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碧水蜿蜒通南北 北江风物似江南

  • 2025-07-23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秦汉时已是航运要道,唐宋文人留下诗篇,黄金水道成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文明纽带”

  一湾碧水南流。北江,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系,自北向南蜿蜒,不仅孕育出连州地下河、丹霞山、北江三峡等奇特地貌,还是一条绵延千年的黄金水道。北江也是沟通中原与岭南的 “文明纽带”,见证了一代代先民开发岭南的勇气与智慧。

a8b51eedfbdf599b64f9.png

北江、连江交汇处

  源出赣乡

  曾称肄水溱水始兴大江

  源自江西信丰初称浈江

  打开中国地图,黄河、长江都是“大江东去,浪淘尽”,珠江则不一样。珠江不只有“一条江”,而是由西江、北江、东江及珠三角诸河汇聚的复合水系,西江一路东行,东江自东流至西,北江从北向南奔腾。

  三江里头,北江最短,却是珠江第二大水系。北江样貌如何?走进广东省北江流域管理局的会议室,墙上挂有巨幅北江流域全图,北江流域如神龟匍匐于岭南大地。神龟的头即北江源头,在江西省信丰县石碣大茅坑,一股清泉从佳木葱茏的山涧中涌出,奔流南下。它先被唤作浈江,流过南雄、始兴后,在韶关市区的通天塔畔与武江交汇,正式以“北江”之名开启新程。

  思贤滘堪称岭南都江堰

  北江途经曲江、英德、清远市区,在佛山市三水区通过思贤滘与西江连通。两江看着就要汇合,却分道扬镳各自前行,西江绘出一个西南向的湾,北江拐出一个东北向的湾,共同勾勒出双月湾的美景。而思贤滘如同一个“都江堰”,调节着两江的水量。不同季节不同水位时,水道双向流通。水流方向由‌西江与北江的相对水位高低‌决定:当‌北江水位高于西江‌时,水由北江流向西江;反之,水由西江流向北江。‌“西江水丰,借道思贤滘,部分西江水会从北江南下;一旦两江遇洪涝,可通过思贤滘错峰分洪,如双保险护佑两岸。”广东省北江流域管理局北江大堤管理部三级调研员陈小春说。

  千里路漫漫,墨江、锦江、武江、南水、滃江、连江、潖江、滨江、绥江等支流次第汇入北江,编织出面积超4.6万平方公里的北江水网,最终,北江在广州市南沙区黄阁镇小虎山岛淹尾出珠江口,奔流入海。

  2000多年来,先民给北江起了诸多美名。最早,《山海经》称其“肄水”,两汉时,北江又有雅名——溱水(另有典籍误写成“秦水”)。溱者,众也,多也。众水汇集北江,水量丰沛,因此得名。三国时期,粤北设立始兴郡。到了两晋,北江多了一个“始兴大江”的俗名,同时“北江”两字也面世了,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留下“东江又西注于北江”之句。

  北江何时成为正名呢?极有可能是明清时期。唐宋以后,以广州为岭南中心的格局得以定型。明清时期,广州城更加繁华。北江位于广州北部,广州人便以“北江”称呼它。在《广东新语》中,屈大均用北江统称整个流域,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的《番禺县志》清晰描述了东江、北江、西江的概况,其中对于北江是这样描述的:“北江本浈、武二水,浈水源自庾岭,武水源自临武,迤逦而下。”

  十里长廊小桂林

  地下长河多胜景

  北江流域面积不算辽阔,亿万年来,多轮地质运动翻覆山海,海洋变成陆地,高山隆起,北江南流,孕育出广东最为丰富的地质景观。广东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姜守俊介绍,除了为人熟知的广东第一峰石坑崆(海拔1902米)、“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丹霞山以及北江三峡(浈阳峡、香炉峡、飞来峡),粤北还是广东喀斯特地貌分布最集中的区域,经北江亿万年的冲刷,缔造出桂林的“孪生姊妹”。

01f98d43523f5ffa4540.jpeg

飞来峡水利枢纽

  7月中旬,记者从广州一路向北,寻访北江。过清远市区不久,出一段隧洞后,自然景观陡然一变,特别是从英德到阳山沿线,山变得挺拔,轮廓变得硬朗,质地从黄土变为灰白色的岩体。峰丛、峰林地貌扑面而来,错落有致,与田园、河流相互映衬,绘成十里英西峰林。车辆继续向前,抵达广东第一个国家石漠公园——连南万山朝王国家石漠公园,只见万峰如石锥刺破云霭,又如元宝镶嵌在大地。裸岩如鳞,或如古兽脊背,或如刀劈悬崖,风光如画。

  该公园的工作人员欧国新打小就在喀斯特地貌环境中长大。他说,北江流域水多,一股劲地凿着石灰岩,雕刻出“万山朝王”的景观。水流钻到地下,又淘出一个个溶洞,冲刷出地下河。20世纪80年代前,公园这一片石灰岩光秃秃的,石头全露在外头。治理了几十年,石灰岩重新披上绿衣裳,地下河的水也涨起来。

  “能去公园的地下河瞅瞅不?”

