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云山南麓修建“新中国华侨第一村” 赤子之心生动诠释爱国、爱乡、爱家情怀
位于环市东路的华侨新村,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第一个由政府策划、拨款和归侨集资兴建的华侨住宅区,有着“新中国华侨第一村”的美誉。
光阴荏苒70载,这里的百余座花园式庭院、公寓,讲述着广州爱侨、侨爱家国的故事,见证广州城市发展的沧桑巨变。如今这里是广州首个建于当代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24年,华侨新村被中国侨联、国家文物局联合认定为“共和国印记”见证物,成为新中国侨务政策的鲜活注脚。
刚建成时的华侨新村
今日俯瞰华侨新村
拿出好地 建造好房
新中国华侨第一村 处处体现人文关怀
百年前归侨聚居
东山口逐渐繁华
广州是著名的侨乡,华侨文化历史悠久。据《广州市志》记载,早在唐宋时期,就有广州人移居海外。这些漂洋过海的勇敢者,把广州引向世界,又把海外文化、科技、资金引进广州。历史上,很多广东籍华侨喜欢在广州创业和购建房屋,逐渐形成众多归侨聚居点。其中,东山口和华侨新村最为典型。
东山口聚居点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曾经的东山公园(今署前路一带)为中心,东至松岗东,西至均益路,南至合群路,北至中山一路一带。此处原是广州大东门外的郊野,只有一条羊肠小道与市区相通。1915年,华侨黄葵石在此购买18亩荒地,建龟岗一至四马路,分段出售建侨房。此后,一批台山、开平、恩平、新会等地的华侨,带着在国外艰苦创业的积蓄到省城东山辟马路、盖楼房、办商店。不到10年,昔日的荒野变成了有住宅区、学校区、商业区的繁华闹市。著名侨领梅彩遒、侨商简琴石、华侨飞行家林福元等一批华侨知名人士定居于此。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海外华侨欢呼鼓舞,许多爱国华侨,特别是华侨青年,带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情,毅然回国。据《广州市志》记载,1949年至1959年,经广州接待安置的归国华侨约25万人。
筹建华侨新村
云山南麓选好地
从革命年代到建设时期,华侨对广州城市发展有很多贡献,但广州解放初期,住房紧缺。恰好此时,国家提出“便利华侨建筑房屋与兴办公益事业”。广州抓住机遇,顺势而为筹建华侨新村。
选在哪里建设新村?当时,建设团队踏遍全城,发现旧城区建筑总量接近饱和,难以找到大片空地兴建大规模的住宅群;城南已有工业大道和新港路两条工业带,已经建了好几个工人新村。当目光投向旧城东北郊、白云山南麓的岗地时,人们眼前一亮,虽然这一带还是一片郊野,但距中央公园(今人民公园)仅三公里,北倚白云山苍翠,东望黄花岗景区,西南与越秀山相望。山风过岗如梳,可纳白云山岚,又避珠江潮气。根据当时城市规划以及现实情况,广州华侨新村最终选址旧城东郊、白云山南麓的山岗地。
广州规划部门根据这一带的地形地貌,提出了淘金坑方案和盘龙岗、蚬壳岗、玉子岗方案。时任广州市市长朱光随即召集时任副市长黄长水、侨务局副局长王源兴等人到现场查看情况,朱光说:“盘龙岗、蚬壳岗、玉子岗地势高,向阳干燥。几个山岗的名称也吉祥,华侨在海外漂泊一辈子,人民政府要拿出一块好地方,让他们建设居屋。”
最强阵容组成设计团队
一砖一瓦承载爱侨心
过了区庄立交,沿着繁华的环市路往西大约200米,位于道路右侧的华侨新村,宛如闹市中的翡翠。从牌坊进入,绿意盎然,悠然恬静。古朴栈道,仿古路牌,像极了电影里的世外桃源。正如陶渊明所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徜徉在这片热土上,流连于一处处人文景观,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广州爱侨和游子心系桑梓的感人故事。
1955年5月15日,往日渺无人烟的盘龙岗、蚬壳岗、玉子岗,鼓声激昂、红旗猎猎,华侨新村正式奠基,在3000多名海内外人士的见证下,拉开了华侨新村建设的序幕。
