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图说广州

海珠桥度过九十岁生日

  • 听全文
  • 2023-02-16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见证城市历史 承载了一代代人的记忆与乡愁

  背山朝海,襟带三江的广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秦末汉初,珠江南北两岸分别约在今天的市二宫背面和西湖路南侧,江面宽逾2000米。古时广州人曾将珠江称为“海”。在江上还未架起桥梁的时候,人们全靠舟楫渡江,“过珠江”也被叫做“过海”。

  随着江中淤泥不断冲积,珠江北岸逐渐南移,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广州的“河北”与“河南”之间的距离缩短为几百米。

  遇水架桥,天堑变通途。一座座桥梁横跨珠江,牵起两岸往来,促进城市发展。如今,广州第一座连起珠江两岸的大桥——海珠桥,已在江上伫立90年,在2月15日度过了它的90岁生日。

  如今90岁的海珠桥是广州第一座横跨珠江的桥梁。它第一次将珠江两岸连接在一起;它曾在战争中被摧毁,又再次被重建;它见证了广州的历史,也成了城市记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海珠桥是广州第一座横跨珠江、将两岸连接在一起的大桥

  海珠桥因海珠石而得名

  清光绪年间,广州曾有在珠江上建桥之议,1920年官方又再次提出修桥,但因局势动荡,资金缺乏,计划终未能实施,人们过江还是得靠渡船。1929年,在珠江上建桥之议再次被提起,当年12月,海珠桥动工;1933年2月,海珠桥竣工通车。

  作为珠江桥梁中的“老大哥”,海珠桥为何不叫“珠江桥”?原来,以前珠江江心有著名的“三石”——海珠石、海印石和浮丘石。其中,海珠石因长期被江水冲刷,浑圆如明珠,海珠桥就因临近海珠石,故而得名。

  如今,海珠桥东侧的海珠广场立着一块石头,上面写着“海珠石”三字。很多人以为这就是当年海珠石和海珠公园所在的位置。其实,事实并非如此,相关史料显示,海珠石长100米,宽50米,和长堤大马路隔江相望。所以,它的位置在今天的解放桥以西、长堤大马路以南。

  据了解,在筹划建海珠桥的时候,不少专家认为海珠石雄踞江心,造成该河段水流过急,对于过往航船十分危险。1932年,当局决定炸毁海珠石,填江筑堤,并开辟了新堤大马路,也即今天的沿江西路。

  铁桥飞架 连接“河南”“河北”

  如今,漫步在沙面大街,仍可见到慎昌洋行当年的办公大楼。1929年,海珠桥建造工程公开招标时,美国的慎昌洋行就是中标的总承包方,大桥则由其合作方马克敦公司承建。在大桥建设过程中,四个桥墩的浇筑就花去2年多时间,安装桥身的钢桁架用了1700吨钢材,全是西门子生产的马丁钢,先在国外造好,再运回广州装配。

20世纪30年代,正在建设中的海珠桥

  建跨江大桥,选址尤为关键。经过多番考察筹划,海珠桥的北岸确定在当时的维新路(今起义路)南端,海珠桥的南岸确定在“河南”的厂前街(今南华东路)。选择在这个位置建桥,不仅因为这里是江面最狭窄的地方(宽度只有200米);还因为这里正位于当时规划的广州城市中轴线的“尾巴”处——北起越秀山的中山纪念碑,沿中山纪念堂、市府大楼、中央公园(今人民公园),最后连接海珠桥,一路贯通南北。

  在广州,海珠桥通车之前,珠江上没有任何桥梁,只能依靠渡船来往两岸。当时,广州“河北”富“河南”穷,人口财富高度聚集在“河北”一隅,“宁要河北一张床,不要河南一套房”的说法在坊间广为流传。

  1933年2月15日13时,海珠桥通车典礼举行,繁华的“河北”与荒凉的“河南”“牵起了手”。海珠桥的建成,连接了两岸,珠江南岸渐渐繁华了起来。直到今天,老一辈广州人还会说出这样一句话:“铁桥飞架,‘河南’‘河北’都是广州人。”

