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满城欢喜闹元宵 火树银花不夜天

  • 听全文
  • 2025-02-12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起源于西汉 唐代成为全民欢庆的节日 宋代以来内涵不断丰富 广府元宵节俗多姿多彩

  2月12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广州珠江两岸、大街小巷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广州人吃汤圆、逛庙会、赏花灯、猜灯谜、舞龙狮,彻夜喧腾“闹”元宵,广州的春节压轴大戏正式上演。

  广府元宵节俗源自中原,可上溯两千多年;又历久弥新,融入了岭南特色习俗。广府元宵的厚重底蕴不仅体现在灯会的盛况和美食的传承上,更体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

  渊源久

  何为元,何为宵? 灯何来,火何来?

  西汉皇家祭祀庆典 被视为元宵节起源

  元宵的锣鼓、灯火、游人编织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正月十五为何叫元宵节呢?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元,为始;宵,为夜。”正月十五这天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故名“元宵”,元宵节又称上元节(诞)、正月半、元夕、灯节等。

  元宵节的起源众说纷纭,通常人们认为元宵节源自西汉。汉武帝时期,每到正月上辛夜,刘彻都要在甘泉宫举行祭祀天帝“太一神”的庆典。《史记》记载:“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这场浩大的祭祀庆典,被很多人认为是元宵节的雏形。不过此时的“元宵节”还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时间也不是正月十五,而是正月上旬的某一天。

  东汉时期佛教文化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影响,汉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此外,元宵节起源还有汉文帝纪念“平吕”说,汉文帝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同时,民间还有“天帝放火”“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等传说。

  唐代正式成为节日 百姓同乐赏灯三天

  到隋唐时期,正月十五的灯火越烧越旺,喧闹的游人和灯火成为明显的节俗标志。

  隋朝时元宵节的庆祝活动已具规模。《隋书》中记载:“每岁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为戏场。百官起棚夹路,从昏达旦,以纵观之,至晦而罢。”可见当时已经有大型庆祝活动。隋朝的元宵节还发生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约定在正月十五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最终,在隋朝官员杨素的帮助下,夫妻二人得以团圆,成语“破镜重圆”的典故就出自这里。

  到了唐朝,元宵节不仅成为全民性的欢乐佳节,还得到国家法令的认可。天宝三载十一月(744年),唐玄宗下诏令:“每载依旧取正月十四日、十五日、十六日开坊市门燃灯,永以为常式。”张灯时间定为三天。唐代长安城,平时要宵禁,私自夜行者会被处以重罚,但在元宵节期间,官府特许打开坊门,任由人们彻夜狂欢。赏灯成为元宵佳节的主要娱乐形式,唐代都城长安满城“火树银花”,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时人称之为“盛饰灯影之会”。街上人潮汹涌,人甚至被挤得悬空而行,“有足不蹑地浮行数十步者”。就连皇帝唐中宗李显也带着公主、宫女微服出行、踏月赏灯,加入人潮之中。

  南汉岭南元宵之夜 六榕花塔灯火赛月

  唐代的广州,是岭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元宵节俗随着中原移民来到岭南,逐渐落地生根,并孕育出具有广府特色的元宵节俗。

  唐代后,南汉建都广州,据历史记载,南汉国每当上元、中秋,广州人燃灯祈祷五谷丰登,曰“赛月灯”。当时,人们在各里巷叠瓦为塔,将柴火堆积一起燃烧,火光映照全城,十分壮观。如今,这一元宵节俗在广东部分地方依然保存。

  六榕寺的花塔在南汉时是元宵节观灯的好去处。元宵之夜,花塔上下遍燃烛灯,夜中光芒胜过月亮,称为“赛月灯会”。

  如今,每至元宵,千年古刹六榕寺依然张灯结彩庆贺,人们络绎不绝前来花塔,祈求吉祥平安。

  习俗盛

  元宵节深入人心 上元灯火最迷人

  宋代新兴猜灯谜 人山人海观“鳌山”