  听到有人这么说,欧国新赶紧摆摆手:“没开发的地下河、溶洞太险,得去那些开发好的,像连州地下河啥的才行。”

  从该公园往北走四十分钟,就到连州地下河了。入口处有关山月写的“连州地下河”几个大字。夏日炎炎,钻进洞里却凉气袭人。钟乳石在这儿长了亿万年,石笋像剑一样戳向头顶,石幔垂挂着,活像琉璃帘子。工作人员说:“里头分三层。最底下是地下河,流出景区就变成明河,先流进连江,最后汇入北江。上面两层是旱洞,石笋每年仍能长1毫米;石灰岩的颜色是丰富多彩的,洞口上方是一大片白色崖壁,构成边石坝景观,层层叠叠,如梯田般一直延伸到地下河,堪称一绝,宛如一座地下艺术宫殿。”

  像连州地下河这样的喀斯特地貌,北江流域还有不少,如阳山县牛鼻洞地下河是广东最长的,这都是大自然给广东留下的浪漫。

  连通南北

  秦汉时期战略要道

  北江入粤最是便捷

  “你看,双江抱流,三山围峙。江口咀那山岗,就是秦汉万人城遗址。任嚣与赵佗设置的洭浦关就在这一带。” 英德市委宣传部的徐英豪带着记者泛舟,来到连江与北江交汇的地方。江面水平如镜,悠远辽阔,两岸青山如黛,京广高铁跨江呼啸而过,古今岁月在这儿叠成一幅画。

599bbf75792144f7a25b.jpeg

北江捕鱼

  北江流域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马坝人、石硖文化、宝晶宫、元岗顶、猫公山……北江流域留下一连串史前文化遗址,10多万年前,北江流域已有古人生活。英德牛栏洞遗址出土有水稻硅质体,证实1.2万至8000年前,北江先民培植出岭南最早水稻,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项重大发现。

  历史长河中,北江滔滔,它不仅是一条地理意义上的岭南母亲河,更是一条南北交流的纽带,中原文化、岭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在此相生相融。

  在古代,中原及沿海地区进入广东主要依托四大水路:西江、北江、东江与韩江。其中北江水道虽地势险峻,却因距离便捷成为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关键水上通道。

  在秦汉时期,征战南越的军队皆是以北江水系为主要的进军线路。南越国建立后,为了防止北方的战乱南延,赵佗遵任嚣的遗命,封关绝道,保境安民。他下令封住横浦、洭浦、阳山、湟溪四关,关闭之前开辟的、连通岭南与湖南、江西的四条通道,并构筑起捍卫番禺的三道防线:乐昌—仁化—南雄防线、英德—清远防线、石门要塞防线。北江作为串联三道防线的天然纽带,成为防御核心,尤其北江与连江交汇处的洭浦关(今浈阳峡风景区一带)“一关扼两江”,被赵佗视作战略要地。赵佗在此屯兵近万,夯土筑墙,设营寨驻守。

  黄金水道带旺沿线

  设税关韶州变韶关

  唐宋之后,北江的“关”越来越多,但少了刀光剑影,多了经济往来。北江一头联系中原,一头贯通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黄金水道。唐开元四年(716 年),张九龄向唐玄宗请开“大庾岭新路”,北接赣江,南连浈江。大庾岭路开凿后,连接了南北交通,之后北江一路成了中原与岭南交通的“主干道”。梅关成为“古代京广线”的重要一站,梅关古道也取代武江沿线的西京古道、连江上游的秦汉古道。

  韶关地处浈江、武江交汇点,原称韶州。南来北往的人员、货物到韶关后必会停留并更换船只,韶关因此就成为设置税关的最佳地点。明代中期,开始在南雄浈江段设关征盐税,后来又在城西武江上设遇仙桥关,对过往船舶征收货税和船税。清朝沿用明制,康熙年间,韶州府城东西南北均有关,东门是“太平桥关”,又称“东关”;北门为“陆关”“旱关”或“北关”;城西武江有遇仙桥关,南边英德连江上还有浛洸关。这些“关”仅次于粤海关,成为清代广东两大税关之一。久而久之,人们便以“韶关”称呼“韶州”,并沿用至今。

