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番禺区上漖村是华南地区著名的龙舟制作之乡,历经六代龙舟匠人的传承,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上漖村龙舟基地现有八间各具特色的龙船厂,厂区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专注于手工龙舟的制作与维修,是珠三角地区龙舟制作的行业龙头。2018年5月,上漖龙舟制作技艺被列入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端午节前夕,记者走访了上漖村,见证了这里加班赶工的繁忙盛景。
卢再洵龙舟制作龙船厂,一艘船身长达41.8米的坤甸木龙舟正在制作中。
5月14日,广州番禺沙滘围上漖涌边,略感闷热的巨大铁皮厂房里,数台工业风扇在嗡嗡嗡摇着头。黄剑挺和一位造船师傅正合力将龙头安装在刻有“沥滘德胜飞龙”字样的龙舟身上。这是一条俗称“鸡公头”的传统龙舟。不远处的另一间厂房里,黄沛伦慢慢地一刷一刷给一艘翻新的龙舟上漆。他们俩是疏堂兄弟,也都是上漖村龙舟技艺第五代传人。在他们背后,是一个可清晰追溯的自清朝光绪年间至今传承了六代的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谱系。
龙船世家龙船厂,造船师傅正在为新龙船安放龙船鼓。
黄剑挺所在的龙船世家龙船厂今年生意不错,算上这艘即将交付的沥滘龙舟,新造龙船达14艘,送来翻新的则有三四十艘。“往年龙舟制作有淡旺季之分,一般是春节后到端午前最忙,之后就是修修补补,最近这两三年变为一年到头都在忙。”据黄剑挺分析,这是因为在数年沉寂之后,扒龙舟活动重新兴起,一些多年没扒龙舟的村都重新“起龙”。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市场的拓展。除了广州本地,上漖龙舟还供应佛山、中山等地,“以前最远去到江门,现在连阳江也过来这边做船,”黄剑挺说,属于西江水系的上述各地的传统龙舟,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都出自上漖。至于东江水系如东莞等地的传统龙舟,属于俗称‘大头狗’的另一种样式,就不是由上漖制作的了。”
龙船世家龙船厂,造船师傅为一艘即将交付的传统龙舟安装龙头。
上漖涌上排满了等候进厂翻新或是完工后等待接回的龙船。
谈到存在的问题,黄剑挺表示一是场地不够大,许多等待翻新的龙船都要在河涌中排队进厂,按照现在的市场需求,厂房如果能够扩大工作起来就更方便;还有就是人手不足,随着造船老师傅的陆续退休,年轻人愿意加入这一行的不是很多。
70岁的黄沛伦是龙舟东街22号龙船厂的创始人,他的儿子也子承父业成为龙舟技艺第六代传人。黄老师傅今年主要做龙船翻新的生意,说到市场情况他要谨慎许多。“这几年新造船多,意味着接下来市场的饱和,毕竟我们用坤甸木做的龙船经久耐用。”黄老师傅还说,龙船做好后并不是马上送走的,村民需要“择吉”选个好日子才来迎接,还要搞一个隆重的“新龙骏水”仪式,这是传统习俗可以理解,一些船自然就要在河涌里排队了。
5月11日,猎德村三条新龙舟在龙船世家举行骏水仪式。
一条村,八个以手工作业为主的工场,何以能够占据珠江口西岸百分之九十的传统龙舟制作市场?
黄老师傅已经给出了部分答案。从龙舟技艺的第二代传人黄寮开始,这里就开始使用东南亚进口的坤甸木制作龙船。这种木头硬度高耐腐蚀还不怕潮湿,浸在水中反而更加坚固。除了用料、船型、速度这些上漖龙舟的优势,黄剑挺还说了一个听了也不懂的核心技术——掌口。在龙舟制作中,掌口是指各部分木料拼接处的接口形式,属于榫卯工艺的一种。黄剑挺说,一艘传统龙舟长达四十米,需要三段木拼接,还有许多板材的驳口。在他看来,端午扒龙舟最好看的其实是游龙时的“摁龙船”,就是龙舟上的“扒仔”们按照统一节奏身体上下用力使龙船在上下晃动中前进。“如果接驳技术不好的船是不能摁的,容易散架。上漖制作的坤甸木传统龙舟大家尽管摁!”
新龙舟驶出上漖涌,通过四通八达的珠江水系网络驶向珠三角的各个村庄。
写到此处,我已万分期待半个月后的端午节那些龙船在水中一起一伏宛如翻江倒海的名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