  宋代,元宵习俗进一步丰富,元宵节已经成为最热闹的节日之一,灯会从正月十四一直到正月十八,整整5天!猜灯谜也成为宋代新兴的元宵习俗。古人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谜底的人有奖励,这一传统沿袭至今。

  宋代人观灯不再满足于灯轮灯树,而是做出了更壮观的“鳌山”。宋代的灯山又叫鳌山灯,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巨鳌戴山”传说。据《列子·汤问》记载,渤海之东有一大壑,漂浮着五座仙山,但是,这五座仙山根基不稳,常随潮波上下漂移,于是天帝就命北方水神禺强率领十五只巨鳌“举首而戴之”,即抬头将五座仙山高高托起,牢牢地稳固在海上。鳌山灯是一种大型的灯彩景观,其具体形制是在竹、木搭建的高大灯棚骨架上,缚扎彩色丝绸,悬挂千百盏花灯,“灯山”光彩熠熠,夺人眼目。鳌山灯一般搭在寺庙、祠堂或闹市街口,观灯现场人山人海、车马喧哗,直到凌晨才散去。

  元宵期间,赏灯之外有诸多民俗表演,描绘北宋社会风貌的《东京梦华录》中有载:“正月十五日元宵……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元宵之夜上演着歌舞、杂技、傀儡戏等多种演出,延绵十余里。

  南宋元宵节最特别的习俗是“买市”。南宋人周密追忆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武林旧事》中记载:“吏魁以大囊贮楮券,凡遇小经纪人,必犒数十,谓之‘买市’。”元宵放灯的最后一晚,临安府尹大人会坐着轿子,在歌舞队的簇拥下,在城内主干道上走两圈,与民同乐。府尹的轿子后面,还跟着一个小吏。他肩上扛着一个布袋子,里边装满了散钱,路上遇到小商小贩,每人发数十文,祝他们新年生意红火。在当时,这叫“买市”。

  宋代,岭南地区的元宵节庆祝活动也很丰富。苏轼被贬岭南时,曾写下关于元宵节的诗句《上元夜 惠州作》,描述其在惠州过元宵节的情景,即便那是在岭南一个偏远的寺院里,元宵节当日,惠州知事还专门赶来陪苏轼一起过元宵节,置酒赏灯,箫鼓助乐。可见,彼时,元宵节在岭南已经深入人心。

  明清广府过元宵 通宵达旦习俗多

  到明代,元宵节点灯的时间发展到十天,自初八点灯,直至正月十七夜才落灯。清代,虽缩短为四到五天,但民间的灯会依然壮观。

  明清时期,岭南的元宵节已是热闹非凡,广府元宵习俗也是多姿多彩:天官赐福、舞狮、舞龙、舞凤、蚌舞、添丁上灯、放烟花……这些习俗有些被描绘在外销画上,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至西方。

  归德门灯市如昼 古时还流行“偷菜”

  老广过元宵,热闹胜除夕。

  正月十五一早,太阳尚未露脸,广州先民已行动起来,到三元宫祈福,这种风俗一直持续至今。据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应枫回忆,20世纪80年代,她住在三元宫附近,元宵节当日到三元宫祈福的人非常多,中山纪念堂北边的应元路人山人海,人龙排到解放路。如今,每到正月十五,三元宫会在7时开放,比平时早一个小时,街坊慕名而来,祈求阖家幸福,新一年宏图大展等。

  白天,广州锣鼓喧天,龙狮舞动,大街小巷人头攒动。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载了广州元宵节的庆祝盛况:“元夕……十家则放烟火,五家则放花筒。嬉游者,则袖象牙香筒,打十八闲为乐。城内外舞狮象龙鸾之属者百队,饰童男女为故事者百队……”