  北江这条黄金水道,带旺了沿线城镇,始兴、乐昌、曲江、英德、连州、阳山、清远、三水等,皆因水运而繁华兴盛。其中,浛洸镇的兴衰起落,是北江沿线城镇因水而兴的生动缩影。

  告别秦汉万人城遗址,溯江而上,一小时车程就到英德的浛洸镇。浛洸镇坐落于北江支流连江岸边,拥有一千多年的县级建制史。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它早早成为北江水运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据浛洸地方志记载,明末清初,浛洸已有“总商埠”之称,管辖英西132个子商埠,当年浙江、江西、福建等省商民以及广州、肇庆等地商贩均来往此地经商。连江上水运繁忙,货如轮转。每天进出浛洸码头的船只少则百艘,多则两三百艘。

  在这种背景下,清同治二年(1863年),广州会馆在浛洸镇临连江而建,作为广州商民在粤北会友议事、调解生意的场所,广州会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被誉为“风水宝地”。在广州会馆周边,各种旧商铺、老宅、中西合璧的骑楼错落有致,俨然“小西关”,诉说着这里与广州的缘分、因水而兴的故事。

  抗战时期,大批珠三角民众,尤其是广州人来到浛洸避难。不少广州人在广州会馆周边兴业置产、栖息安居,在河边街、民主街狭窄的巷子两旁,一座座西关大屋拔地而起,精美的窗楣、洋气的门楼,将西关风情带到了北江流域。

  人文通道

  刘禹锡连州教化育人

  诗文成北江文化印记

  北江奔流,不仅是黄金水道,更是人文通道。

  唐宋时期,一大批优秀文人如韩愈、刘禹锡、苏轼、杨万里、米芾等顺着这条水道南下,在岭南播撒下文化的种子,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岭南文化,其中刘禹锡与杨万里的故事尤为动人。

  连州地下河畔,伴着一壶清茶,文史学者、刘禹锡纪念馆馆长曹春生对记者娓娓道来。他说,刘禹锡居岭南不足五载,却做成六桩大事,千年后,连州山水间依然萦绕着一句赞叹:“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

  唐元和十年(815年),因触怒权贵,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踏入岭南这片陌生的土地。连州地处北江上游,唐代时仍是“荒蛮”之地,文风未开,教育落后。刘禹锡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并引)》中记载了他初到连州遇到的一件怪事:当地很多人拿着名帖来拜见。拜帖上面全都写着“进士”头衔。连州哪有这么多“进士”?他细查方知皆是虚衔。在连江之畔,刘禹锡筑起草舍数间,创办连州首座官办书院,他亲自授课讲学,将中原的儒学思想、诗文创作理念带到北江流域,让当地学子系统接触到正统的中原文化。仅两年后,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弟子刘景便高中进士,成为连州史上第一人。

  北江的山水成为刘禹锡创作的灵感源泉,刘禹锡在连州留下73首诗、25篇散文,从《连州刺史厅壁记》到《海阳十咏》,皆成连州的文化印记。他深入当地了解民俗风情,留下历史上第一批记录瑶族民俗的鲜活文字。在《插田歌》中,刘禹锡写下“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描绘了北江流域男女共耕的岭南风情。

  教化育人之外,刘禹锡还关注本地民生,据曹春生考证,连州首架水车便是由他引入。连州刘禹锡纪念馆中,一幅《传信方》史画静静诉说着他的济世之心。刘禹锡自幼精研医道,见连州“呕泄之患”频发,遂遍历乡野搜集验方,编撰成《传信方》。药方虽仅仅五十余方,却涵盖内、外、妇、儿、口腔、眼科等,且多经实践验证,疗效确凿。宋代《图经》、明代《本草纲目》等医籍纷纷引述,足见其在医学史上的分量。

  四年零九个月的宦途岁月,刘禹锡深深地影响了连州。史载唐中期,连州已有十三万余户,人口之盛仅次于广州,多于韶州,三者同列“岭南三州”。

  杨万里诗笔咏北江

  赞“岭南风物似江南”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正值壮年的杨万里自江西吉水启程赴粤任职。这位“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文人,沿着北江南下。北江的一草一木、一村一镇都成为他诗中的主角,他的诗作因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北江风情长卷”。

