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驰骋乾坤客天下 直挂云帆济沧海

  • 听全文
  • 2023-10-21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粤商自明清时起进入中国三大商帮之列 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天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更加奋勇争先

  中国商业历史悠久,早在商代和周朝就已经产生,明清之后形成众多商帮,如徽商、晋商、苏商、浙商等。诞生于岭南的粤商,因背山向海的地理优势,在自古长盛不衰的商贸往来中形成开放包容、敢于冒险、求新求变的精神品质,特别是由于明清广州商贸空前繁盛以及清代中期 “一口通商”之便利,粤商以开放的姿态和全球化视野迅速崛起为中国三大商帮之一。

  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粤商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秀的精神品质,历经考验而不衰、千锤百炼而愈强,在今天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奋勇争先。

  寻根溯源·源起秦汉两千载 明清崛起写传奇

  10月18日,琶洲塔旁,广交会展馆内人头攒动。第134届广交会第一期虽进入尾声,但现场热度依旧不减。龚先生早早来到展馆,跟很多参展商一样,这是忙碌的一天,也是创造财富的一天。生于斯长于斯的龚先生很喜欢“粤商”这个称谓。中山大学教授黄启臣曾说过,与其他省份和贸易港口相比较,唯独南海之滨的广东省及其省会广州,商业传统历久不衰,从汉代一直延续至今天,在世界历史上都十分罕见,而延续传统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粤商。

第134届广交会盛大开幕,广迎八方客

  汉代中原人“南下发财” 唐宋“外商特区”成奇观

  何为粤商?虽业界说法不一,但较为公认的是,“粤商”即指广东商人,包括“粤籍”商人,也包含“粤地”商人,由广府商帮、潮汕商帮、客家商帮及其余商帮组成,其中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广府商群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粤商在中国历史悠久,与徽商、晋商同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三大商帮”,又与晋商、徽商、苏商、浙商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五大商帮。

  岭南背靠五岭,面向浩瀚大海,海岸线漫长、岛礁如链。粤人向海而生,自古重商。据文献记载,汉武帝时期,就有商队从广州出发,远航至今日的斯里兰卡,足见粤人海商历史之悠久。

  当时的中原商贾也看中了广州城的“造富”能力。据《汉书》记载,中原商人不怕山高水远,从内地运来丝织品、金属工具等,换回珠玑、犀角、象牙,甚至波斯银盒、罗马玻璃等奇珍异品。原来,“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一说还有如此古老的渊源。

  唐宋时期,广州已是重要的商业港口,各种生意非常兴旺,大量外国商人来这里与粤人做生意,其中丝绸、茶叶、珠宝等是最受欢迎的商品。每年春夏季,风从海上来,一艘艘商船满载香料、象牙、珍珠等外国商品来到广州;秋冬季,北风南吹,满载陶器、丝绸、漆器等中国货的商船又挂帆驶往大洋深处,多数驶向东南亚、波斯湾一带,也有驶往东亚的。据《广州市志》记载,唐大中十年(856年),广州商人秀英觉、陈太信等人,从广州开船前往日本,带去了药品、香料等货物,与外国商人进行交易,然后带回了砂金、水银等。可惜当时商人地位低下,历史典籍中没有留下太多关于他们的笔墨。今人更多的是从当时外商众多这一史实来想象粤人经商繁盛的情景。当时,为了方便贸易,不少外国商人选择在中国定居。在唐代,其居住区域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当时的京都——长安和洛阳,另一个就是以广州为代表的沿海城市。鼎盛时期,每年来广州做生意的外商达80多万人次,长居于广州的有12万人以上。今天光塔路进步里一块记录蕃坊景象的浮雕,点点帆影就是当年外国商人在广州经商的象征。

广州港南沙汽车码头

光塔路进步里有一面记录蕃坊景象的浮雕

  广州十三行清代崛起 粤商跻身三大商帮之列

  虽然粤人拥有千年经商的传统,但作为一个以乡土亲缘为纽带,逐鹿中外、称雄一时的商帮,则成型于明代中后期,崛起于清代广州“一口通商”时期。

  岭南地区虽靠海,但多山地丘陵,平原较少。明清时期,人口增多,迫于生计,越来越多的粤人脱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而做起了生意,如开个小店卖些农产品、中草药,开个作坊生产一些手工艺品,或者当个小商贩,一时间商人众多。明末清初学者屈大均说,广州当时“人多务贾与时逐”。