  文中描述那时的广州城内有各种庆祝活动:有的地方放烟花,有的地方放花筒。游乐者三五成群,袖藏香筒,以打“十八闲”(即“八音锣鼓柜”)为乐。城内外舞狮、舞象、舞龙、舞凤者不下百队,以金童玉女扮演的民间故事表演队也不下百队,这些故事包括“天女散花”“六国大封相”“哪吒闹海”等。另外还有陆上龙船表演队,龙船长达十丈,下面有旋转轮,上面的表演者敲锣打鼓,手持宝灯跳舞。

9b797072f70e3d1714bc.jpeg

清代通草画中广府元宵场景

  晚上,广府人全家出动赏花灯。正月十五,城内大小灯市纷纷登场。老广最喜逛归德门四牌楼一带(位于今解放路)的灯市。归德门明灯高照,两旁店铺兜售各式纸灯,小贩也挑着担子沿街叫卖“阿婆灯”,人也怡怡,市也熙熙。除了常见的灯笼,归德门灯市还有独具岭南特色的花果灯,有用红柚皮雕成的柚子灯,素馨花、茉莉花结成的花灯,明亮灯火中绽放着岭南独有的“花果”,热闹非凡。因此有了“除夕西关睇花市,元宵节四牌楼睇花灯”的谚语。

  除了灯市,归德门一带还有舞狮、舞龙、放烟火等活动。文人墨客也常在归德门灯市留下诗作,清代两广总督阮元也写诗赞美归德门灯市:“海鳌云凤巧珑玲,归德门前列彩屏。”

  彻夜观灯狂欢后,广州年轻人还有深夜节目——“偷菜”,又称为“偷青”“采青”,亦是讲究好意头。每逢元宵节,年轻人尤其是女青年便结伴去偷菜,生菜寓意“生财”,葱寓意“聪明”,韭菜寓意“长长久久”。倪云癯在《羊城竹枝词》里写道:“几队惊鸿人影过,元宵即是采青天。”对于偷菜的年轻人,菜园主人往往不制止,有时甚至主动把菜送给年轻人,以示祝福。

  携风车风铃生菜 “行通济,无闭翳”

  正月十六“行通济”习俗是广府地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此俗源于明代中原地区的元宵节“走桥”习俗。

  明清时期,佛山作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手工业、商业发达,人口稠密。来自中原的移民将“走桥”习俗带到佛山,并融合本地习俗,大概在明末清初形成正月十六“行通济”习俗。

  通济桥是佛山兴建的第一座大木桥,始建于明代。明天启年间,户部尚书、乡人李待倡议重修,建成后取名为“通济桥”(“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通济桥横跨洛水河,是通往南海、顺德两县的主要道路,亦是佛山商贸的重要通道。通济桥头有一座观音庙,往来商民为求生意顺利,就在过通济桥时进观音庙拜观音以讨个好意头。“行通济,无闭翳”的说法便流传开来(“闭翳”在粤语中指忧愁、衰气,“无闭翳”即平安喜乐好运连连),行通济桥讨好意头渐成习俗。

  这一习俗延续至今,每逢农历正月十六,人们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降临,浩浩荡荡地由北向南走过通济桥,祈求平安。“行通济”不是简单地从桥上走过,而是包含举风车、摇风铃、提生菜、提灯笼等颇具地方特色的内容形式。风车象征“时来运转”“一帆风顺”,风铃则象征“迎来福音”,生菜有“生财”之意。行通济之时,须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不能折回复返。

  民国时期,佛山洛水河道变窄,河水渐退,通济桥被拆,仅存象征性的一边桥栏。但佛山人仍延续着正月十六“行通济”的习俗。2001年,佛山重建通济桥。通济桥落成后,“行通济”习俗的参加者非常踊跃,过桥人数不断攀升,成为佛山一年一度的民俗文化盛事。目前行通济已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中国情人节 月挂柳梢人约黄昏