5c4e76077e8b0b5aac27.jpeg

 北江畔杨万里像

  北江的山水在杨万里笔下呈现出多变的形态。行至摩舍那滩时,骤雨倾盆阻断行程,在宋代,朝廷对官员赴任的路程与时间都有严格的规定,有些官员因意外耽误了行程,则需要连夜“追程”,赶往目的地,否则会受到惩罚。他写道:“山才入眼云遮断,船欲追程雨见留。”诗中将雨幕中的山水朦胧之美与行旅的急迫心境交织。真阳峡,又称浈阳峡,是北江三峡之一,峡长二十里。进入浈阳峡,二十里峡谷奇峰对峙,杨万里惊叹“人言此峡如巴峡,只欠三声堕泪猿”,将北江三峡的雄奇与蜀地三峡的险峻相比。途经清远峡山寺时,“只道真阳天下稀,不知清远亦幽奇”的赞叹,展现出杨万里对北江的惊喜发现。

f6a0a85fdc4b99732ee6.jpeg

浈阳峡风光迷人。

  杨万里的诗笔并未局限于自然风光。初到英州城,面对茅舍稀疏的荒僻景象,他联想到苏东坡的贬谪经历(未到任),写下“道是荒城斗来大,向来此地著东坡”,在历史与现实的对照中寄寓感慨。

  作为文化记录者,杨万里也敏锐地捕捉到岭南特有的饮食民俗。他将岭南的饮食、民俗融入诗中。在英州,他记录下“人人藤叶嚼槟榔,户户茅檐覆土床”的市井风情;“只有春风不寒乞,隔溪吹度柚花香”,他将岭南春日的嗅觉体验与季节流转结合;面对“野饭匆匆不整齐”的行旅餐食,他以“食蕨食臂莫食拳,食笋食梢莫食根”,总结出蕨菜与春笋的独特吃法,让北江物产成为文学素材。当他写下“岭南风物似江南”时,也写下了他对岭南文化的认同。

  杨万里如同北江文化的“记录者”,他以诗人的敏锐,将北江流域的自然景观、民俗风情一一写入诗中,让更多人通过文字认识了北江。

  刘禹锡与杨万里相隔三百多年,以不同的方式与北江相遇。刘禹锡如拓荒者,播撒文化的种子,用教育与诗文搭建起中原与岭南的桥梁;杨万里似记录者,以细腻的笔触捕捉北江的灵魂,让岭南风物为中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今天的北江依旧奔流不息,刘禹锡兴办的学堂早已演变为现代化的学校,杨万里笔下的纤夫号子已被汽笛取代,但他们留下的文化基因,却早已融入北江流域的血脉。

  防洪长城

  南宋始建北江大堤 “水上长城”守护湾区

  七月中旬,记者行至佛山三水段北江大堤,堤上草色青青,市民或骑行于大堤之上,或驻足观江天一色。眼前江面安澜如璧,远处城市烟火鼎盛。很难让人想见,北江也曾有过洪水滔天的狰狞。“南雄落水洒湿石,去到韶关涨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远冇地趯”,一句俗语,恰是北江水患的生动注脚。

  北宋年间,治理北江的序幕拉开了。据《北江大堤志》记载,南宋咸淳八年(1272年),沿江百姓于芦苞至黄塘间筑就了珠江流域第一条堤防,旧称“榕塞西围”,可说是千年北江堤之始。明代以后,珠三角河道渐淤,航运受阻,水患亦趋频繁,北江流域的水利防洪工程也有了发展。清远石角围始建于明,称“清平围”;至清代,沿江多条堤围虽未连缀成体系,但已具规模。据清光绪二十六年所立石碑记载:“石角堤围为下游各县及省垣(指广州)保障。”这些堤围直接关系到广州的安危,足见北江堤坝的重要性。

  1915年,连月暴雨,同时叠加台风与天文大潮,东、西、北三江水位同时大涨,芦苞围、石角围相继溃决,洪流奔涌而下,广州被水围七日,珠三角遭空前浩劫,史称“乙卯水灾”。灾后,当时负责广东治水工作的谭学衡,聘请瑞典专家柯维廉共商治水之策。经实地勘察,谭学衡提出“筑闸联围”之策,将散乱堤围联结为整体,辅以水闸调控,为岭南治水辟出新路。

  不过,这一方针的真正落地,却要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1954年12月,广东启动联围修闸工程,将13条独立、分散、低矮、单薄的堤坝整合加固,正式定名“北江大堤”。从清远石角至南海狮山窦,四万余民工自三水、鹤山、高明、番禺、花都、高要等地会聚,就地扎营。肩挑手提运泥土,夯歌阵阵震江滩,每日奋战不休。至次年3月,六十余公里大堤全线告竣。