华侨新村由岭南建筑归侨“三剑客”林克明、陈伯齐、佘畯南担纲,堪称最强设计团队。林克明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的先驱,从越秀山中山纪念碑起,一直到海珠桥,这条广州传统中轴线上的建筑,融合中国传统宫殿与现代建筑之美,实用美观,蕴藏着林克明“和而不同”的设计理念。陈伯齐比林克明小3岁,祖籍广东台山,海外学成归国后,先后在中山大学、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等校任教,他一生主持、参加和指导设计的工程超过100项,广州文化公园、中山医科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甚至北京人民大会堂都浸透他的汗水。佘畯南比林克明小16岁,出生于越南,原籍广东潮阳。广州友谊剧院、白天鹅宾馆等都曾凝结着佘畯南的智慧。当这批设计师会聚华侨新村时,他们的设计融合了岭南庭院风格与现代功能,旨在打造既体现岭南特色又兼具国际视野的花园式住宅区。
漫步华侨新村,道路大都是半圆状,沿着小道顺坡缓缓而上,经过一排排低层公寓,在高处看到不一样的花园式独院,一不留意就回到了原点。道路两旁的紫荆花、凤凰木、白玉兰、大榕树,郁郁葱葱,错落有致,一年四季生机勃勃。为彰显岭南亲水文化,建设者们特意在村口东侧挖出一个人工湖(今文化商务大厦位置),山水相依,美不胜收。
房屋建造更为讲究,简洁、美观、现代,品质好。陈主恩是原广州市设计院员工,曾参与华侨新村的房屋设计。据她回忆,当时国内可借鉴的住宅区稀缺,多依照华侨要求设计。有的华侨要在两层楼屋顶设露台,方便喝茶晒太阳;有的则要求方形阳台改为半圆形,增添罗马柱等元素。华侨新村因此被誉为当时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广州本土化实践。不少归侨为了表达重返故土、落叶归根、建设祖国的情怀,特意把新居取名“报本园”“松居”。
处处用心的人性化设计,无不透露着广州市政府对华侨的关怀。从1955年5月奠基到1965年建成,曾经的郊野,建起了177座花园式独立庭院、291套公寓,并配有幼儿园、托儿所、小学等配套设施,被誉为“新中国华侨第一村”。爱国侨领陈嘉庚专程来参观后连声称道:“选址好、建设好、办学好。”时任全国侨委主任何香凝看后也欣然题词:“归侨侨眷的幸福乐园。”
华侨新村何香凝的雕像
继华侨新村之后,广州陆续建设了沙河侨乐新村、天河侨怡苑、先烈东路侨翠苑、番禺华侨城等数十个华侨住宅小区,它们宛如都市里的颗颗明珠,为广州市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更为归侨侨眷构筑了一个又一个“幸福乐园”。
从选好地到建好屋,这片绿意盎然的岗地,既安放着游子的乡愁,也矗立着这座城市对华侨及侨胞“宁拿黄金地,不负赤子心”的关怀与气魄,也成为展示新中国发展成就的对外宣传窗口。
张明敏在华侨小学培养“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2025年5月15日,香港歌手张明敏在广州华侨新村,用醇厚而又带有磁性的嗓音,演唱经典名曲《我的中国心》,勾起了无数“70后”“80后”的美好回忆。41年前的央视春晚上,张明敏穿着西装,围着围巾,以带着香港口音的普通话高歌《我的中国心》。该曲一夜之间唱响华夏大地,张明敏也红遍大江南北。
然而,许多人可能不知道,张明敏曾就读于位于广州华侨新村的华侨小学,他那带有香港口音的普通话,其实就是在华侨小学就读时练成的,他的爱国情怀更是在华侨小学培养的。华侨小学,也就是今天的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处于华侨新村中心位置,创办于1955年,是新中国第一所由华侨捐资建立的学校。
广州华侨外国语学校(原华侨小学)
张明敏,1957年生于香港。7岁时,就读于广州华侨小学。在这里,他不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后来,张明敏回到香港继续学业,中学毕业后,曾在一家电子表厂当校时小工。张明敏自幼喜欢唱歌,对音乐有着一种特殊的天赋,一直想成为一名歌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张明敏已经是香港音乐界的红人,香港著名的永恒唱片公司还为他录制了第一张个人专辑《乡间的小路》。当时,香港青年联合会要录制《我的中国心》。因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他们就找到张明敏,请他去试唱。张明敏一唱就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首歌,歌曲灌成唱片后,销量超过百万张。
198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导演想请一位香港演员来参加联欢晚会,他们特意来到深圳,因为这里能看到香港电视台的节目,但没找到一首合适的歌。一天,在乘车外出的路上,司机放了一盘磁带,当《我的中国心》响起时,导演们突然激动起来。这,就是他们要找的歌。随后,导演们辗转找到张明敏,并邀请他参加“1984春节联欢晚会”。