  元宵节,比月色更迷人的是人间的灯火,比华灯更动人的是灯下的游人。北宋司马光闲居洛阳时,上元之夜,夫人欲出门看灯。司马光说:“家中点灯,何必出看?”夫人曰:“兼欲看游人。”由此可见元宵节出游的吸引力。

  在古代,女性平日里难以自由外出,元宵节期间,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可以自由地外出游玩、赏灯、猜灯谜,这种热闹的氛围为男女相会提供了良好的社交环境。元宵这一天,人们都会举家赏灯。女子更是盛装打扮,竟夜出游,既为赏灯,也为寻觅良缘。“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代大才子欧阳修和辛弃疾的作品将元宵节的浪漫色彩推至极致。

  元宵节特殊的习俗也为文人的创作提供大量的灵感,不少话本、小说、戏文讲述的爱情故事都不约而同地以汴京或临安的元宵节为时空背景。比如宋话本小说《张生彩鸾灯传》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元宵节的爱情故事。南宋年间越州有一名“标致的秀士”,名唤张舜美。观灯时,在灯影里看见一名楚楚动人的小娘子,不由怦然心动。两人由此相识、相爱,历经一番磨难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

  正因为这些浪漫的色彩,元宵节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广式红木宫灯

  明代在广州诞生了广式红木宫灯。郑和下西洋,中国从东南亚大量进口红木。广东的木雕匠人将这些珍贵的红木制作成家具,广东工匠将边角料善加利用,加工为可装卸的灯架,这便是红木宫灯的起源。木头与玻璃材质的结合,雕刻与绘画形式的交融,是广式红木宫灯最大的特色。

  清朝时宫灯还成为出口商品,深受外国人的喜爱,被亲切地称为“中国灯”。

41869e03371d6350e425.jpeg

广式红木宫灯

  广府汤圆 吃元宵始于宋代

  作为元宵节的第一文化符号,吃元宵的风俗始于何时呢?有说始于春秋晚期楚昭王时,有说始于汉武帝时一宫女名曰“元宵”,做得一手好元宵。学界多认为吃元宵的风俗始于宋代。

  宋人和我们一样,也要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吃元宵,不过他们的元宵叫作“浮圆子”,取其煮熟后浮于水面之意。宋代吕原明在《岁时杂记》中说:“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宋代时“元宵”多了团圆的寓意。南宋诗人周必大写过一首《元宵煮浮圆子》:今夕知何夕,团圆事事同。“浮圆子”又叫“汤团”或“汤圆”,都与“团圆”字音相近。

  广东人为何称汤丸?

  如今在广州,元宵节人们也会应节吃汤圆。但有细心的人发现,广州一些糖水店的菜单中用“汤丸”,而非“汤圆”;一些美食店的招牌,会以“汤丸”命名,而非“汤圆”,如中山三路当年的老字号“佳叔汤丸王”,店里时不时播放徐小凤早期歌曲《卖汤丸》。

  那为何有汤圆与汤丸的区别呢?“元宵节在广州以前多被称为上元节。”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记得,自小正月十五家里会煮“汤丸”“糖心丸”,就是人们熟悉的汤圆。其实,无论是汤圆还是汤丸,在广州都是指同一种食物:一般用糯米粉和水揉匀,再加白糖、芝麻或花生为馅做成。潘剑明认为,大量新广州人在广州生活,也将北方的汤圆说法带到了广州。

  在广州街头的传统甜品店里,汤圆的做法多样,凸显广州的包容。有姜汁汤圆的特色做法,也有以芝麻糊、红豆沙、西米露等糖水为底的做法。

  随着辅料的不同,汤圆变化出多样的味道与口感。在馅料上,既有传统的麻蓉、八宝、花生、核桃、黑芝麻等,一些新派的甜品店还推出了荔枝、巧克力等创新口味,迎合求新意食客的好奇之心。还有人甚至将肉类,乃至海鲜原料加入馅料之中,仿若“饺子馅”。有调查显示,广州人最爱的是黑芝麻馅、豆沙馅汤圆,花生馅也有很多人喜欢。

