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云山镌粤韵 珠水塑地标

  • 听全文
  • 2025-02-13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2024年底,广州这座活力四射的南国花城,又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级地标广场——广州塔广场,该广场的盛大开业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往“打卡”。广州塔广场的设计理念延续广州塔“小蛮腰”曲线造型与珠江水元素,融入岭南园林特色;二楼映塔水池复刻“小蛮腰”形象,呈现“水上塔影”景观。

  建筑是众多艺术的母体,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空间载体。从广州塔到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从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到国家版本馆广州分馆,从琶洲西区到广州金融城……近年来,一座座崭新地标崛起,一片片规划新区轮廓渐成。广州,这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城市天际线在不断变化,城市街区品质不断提升,岭南建筑多元、务实、开放、创新的特质得以传承和发展。羊城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动人风情。

7c022251bafc3e9c5a12.jpeg

广州塔广场从珠水涟漪中汲取灵感,将现代建筑风格与岭南传统文化相融合。

  “水中木棉花” 中轴线绽放

  中轴线是城市的“主动脉”,展现着现代城市的繁华兴盛。2010年广州塔投入使用,刷新了广州城市天际线的新高度,成为广州知名度最高的城市名片之一。近年来,在广州新中轴线上一座座现代化的建筑相继落成,在现代钢筋混凝土的结构中,同样蕴含着悠远的岭南气韵。

  广州塔以南不远处,一座2023年底新落成的建筑——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吸引着众人的目光。

  该馆占地面积3万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8万平方米,设计以“水中盛放的木棉花”理念为主题,突出岭南风格和广州地域特色。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文化地标,广州美术馆新馆建筑兼具岭南风格与新时代美感,致力于打造成为“国内标杆、世界一流”的艺术殿堂,为市民游客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8550a419bef4ad53063f.jpeg

3c8339e4ab417da6fa12.jpeg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外观设计以“水中盛放的木棉花”为理念,突出地域特色。此外,阳光穿透玻璃穹顶洒入馆内,营造出唯美的光影效果。

  阳光穿透玻璃穹顶洒入馆内,仿佛为新馆披上柔美的面纱;如花瓣般的外立面幕墙由21008片鱼鳞状的光伏玻璃人工拼接而成;主楼建筑玻璃自带彩色铝板,夜晚灯光透出,宛如彩色花朵……

  走进馆内,人们会发现,坐落于水面上的建筑主体,东面和北面是双层立面,相对封闭;南面和西面向岭南广场敞开,游人在此可享受城市美景。“玻璃亮片为休息空间提供遮阳,这种立面的构造方式,是岭南建筑语言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当地气候的巧妙回应,让人们可以在建筑中感受到自然的亲切。”深度参与了广州美术馆新馆设计的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孙一民如是说。

  骑楼街打卡 年轻人听戏

  从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往西是旧城空间格局保存完整的西关地区,这里的骑楼街、竹筒屋与珠江新城的摩天大楼风格迥异,但同样热闹非凡。

  短短几年时间,位于老西关的恩宁路从危旧房集中、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的老街区,蝶变成网红打卡地,变化的是一座座修葺一新的老房子、一家家鳞次栉比的时髦店铺;不变的是老街里浓浓的人情味和悠扬的粤曲唱腔。

  一座青瓦白墙的院子坐落在恩宁路上,这就是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沿荔枝湾涌三期分为南北两岸,其中南岸为主馆及仿古园林建筑,北岸为文物修复、粤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等配套区域。粤剧艺术博物馆原为恩宁路旧城改造地块之一,开馆至今已近十年。相关部门对这片老街区进行保护建设,结合旧城改造,建成了这座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舞台演出、文化交流等方式,向公众展示粤剧艺术、岭南文化的精髓和魅力。2023年,粤剧艺术博物馆开始常态化夜间开放,年轻人更多了,大家下班后过来休憩、听戏,古老戏曲越来越深地融入生活中,旧街巷也越来越热闹了。2024年国庆黄金周,粤剧艺术博物馆累计游客量超18万人次,永庆坊日均客流量达13.5万人次。

10635286106566f034bb.jpeg

广州粤剧艺术博物馆展示了岭南文化的精髓,让人领略到老城区的粤韵风华。

  新中轴线上的时尚魅力和现代活力,恩宁路里的粤韵风华和悠然闲适,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岭南风情,它们相互交织,相互映衬,让广州这座城市既有现代化大都市的繁华,又不失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