这一活动。

  珠江水孕育了龙舟文化

  水上运动进入特色课程

  广州坐拥“云山珠水”,千百年来,广州人与水相伴相生,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文化。据统计,广州的地名中有60.12%的都与水有关。这片岭南水乡,注定充满了喧嚣和人气。其中,发展水上运动,广州可谓底蕴深厚。

  端午扒龙舟这一习俗在广州有上千年历史,泮塘、车陂等地的扒龙舟习俗已成为广州的亮丽名片。如今市民在俱乐部就能体验扒龙舟,“不用等端午节,凑够人就可体验。我们还会在二月初二龙抬头等传统日子举办体验活动,传承龙舟文化。”据陈诒添统计,他们已带动近3000人次体验龙舟文化。

珠江上龙舟欢腾

  近年来,越来越多水上运动项目被列入奥运会竞赛名单,逐渐走进大众视野。其中,以桨板、帆船和皮划艇为主的水上活动,成为市民亲近自然、运动健身的新方式。据某社交平台发布的《2022十大生活趋势》显示,该平台去年的桨板相关帖子发布量增长了5倍。水上运动俱乐部也随之涌现,拉动了水上运动消费,个别基地还出现一位难求的现象。

  值得关注的是,户外水域运动逐渐成了不少学生、家长的新选择。在陈诒添的俱乐部里,青少年学员比重占到今年暑期体验人数的三分之一。13岁的杨子津训练帆船已有两年,曾在珠海独自出海比赛。准备小升初的她告诉记者:“面对挫折,我总会想起在大海驰骋帆船、劈波斩浪的感觉。另外,我更好地平衡学习与运动,提高了学习效率,已经被理想学校提前录取了。”

端午扒龙舟这一习俗在广州已有上千年历史

  如今,不少追求体教融合发展的学校也把帆船列为特色课程。“帆船是一项需要体力、脑力的运动。”张雯介绍说,“涉及天文学、空气力学、气象学、地理学等学科,运动员还要根据水面、海浪、风力的变化实时调整。”黄埔区华实初中利用毗邻江边的优势,与云帆俱乐部合作开设帆船课程,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位于珠江出海口的南沙,广州外国语学校、南沙湾区实验学校等学校将帆船纳入学校课程,由南沙帆船协会进行授课。另外,南沙皮划艇基地也跟区内不少学校合作开展培训课程,并与南沙皮划艇竞技队打通了选送通道。

  畅想未来

  “希望在珠江上举办属于广州的本土帆船比赛”

  近年来,帆船、桨板等新兴水上运动引起社会各界关注。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等九个部委联合出台的《水上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提到,将扩大水上运动产业规模,实现3000亿元规模的产业发展目标,并从加强运动设施建设、丰富赛事活动供给、培育多元主体、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引导水上运动消费等方面提出主要任务。

  “珠江上有很多优良的水域河段,适合发展水上运动。”张雯表示。近年来,随着珠江沿岸基础设施升级,珠江水蕴含的经济潜力逐渐释放。据统计,广州市碧道沿线现设有水上运动点14处。2021年,相关产业规模超2.34亿元,年接待量超过38万人次。全市现有龙舟运动活跃人数约5万人,水上运动潜在人数约80万人。张雯和陈诒添一致认为,水上运动在广州仍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在长洲岛一个俱乐部内,学员在练习桨板之余尽情嬉戏

  陈诒添希望,未来可以向有资质的团队开放更多水域空间,以此发展水上运动。同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多部门合力。“水上运动,不但是城市综合实力和市民生活水平的体现,更能为城市带来‘桅杆经济’效应,带动水上用品装备制造业、旅游业、服务业发展。”承办过首届广东省大学生帆船邀请赛的张雯有一个愿望:“我希望在毗邻广州塔、琶洲的珠江上举办属于广州的本土帆船比赛,吸引市民关注帆船赛事,并展现广州魅力。”

  记者了解到,广州相关部门也在积极制定措施。据悉,市河长办、市水务局、市体育局正在组织编制《广州市碧道水上运动产业带专项规划》方案,计划依托碧道建设按照“中心城区初见规模外围城区逐渐成形”“双向提质乡村振兴形成全市水上运动产业格局”四个阶段逐步发展广州市水上运动产业。在海珠区初步选址石榴岗河、黄埔涌两处河段规划发展桨板、赛艇、皮划艇等水上运动项目。其中,黄埔涌计划与珠江前航道组成约18.8公里的黄金水上赛道,主要发展龙舟、赛艇、皮划艇水上运动项目,并联合琶洲博览会形成全球水上休闲运动用品市场,形成广州市水上休闲运动用品产业新格局。市河长办将发挥牵头抓总和统筹协调作用,主动对接水利、体育、自然资源、航道、海事等部门,研究审批监管和行业扶持相关政策,并积极整合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院校资源,政企联合推进项目落地,探索“以水养水”的新模式、新业态。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