这一年年底,28岁的张明敏第一次来到北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录制。他因此成为第一个参加央视春晚的香港歌手。从那之后,张明敏又多次参加央视春晚,见证了内地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并将“中国心”融入自己的生命。
2025年,当再次走进华侨新村时,张明敏感慨地说,这里的变化非常大,但对童年在华侨新村晨练、晨读的场景仍记忆犹新。“每年四五月,凤凰花在树荫间盛放,书声让华侨新村处处都充满了生机希望。”
心系桑梓 赤诚家国
华侨联袂实业报国 艺术家传侨心赤诚
华侨新村建成后,吸引了来自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秘鲁以及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归侨侨眷、港澳同胞在此安居乐业,如印度尼西亚华侨黄洁、秘鲁华侨戴宗汉、粤剧一代宗师红线女、散文家秦牧等。他们为“叶落归根”而修房建屋,为子孙后代知书达礼而捐资办学,为“实业救国”而设厂开店,在广州华侨文化长卷上留下各自最精彩的一笔,生动诠释了华侨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如同新村里的路名:爱国路、友爱路、光明路、和平路……
华侨新村里的路名:爱国路、友爱路、光明路、和平路……诠释着华侨爱国、爱乡、爱家的情怀。
黄洁回国打拼不当“南洋伯”
1951年4月,广州城迎来一批特殊归客,黄洁等五人组成的考察团抵达广九火车站。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华侨回国考察团。他们目睹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深受鼓舞,决定在广州投资,以实业报国。
黄洁,1911年出生于广东台山白沙镇,9岁那年,随父亲前往新加坡,在金铺当学徒,从此踏入商道。20世纪30年代,黄洁在印度尼西亚巨港开设金铺,生意红火,成为当地有名的商贾。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巨港后,华侨欢欣鼓舞,黄洁也万分激动。虽然当时正值其生意的黄金期,但想到祖国百业待兴,急需自己贡献力量时,黄洁立即给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副部长饶彰风写信,表明想尽自己的能力和财力支援祖国建设的愿望。他在信中这样说:“窃想目前摆在自己面前有两条迥然不同的道路:一条是依然在异国赚钱当南洋伯;一条是回国为建设新中国竭尽绵薄之力。”他说,在祖国发展,就算吃苦,总比在异国当南洋伯好。经过3个多月的考察后,黄洁等人表示要重点发展工业。黄洁等在广州安家,创办华侨工业建设公司(华建)。
这一时期,众多华侨以广州为支点,参与祖国建设,华企、华建等一批华侨投资公司成立,创办华侨糖厂、纺织厂、造纸厂、水泥厂、酒店等一大批侨资企业。1954年4月,原中央华侨归国投资辅导委员会到广东的广州、汕头等6个地区对华侨投资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华侨投资金额762万元,约占当时全国华侨投资总额的69%,其中,华企、华建等侨资公司涉及金额高达533万元,占比约七成,成为广州经济快速恢复的重要力量。
戴宗汉心系桑梓乐善好施
华侨新村“村民”戴宗汉亦是华侨爱家乡的楷模。风光秀丽的流溪河畔,广州市第七十三中学校园内绿树成荫,书声琅琅。然而,很多师生或许不知道,这所学校的建立就源自戴宗汉心系桑梓的情怀。华侨新村的文化墙上,有一段记录着戴宗汉的文字。这位旅居秘鲁70多年的华侨,1902年出生于广州高增(今白云区人和镇高增村),16岁时便跟随同乡到秘鲁发展,一路拼搏,建起1000多公顷的农场,变荒漠为粮仓,被秘鲁政府授予“农业功勋章”,并成为旅秘华人十大富商之一。
功成名就的戴宗汉始终心恋祖国、不忘家乡。20世纪50年代,他在异国他乡创办商业电台,向华侨宣传祖国新貌,教育子孙世代爱国、爱家乡。他曾说:“做一个中国人要有起码的爱国心,不但老一辈华侨要爱国,而且要教育在侨居国出生的子子孙孙都要爱国,世世代代都爱国。”1982年,中国女子排球队赴秘鲁参赛。当时,戴宗汉和女儿戴璧媛在广州探亲。为助中国女排夺冠,他让女儿返秘鲁,精心安排女排姑娘的吃住行,从选米买菜到聘请厨师,力求让姑娘们在异国他乡吃上合口味的饭菜。
戴宗汉对家乡更是一片情深。20世纪50年代末,戴宗汉得知家乡还没有一所像样的中学后,他和同宗兄弟戴贺廷捐资20万元,兴建同文中学,也就是今天的广州市第七十三中学的前身。后来,戴宗汉和戴贺廷又捐助75万元帮助学校扩建。为感谢两位华侨的贡献,七十三中曾命名“汉廷中学”。