  海珠桥曾被毁 广州解放后修复

  海珠桥建成之初,桥部中跨为开启式结构,可以向上分开,让大船通过。但在抗战期间,桥体的开合器在日军轰炸中被震坏,桥上的电机和开合器也被盗走。在之后的轰炸中,炸弹虽未命中桥梁,但中孔梁开合机械有所损坏,桥梁开合失灵,海珠桥由此丧失了中段开合功能,后来多次修复也未能复原。从此,外港的大船再也无法进入市内,只能停在黄埔码头。

  海珠桥可以说是历经劫难。1949年10月14日,随着珠江上的阵阵爆炸声,海珠桥被国民党军队炸得“粉身碎骨”。

  海珠桥被炸毁后40分钟不到,广州解放。1950年3月25日,海珠桥开始重建,衡阳铁路管理局技术人员日夜奋战,仅用6个月时间就将海珠桥修复。1950年11月,海珠桥竣工通车。重建的海珠桥长486米,主桥部分长182米。大桥来回设有三线行车,两边亦设有行人道及自行车道,外观与1933年的原桥大体相仿。

  20世纪70年代,海珠桥上的交通日趋繁忙紧张,1974年12月,海珠桥扩建工程正式动工,在原桥两侧各拓宽约8米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桥跨与原桥一致,组合成新的桥面体系。

  十年前大修耗时18个月 “修旧如旧”恢复历史原貌

  “钢材大限已至,安全已有隐患。”2006年,一封传真从英国发至广州。原来,1950年海珠桥复建时,采用的是某座英国大桥拆除时的旧料,钢材即将进入疲劳期。

  收到信件后,广州相关部门立即行动,在2006年至2008年之间三次就海珠桥大修工程提出招标。在反复评估、审核,充分听取民意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广州于2011年决定将海珠桥修旧如旧。对主桥进行维修加固,主引桥进行拆除重建,边桥进行整饰。在参建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12年2月28日,海珠桥大修工程开工,历时18个月;2013年9月,大修完工,恢复通车。

  大修后的主桥恢复成1950年时的三跨简支结构,桥宽、桥长及外观均保持不变,维修时对钢结构进行解体,保留经检测满足继续使用的旧杆件。下部结构采用钢围堰方式进行检测加固;并在立面线形、桥梁承载能力、桥下净空、景观效果四个方面进行了优化提升。

  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大修后的海珠桥不仅恢复了1933年刚建成时的历史原貌,还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提升了景观效果,让“海珠丹心”重放异彩。

  今天我们看到的海珠桥还是90年前的模样,只是其“身体”更强壮,姿态更优美。它横跨珠江两岸,凝视着奔流的江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与乡愁。

  大事记

  ●海珠桥于1929年12月动工建设,1933年2月15日建成开通。

  开通之日,海珠桥两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海珠桥建成之初,为便于大船通行,建造者开创性地安置了电动拉锁,能够把中段桥身分别拉起来,开放上空,以利大船通过。

  ●“七七事变”后,日军对广州进行了长达14个月的狂轰滥炸,海珠桥及南北桥脚成为日军轰炸重点区域。

  1938年10月,日本军队侵占广州,海珠桥与这座城市一道,沦入魔掌之中,桥上的整套开合机器也被日军运走。自此,海珠桥彻底丧失中段开合功能。

  ●1949年10月14日,国民党军队在撤离广州前将海珠桥列入炸毁对象。当日下午,在解放军入城之际,国民党军队用了100多箱炸药将桥炸毁。

  ●1949年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新生的人民政府很快将海珠桥修复工程提上议程。1950年3月,海珠桥修复工程开工;1950年11月,海珠桥修复通车。

1950年11月,海珠桥修复通车

  ●20世纪70年代,为缓解桥上交通拥堵,海珠桥进行了扩建。桥宽由18.3米增至33米,并设置了非机动车道。

  ●改革开放后,随着广州经济的腾飞,扩建后的海珠桥仍十分拥挤。桥上每天推着自行车的人潮成为那个时代广州奔跑向前的缩影。

11.jpg

20世纪80年代,海珠桥上自行车如潮。

  ●进入20世纪90年代,海珠桥老化日益严重,中孔桥面开始凹陷,桥梁架构也有部分变形,锈迹明显。1995年,广州启动海珠桥维修扩建工程。

  ●2011年11月,广州再次启动海珠桥大修工程,2013年9月竣工通车。大修后的海珠桥承载能力大幅提高。

  (资料来源:广州市国家档案馆)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