  也有一些经营汤圆的店铺制作咸汤圆,糯米丸不放馅料,碗中辅料以冬菇、白萝卜、红萝卜、虾米、鸡蛋丝、鱼饼等搭配,吃起来格外有饱腹感,算是一种创新。

c4410d9d32d0d801feb6.jpeg

汤圆

  更精彩

  传统灯会绵延相继 元宵节俗不断丰富

  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超级灯会”今年亮相

  经历千年风霜,元宵节俗不断被赋予新内涵。在广州,人们亦不断推陈出新,丰富着元宵节习俗的内容,从广州文化公园、越秀公园的灯会,再到21世纪的广府庙会、2025年的粤港澳大湾区灯会,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广州焕发新的活力。

  2月8日晚,广州文化公园2025年元宵灯会试亮灯,30组各式花灯光彩璀璨,财神、生菜、花生、鲤鱼等十几款喜庆元素汇集于正门牌楼上,中心广场的彩灯《粤唱粤好》由500多颗球珠串联,制作成粤剧头冠彩灯闪亮登场,点燃了街坊赏灯的热情。

  曾应枫表示,传统习俗里,元宵节要看花灯、猜灯谜、吃元宵,但比元宵更甜的,是春节里最后一次全家团聚的美好时光。他们这一代,最喜欢的就是到广州文化公园、越秀公园赏灯。

  1956年,广州文化公园首次举办元宵灯会,让羊城观众眼前突然一亮,反响热烈。1957年的元宵灯会,广州文化公园一共展出五百盏花灯,广州的走马灯、东莞的千角灯、潮州的人物灯屏争奇斗艳,成为灯会的亮点。广州花灯老艺人邓松、梁竹明、陈良、李庆华、吴玉麟、关栢等,都有作品在灯会展出。当时,他们的走马灯、坐台灯、吊灯等代表了广州花灯的特色,曾出口海外。

  2006年起,广州文化公园首次将迎春花会与元宵灯会结合起来,传统彩灯作为“迎春花会”的压轴重头戏,在元宵节期间亮灯展示3至4晚,此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aef50160de6707dde0db.jpeg

文化公园彩灯

  从2012年开始,越秀公园亦开始举办新春灯会。今年,越秀公园的灯会规模宏大,从解放路的正门走入越秀公园,锦鲤灯组栩栩如生、凤冠灯组流光溢彩……25组大型灯组、30组中型灯组、20组小型灯组勾勒的赏灯大道沿山路铺开,从正门直达北秀湖。晚上,华灯璀璨,仕女着汉服出巡,交相辉映,似星辰落于衣裳,古韵悠长。“自从有了女儿,我们一家三口每年元宵节都要到越秀公园赏花灯,这已成为我们家的生活仪式,也是陪伴小朋友的独特记忆。”“越秀公园的灯会让人看不够,陪朋友、陪亲戚、陪家人,这里的花灯广府味十足,是让外地游客了解广州文化的一个窗口……”不少街坊在越秀公园留下赏灯的美好记忆。

1e4a5272d4097980bc91.jpeg

越秀公园彩灯

  今年,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灯会更是盛大。在广州南沙区,在南沙蒲洲花园、南沙天后宫景区、南沙滨海公园等三个园区,218组灯景,超过10000盏彩灯,沿着超过3公里的主游线路铺设开来,构成了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灯组最多、展期最长的“超级灯会”。华灯初上,璀璨星河映照湾区。“现实版的国色芳华!”有市民如此点赞。

31a9100e7cd1b545b038.jpeg

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灯会现场

  广府庙会增添新的元素

  除了灯会,元宵节逛广府庙会成为广州的新民俗。2011年,越秀区首届“广府庙会”在城隍庙盛大开锣,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广州的传统中轴线上,广府元宵增添了新的元素。