改革开放以后,戴宗汉在家乡相继投资办厂、修缮宗祠、修筑水渠、铺设水泥路、兴建医院……他们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广州华侨的爱国爱乡精神。为赞誉戴宗汉勤奋拼搏、家国情深、行善为乐的一生,1988年,广州市授予戴宗汉与戴贺廷“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戴宗汉是众多侨胞爱国爱乡的缩影。据《广州市志》记载,1987年至1990年间,仅广州市区的中小学接受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兴学赠款共计人民币2663万元、港元3177万元。今天,走在广州大街小巷,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建的学校、医院、桥梁、道路、房产,不计其数,它们都是华侨爱家乡的最美见证。
秦牧红线女用文艺映照赤子心
有别于黄洁、戴宗汉等侨胞,余本、莫伯治、秦牧、红线女等则以文学、艺术等形式映照赤子心。著名油画家余本,1905年出生于广东台山,13岁那年前往加拿大,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油画。学成后,余本回到中国,在香港创作及授徒,被誉为香港西画艺术发展的先驱。20世纪50年代,余本举家迁居广州华侨新村。因环境改善,余本心情开朗,思想活跃,创作也进入最佳境界。他的名作《紫荆花开》,就是描绘广州华侨新村之美。整个画面用笔严谨不失灵动,天空蔚蓝,紫荆花粉嫩,几间房屋藏于其间,透出一种柔美的灵动。
而让广州“花城”美名远扬的,则是华侨新村的秦牧。在友爱路三巷的紫荆花丛中,秦牧曾经居住的小楼静静矗立着。1992年8月,秦牧在这里写下《金婚赠紫》的诗句“初识榕湖恍似昨,忽然白发庆金婚”,纪念与夫人紫凤半世纪的相濡以沫。两个月后,这位文坛泰斗在这里走完他73年的风云人生。秦牧,初名林派光,祖籍汕头澄海,出生于中国香港。3岁时随父母迁居新加坡,在异国生活了十年。少年时改名“林觉夫”,寓意“东亚病夫觉醒”。抗战全面爆发后,林觉夫满腔热血从香港北上广州,投身抗日洪流,就此踏入文坛。1939年,林觉夫取笔名“秦牧”,意思是打倒秦的暴政后,过着放牧般的生活。这一年,他20岁。
半世纪笔耕不辍,秦牧在散文、小说、诗歌等领域蜚声海内外,尤以散文著称,与杨朔并称“南秦北杨”。著名的《花城》便是在广州创作的。“看着繁花锦绣,赏着姹紫嫣红,想起这种一日之间广州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城’,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秦牧以灵动笔触描绘了广州的年宵花市,广州“花城”的美名也因此流传开来。他创作的华侨题材文学作品《黄金海岸》,发表后重版八九次,还改编成连环画《华工血泪》,后又拍成电影《少小离家老大回》。20世纪70年代,秦牧一家迁居华侨新村,幽雅环境激发其创作活力,十余部散文集陆续问世,成为广东文学的巍峨丰碑。
同样居住在友爱路的红线女,是粤剧一代宗师。在1959年的《广州华侨新村》画册里,有一张红线女练功的照片,练功房就在今友爱路20号红线女旧居的一楼。这栋米白色外墙、粉红屋檐的假三层洋楼,红线女自1957年购置居住于此,直至逝世。
红线女旧居
推开旧居大门,当年红线女亲手栽下的白兰树,如今亭亭如盖。步入大厅一楼,沿着螺旋梯拾级而上,数不清的剧照、泛黄的剧本、褪色的戏服,铺陈出红线女一生中炽热的家国情。1924年,红线女出生于广州西关,14岁那年,逃难至澳门后再到香港学习粤剧表演,并创造出自成一家的“红腔”。抗战胜利后,她来到广州演出,以优美的唱腔,精湛的演技,征服了颇为挑剔的省城戏迷。“红线女”的名字,一夜之间红透省城。
1955年,应邀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后,红线女看到新中国焕然一新的面貌,决定从香港回到广州,成为华侨新村的第一批住户。在这里,红线女为粤剧事业操劳一生,只要发现好苗子,都会接到家里同吃同住,手把手地教导,红派弟子欧凯明、郭凤女、苏春梅等都曾在这里居住过。
羊城明珠 熠熠生辉
新村周围诞生CBD
引领潮流风头无两
如果从奠基的那一天算起,广州华侨新村至今已经整整70年,70年来它成为广州城市发展建设的缩影。
