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22城“海丝”精品展 广州“大文创”

  • 听全文
  • 2021-09-29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一场“延续两千多年的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地球是一颗蓝色的星球,70%的表面积被海洋覆盖。海洋是自然给予人类最大的挑战之一,也是最诱人的财富之源。

  广州是历史悠久的古港。今天,这里有连通世界的广交会。历史上,这里是繁荣的贸易口岸。

  9月27日上午,“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在南越王博物院开幕。两千多年的进出口贸易,一展尽览。

配图均为“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展品

  22城 31馆 383件文物精品

  “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由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海丝申遗办、各联盟城市申遗办承办。展览共展出来自广州、南京、宁波等22个城市31家文物收藏单位的383件文物精品,为历年来参展城市最多、文物覆盖范围最广且展出文物较精的海丝主题联展。

  在开幕式上主办方介绍,展出文物包括了不少近年新出土的考古材料,展览同时吸收了学术界关于海丝研究的新成果。展览分“港通四海”“货达天下”“异宝西来”“海事千年”和“交流互鉴”五个部分,力图呈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的宏阔历史图景,“交得其道、千里同好”的生动人类故事。

  该展览也是南越王博物院成立后的首个大展。同时,9月27日-28日,“海上丝绸之路:港口、航线与贸易”学术研讨会亦在广州举行,安家瑶、沈阳、秦大树等20余位专家发言并做交流探讨。

  “海丝”大“IP”越来越受重视

  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萌芽于先秦,开辟于秦汉,繁荣于唐宋,鼎盛于明清……中国海丝遗产包括三个主要类别:一是基础设施,包括港航设施、“海神”祭祀设施及相关管理设施等组成的基础设施类遗存;二是由代表性窑址构成的生产设施类遗存;三是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的人文交往而产生的城址、寺庙、墓葬等产物类遗存。

  无数凝固在文物和史迹中的记忆,令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海上丝绸之路依然焕发生机,也为今天的后续开发提供了无穷的潜能。

  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以下简称联盟)的成立极大调动了各地政府和群众保护传承利用海丝文化的积极性。近年,联盟先后组织赴扬州、南京、宁波、青岛、威海、蓬莱、北海等地进行调研和交流。此外,各地博物馆联合举办了“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等大展。今年,广州正推动建立和完善南海(含北部湾及珠江流域)区域合作机制。

  “海丝”作为一个文化大“IP”,其经济社会价值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

  记者观察

  策划深入细腻,展现“货达天下”

  从公众影响力来说,精品大展,其实可以说是广义的“大文创”。近几年广州在海丝领域屡屡推出、参与大展,如今年在国博举办的“海宇攸同”展、2019年曾经参与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等。随着观众对海丝概念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作为博物馆第一品牌的展览策划也必须更加深入。

  主办方介绍,此次“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在框架设计和展陈铺排方面有很多新的突破,具体来说就是“货达天下”。展览着眼于海丝在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和思想相互传输融合中发挥的纽带作用,多角度呈现了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兴起、发展和繁荣历史变迁的全貌。

  展览以柜外图文展示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这些城市在物资、技术、人口、购买力等方面为跨板块航行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将中国与世界连接,堪称是海丝保护和联合申遗城市联盟的一次巡礼,22城精品文物齐聚广州,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直观、立体了解海丝历史的机会。展览罗列了古代中国的对外输出商品——丝绸、陶瓷、茶叶,琳琅满目的商品种类承载着鲜明的中国元素。它们曾在遥远的国度吹起了一股底蕴悠远的“中国风”。

  此次展览还特别重视展现海丝贸易中的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主办方介绍,从国家到民间,海贸管理、设施支撑、技术保障等为缔造繁荣的“海事千年”提供了层层保障。就中国而言,历朝历代的管理机构为外贸提供了和平稳定的交易环境,如此次展出的马伯乐《郑和像》、周闻墓志拓片等文物都见证了这方面的历史。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