  2025年2月12日(正月十五)至2月18日(正月二十一),蛇年的广府庙会将登场,以城隍庙忠佑广场为主会场,以北京路步行街、梅花村街、矿泉街、五仙观等地为支点,持续7天举办活动。开幕展演包含广东醒狮、羊城使者、五仙献穗、粤剧《白蛇传·情》等文艺演出,延续浓浓的广府“年味”。巡游时,广东醒狮走在最前列,气势昂扬,俏皮可爱,舞出新年精气神。

da591209a5b011a18ab7.jpeg

广府庙会(资料图片)

  有段古

  18乡醒狮拜访棠东 传统延续三百余年

  群狮棠东闹元宵 探门缠柱有讲究

  若觉得广府庙会的龙狮不过瘾,那么从城隍庙往东10多公里,来到天河区棠东村,能见到群狮共舞的场面。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潘剑明告诉记者,棠东村一带有醒狮互相拜年的传统,至今超过360年,从中可以窥见广府元宵节在清朝时就已形成的很多传统习俗。

  这一传统习俗的诞生与一群勇士有关。清代顺治年间,有贼人占据今黄埔区天鹿湖一带,为害乡里。一年的正月初六,贼首请车陂村的简文灼等人做法事。利用这一契机,简文灼联络车陂、龙眼洞、棠下、黄村、珠村、吉山、龙步、宦溪、石溪、新塘、岑村、沐陂、马坑园、长湴、黄陂、暹岗、黄登、慕园等18乡的村民,在车陂村上堂庙结盟,与官兵里应外合,共歼一千贼人。同时,30余名乡勇牺牲了。后来,18乡村民便轮流前往上堂庙祭奠勇士;祭奠完毕,乡民亦带龙狮互访,其中棠东村招待18乡村民的日子,恰好在正月十五。

  如今,上堂庙已无踪迹,但18乡醒狮到棠东村互访的习俗传承下来,久而久之发展成棠东村醒狮闹元宵的传统。潘剑明介绍,18乡醒狮共贺元宵有讲究。依照狮子的习性,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之后,要试探、确认安全,有探、疑、惊、怒、喜的过程。因此醒狮在进棠东村牌坊、门口之前,都要先探门、缠柱、舔地。醒狮见面礼也讲究仪式:看见有外村狮子靠近,敲锣打鼓声便在瞬间盈沸。狮子踱步向前,先是左右拱动脑袋,查看门柱,再低头用舌头舔过门槛地面,然后再继续前进。进入棠东村,狮子会到村中庙宇祠堂,先在门外三叩首,探门缠柱,然后躬身低头入内,上香叩拜,再背对门口倒退而出在门外采青,全程毕恭毕敬,以示敬畏尊重。

  元宵节中午,棠东村会大办狮宴,村民和“老表”共聚吃“九大簋”。所谓“九大簋”,是指九个菜式,都包含美好的寓意,如豉汁盘龙鳝代表“龙咁旺”,菠萝香橙骨代表儿孙满堂(“酸”是“孙”的谐音),雀巢三果丁代表人丁兴旺……吃饱喝足,龙狮切磋共舞将喜庆的气氛推到顶点。就这样,持续一天“闹”元宵,往往22点后才慢慢落下帷幕。

  过了元宵节,这个年才算真正圆满。作家肖复兴写道:“传统春节是以除夕夜的鞭炮开始,以上元夜的彩灯收尾的。一个震天动地的声响,一个绚丽夺目的色彩,体现中国人独特的想象力。”

  在广州闹元宵,喧闹中又不失浪漫与温馨。欣赏过天上的明月和人间的灯火之后,就让我们斗志满满,开启新一年的奋斗历程。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玉案·元夕》 宋·辛弃疾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 唐·苏味道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 宋·欧阳修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元宵》 明·唐寅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