归国华侨、港澳同胞聚居于此,让华侨新村一带成为广州的风尚前沿,吸引现代商业临“村”而建。1976年,白云宾馆在华侨新村西侧拔地而起,它以120米的高度刷新了广州的天际线。白云宾馆因对外贸易需要而生,选址环市东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邻近华侨新村。白云宾馆建成两年后,专门为外宾、华侨和港澳同胞服务的广州友谊商店,也从珠江边的南方大厦搬到了华侨新村附近。
改革开放后,短短的十余年间,在政府规划和华侨积极参与下,花园酒店、远洋宾馆、文化假日酒店、世界贸易中心、国际电子大厦拔地而起。围绕华侨新村而兴起的环市东路商圈,被誉为改革开放以来广州第一个CBD。
华侨新村一带,曾经的郊野之地,崛起为一个国际化商圈,广州首家麦当劳、华南首家奢侈品商场、土耳其餐厅、意大利餐厅、越南餐厅、西班牙餐厅,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广州地标。
在广州创业十多年的黄文楷是位“80后”,他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居住在淘金一带,对华侨新村有着无比的羡慕。“我还在上中学的时候,就住在华侨新村附近,有时候周末会去里面走一走,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感觉特别好。更别说还有很多名人住在里面。当时我就想,如果将来自己能住进这里,那是多么幸福。”
不过随着城市发展,广州的居住环境早已不同往日,好的小区、好的住宅遍及全城。华侨、港澳同胞也再不局限于选择华侨新村一地。黄文楷表示,如今广州的变化太大了。“我是2000年出的国,2010年回广州时,发现整个城市变化太大,好的小区也非常多,我们一起回国创业的朋友,有的在珠江新城,有的在祈福新村,有的在白云区,有的在黄埔区,也有的在南沙。”
从会聚一村,到居住一城,见证了广州的城市变迁。华侨新村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小洋楼都已经几易其主。据统计,目前华侨新村面积约0.22平方公里,现有住宅楼232栋,其中独门独院的别墅178栋。
昔日新村变历史文化街区
活化焕生机不变家国情
2020年2月,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布的《华侨新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提出,华侨新村要提升文化旅游、休闲办公等功能,塑造集总部办公、宜居社区和历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SOHO典范社区”。这也是广州第一个建于当代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华乐街党建办副主任周津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将近8年,对这里的每一栋房屋、每一个打卡点,甚至每一棵树木都如数家珍。她说,近年来,广州市、区、街道等通过“绣花功夫”的微改造,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形成了新面貌。
在华侨新村,有人买下房屋,重新装饰居住,享受着紧邻繁华闹市的别样清静;有些老别墅改造为侨史展览馆,通过老照片、侨批档案等展示侨乡历史;也有人租下一整栋楼,开起了咖啡馆、艺术工作室,吸引年轻人打卡。“老洋房+新场景”,其中,喜园被认为是地标般的存在。
从环市路步入华侨新村约80米,便是喜园咖啡馆。这座“都市桃源”是澳大利亚籍华人陈洪彪在中国打造的第38个品牌。走进喜园,斑驳的光影落在那方黑底红字的匾额上。这栋三层洋楼,一楼是茶室,二楼为素食馆,三楼是露天咖啡馆,咖啡屋里飘出的爵士音乐,恍若时光叠唱。
很多年前,当陈洪彪第一次走进这里时,“华侨新村”这个名字以及景观布局,让他感到亲切,阳光洒落其间,像极了澳大利亚唐人街或华人社区的午后。陈洪彪说,这里独特的建筑风格与人文氛围,恰好符合他对创业空间的期待。于是,喜园便安家于此。“喜园”的“喜”字很独特,远看似“囍”,近看却是由四个“苦”叠加而成。这是陈洪彪的独创,象征着海外华人华侨“苦尽甘来”。在他心中,喜园犹如一座灯塔,照亮海外游子的归家之路。陈洪彪说,未来将继续以文化为桥,让更多侨胞感受到“祖国永远是家”的温暖,愿意在祖国的大地上奉献。这,不就是从古至今都不曾改变的华侨精神吗?而喜园的故事正是千万侨胞归国创业的缩影。
华侨新村,这颗羊城明珠,闪耀了70年,如今依然绿树婆娑,熠熠生辉。漫步其中,既能感受当年爱国华侨的澎湃激情,也能看到广州人铭记华侨贡献、凝聚侨力的关怀。在“活化”中焕发新机,华侨精神又以新的方式在这片土地上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