  据北江流域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吕志涛介绍,后来又经多轮加固,如今北江大堤自身御洪标准已达百年一遇;同时,随着飞来峡、乐昌峡等16宗水利工程先后建成,通过上下游协同调度,北江大堤的御洪标准已达三百年一遇,成为拱卫粤港澳大湾区的“水上长城”。

  能有如此高的防洪标准,全流域综合调度功不可没。据北江流域管理局四级主任科员张宝锋介绍,2023年,北江流域构建了全国首个省级数字孪生模型平台,实现了大规模流域水文、水库的调度及水动力模型一体化计算。“上游水库群联合调度”“中游飞来峡削峰”“下游潖江蓄滞洪、芦苞与西南水闸分洪、北江大堤挡洪”,三策并举是确保广佛安全的三大招数。2024年的一场抗洪实战,正是对此最好的诠释。2024年4月19日,预报显示石角站将于22日遭遇百年一遇洪峰,属特大洪水级别。守护者依托数字孪生平台,通过强化“四预”措施,统一调度飞来峡、乐昌峡等16宗水利工程,精准错峰削峰。最终,石角站洪峰流量降至五十年一遇,潖江蓄滞洪区未启用,洪水被安全“礼送出境”。

  北江大堤上,先民千年抗洪的智慧与汗水犹在眼前,映照着人们护佑家园的赤诚。正是一代代人的努力,方能换来北江如今安澜的现实。

  黄金水道千年依旧

  浈阳古峡再添新景

  千年前,杨万里对浈阳峡情有独钟,为它写下近20首诗歌,如今的浈阳峡是否风采依然?

  离开北江大堤,记者溯江而上来到浈阳峡,只见江上渔船、货船、客船往来如梭。能运载逾千吨级的货船一排排停靠在连江与北江交汇处的江心。连江口镇宣传委员苏晓明介绍,那是等待运载英石等矿藏的货轮。2023 年,历时8年建设,北江航道扩能升级项目完成,1000吨级船舶可畅行佛山三水区河口至韶关浈江区通天塔的北江段,粤北与沿海港口间越发车水马龙。

  离货轮停泊不远处是浈阳峡的码头,游人忙着上客船,探访浈阳峡的“奇、峻、险”。浈阳峡风景区的邓经理在北江边长大,她告诉记者,小时候,浈阳峡极其险峻,仅容小船通过,渔民是北江的主角,到了连江与北江的交汇处,他们总要来到北江女神曹主娘娘的庙宇祈求平安。20世纪末,飞来峡水利工程建成后,浈阳峡的水位上涨,也激活了文旅市场,游人纷纷来到浈阳峡,寻找杨万里、米芾等留下的摩崖石刻、无字天书,品味神龟、将军石等形态各异的山峰,寻访詹天佑种下的玉兰树,在蒸汽机火车头打卡,重温修建粤汉铁路的艰苦历程。

46f535affe706449d8ee.jpeg

 詹天佑修建的粤汉铁路浈阳峡站旧址

  “大北江、大森林、大峰林、大乡村”是北江流域的特色资源,这些不仅是广州的北部生态屏障,更是优势资源。北江畔,英德特产英红,从喀斯特山间走到广州居民的桌上,成为广州人入夏后的应节饮品;红茶与黄皮碰撞的特调饮品,成为解暑新宠。时值暑假,珠三角的居民纷纷到清远、英德、连南、韶关等地旅游,参加连州的水晶梨节,品尝岭南佳果的鲜甜……

  北江滔滔,流淌千年,黄金水道,依然诗情画意。

  三江之中它最短 为何能成“珠江第二大水系”

  北江长度虽然不如东江,然因高山峡谷众多,涓涓细流汇成江河,让北江流域集水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就有13条:墨江、锦江、武江、南花溪、南水、滃江、烟岭河、连江、青莲水、潖江、滨江、绥江、凤岗河,远比东江的9条多。北江流域面积达4.67万平方公里,亦大过东江流域的3.5万平方公里,这是北江水量大过东江的主要原因。

  目前,广州已构建起东江、西江、北江和流溪河“三江四源”的供水格局,是国内唯一具备四大优质水源的超大城市。北江是南洲水厂、花都水厂的取水点。南洲水厂原水取自北江支流顺德水道,供水范围主要包括海珠区、大学城等,服务超300万人口。2024年,北江引水工程(水源工程)全线通水,实现清远市向广州市的长距离调水,承担花都区及白云国际机场空港经济区的用水需求。

  ● 只有春风不寒乞,隔溪吹度柚花香。——南宋·杨万里

  ● 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 唐·刘禹锡

  ● 人言此峡如巴峡,只欠三声堕泪猿。——《过真阳峡六首》(其四) 南宋·杨万里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