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在老建筑中感悟历史 在新地标里记录变迁

  • 听全文
  • 2023-03-2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粤港澳摄影家沿珠江采风

  广州,依水而兴,向海而强,奔流的珠江孕育出这片富饶而传奇的土地。在3月最后一个周末,粤港澳摄影家拍摄活动一支“小分队”沿着珠江岸畔采风,感受南北荟萃、中西交融的多元文化,定格浪涛激荡间千年商都始终不变的活力。

  百年建筑,中西交融

  摄影家们到达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时,恰逢大雨如注。雨水将其特别的黄色墙体洗刷一新,即便从江边远眺也十分瞩目。

  大元帅府因孙中山两度在此组建革命政府、酝酿《建国方略》、改组国民党、开启第一次国共合作等而闻名。这座搅动近代风云的建筑却是“工业出身”。1906年,这里建起了中国第一座官办水泥厂,起名为广东士敏土厂。“士敏土”即水泥的英文单词“cement”粤语音译。

  大元帅府两座房子四面都是通廊,立面可见连续拱券,这座典型的地中海风格建筑给了摄影家们避雨创作的空间。有趣的是,他们的镜头也捕捉到许多“中西合璧”的细节。例如,大元帅府门楼上,既有着巴洛克风格的涡卷山花,也有两个地道的中式“寿”字图案。排水管更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竹节形状,还有竹叶装饰,以及岭南气息很浓的百叶门窗、花瓶护栏等设计。

  原来,大元帅府由澳大利亚建筑师帕内设计,他不仅是一名天才建筑师,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也许正是因为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将西式风情和东方格调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不过,摄影家们也不满足于在屋檐下拍摄。“针对‘广州百年百栋建筑看变迁’这个主题,我觉得每一栋建筑都是一个历史的足迹、一个时代的符号,它的功能和重要意义很难通过细节呈现。我们会找一个好天气再来。”香港著名摄影家“哈苏大师”彭邦说道。“看天气预报说明天清晨没有雨,我们想明天一早6点过来。”香港中国摄影家交流协会副会长黄志强告诉记者摄影家们商议后的决定。

  遗址焕新,生机勃勃

  也许晴天是摄影家们创作的最佳天气,但有时下雨天也为他们提供发掘城市别样魅力的机会。雨汇珠江、海阔生风,也是广州真实的模样。接近傍晚,摄影家们来到太古仓码头。

  英式风格的红砖墙仓库、高高耸立的灰色石塔、横卧江面的丁字码头,如今变成电影院、露天餐吧、音乐表演空间……这里是广州工业遗址活化利用最经典的案例之一。即便细雨蒙蒙也不减游人兴致,反而因为积水倒映出一地璀璨、满江碎金,显露出浓郁独特的工业韵味,也激发了摄影家们创作的热情。

  一手撑着伞、一手举着连着相机的三脚架,穿梭在仓库之间的摄影家们很好辨认。有时相互碰到面,他们还会交流一下拍摄点心得。“这里的仓库保存得很好,灯光也很好地勾勒出建筑的线条。尤其因为下雨,建筑的光影倒映在‘天空之镜’上,非常美。”香港元朗大会堂长青摄影学社社长梁惠波说。

摄影家们一手撑着伞、一手举着连着相机的三脚架,穿梭在仓库间

  梁惠波回忆起50多年前第一次来广州的情景。“当时,广州街头有很多‘三脚鸡’(机动三轮车的俗称),电车有两截长长的车厢,人们出行还是靠自行车为主。一转眼,别说汽油车,现在路上电动车也多起来了。”但他留意到,即使在这天翻地覆的城市变迁中,广州还是保留下很多历史建筑,留住了这座城市的味道。“例如在大元帅府,在翻新过后重现了当时作为政府办公场所的场景,让人仿佛回到那段日子。我在拍摄中也增进了不少历史知识。”

  黄志强对广州的第一印象则来自20世纪80年代。“当时我刚刚从浙江的学校毕业,因为公司出差来到广州,坐了20多个小时的硬座火车,一出火车站,真的是人山人海,也被广州城市的繁华所震惊。”2015年,黄志强移居香港。在他看来,如今大湾区城市尤其是现代建筑的风貌已经没有太多差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是一个世界奇迹。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