  也有人远走他乡,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并在当地建起了广东会馆、岭南会馆、粤东会馆等,方便粤商在当地落脚、聚会和洽谈生意。今天苏州、扬州等地还有明代广东会馆旧址。

清代外销画里的十三行,船来船往,十分繁华热闹

  将粤商推上历史舞台的,当属广州十三行。世界名表瑞士江诗丹顿公司的总部至今保存着一张100多年前的贸易订单。这张订单来自广州十三行的一个商人。清代中期,广州“一口通商”,让十三行成为全国唯一的“对外贸易特区”,周旋于中外商人之间的十三行行商异军突起,他们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融入世界工商业浪潮,积累了巨额财富。

  十三行到底有多富足?按当时人们的说法,潘、卢、叶等家族富可敌国,甚至有人还成了全球首富。清道光二年(1822年),一场大火让十三行一带八十多条街巷付之一炬。浩劫过后,满目灰烬中出现了一条蜿蜒一公里的“银河”,那是各家行商、洋行、夷馆的银锭和银币在大火中融化后汇聚而成的。由此可见,当年广州有“天子南库”之说并非浪得虚名,粤商也跃居中国三大商帮之列。

  百年前兴办实业图自强 粤商情怀留存老城街巷

  粤商总能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崭露头角。从19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西方工业技术源源不断地传入广州,影响和改变了粤商传统的模式和理念。不少粤商意识到,要走自富自强之路,必须勇于吸收世界先进技术、理念,兴办实业。这一时期的粤商已从过去的海商、行商,发展成为制造商。

  说起粤商兴办实业,陈澹浦可谓“鼻祖”。陈启沅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机器缫丝厂,陈拔廷造出了中国第一台柴油机,对此人们也许并不陌生,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们都与陈澹浦渊源颇深。

  陈澹浦很早就开始倒腾小生意,道光十七年(1837年),他在十三行豆栏上街开办小作坊,生产纽扣、缝衣针等,兼接一些机械维修的活儿谋生。

  19世纪40年代,陈澹浦利用为外商维修机器的机会,学习了不少先进技术。后来,他把小作坊升级为陈联泰机器厂,主营修造船和机械维修,并试造蒸汽机。陈启沅创办缫丝厂时曾找到陈澹浦,经过八九个月的研制、调试,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缫丝机。光绪十二年(1886年),陈澹浦之子陈桃川在十三行晋源街创办均和安机器厂。1911年,陈桃川的徒弟、均和安机器厂技师陈拔廷又创立了著名的协同和机器厂,粤人陈氏兴办实业,可谓代代传承。

  清末民初,粤商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时代激流当中,提倡实业救国,众多身在海外的粤商更是回国投资于铁路、航运、百货、银行、矿业等领域。

  20世纪50年代,粤人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精神再度勃发,特别是那种敢于与世界连接的精神,让岭南一直保持着特有的活力。从早期的“海商”到后来的“行商”,再到兴办实业的制造商……粤商生生不息的奋斗史折射出南粤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

  制胜之道·心怀全球视野阔 饱经风霜连接世界

  历史上曾赫赫有名的商帮大多在辉煌之后归于平静,而粤商的传统却能代际相传,千年赓续。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奥秘?这得益于向海而生的粤人具有务实、开放、兼容、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质。与其他商帮相比,粤商从源起之初就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基因,胸怀全球市场,连日常生活都能“一盅两件叹世界”。

  粤商“出海”颇受礼遇 “定期市”犹如古代“广交会”

  粤商是对外贸易的先驱。自西汉时起,广州就已成为中国南方珠玑、犀角、果品、布匹的集散之地;宋代时的广州是“万国衣冠、络绎不绝”的对外贸易大港,甚至开始制造专供海外的“广货”。

广交会上,境外采购商挑选商品

  1952年,考古人员在广州西村增埗河东岸岗地上发现一处窑址,学者推断这里就是北宋时期的广州西村窑窑址。当其时,广州西村已是规模颇大的瓷窑基地,窑址集中在今增埗河东岸一带,以烧青白瓷为主,被列为“广东四大名窑”之首。有意思的是,国内很少发现西村窑所制陶瓷的踪迹,反倒在东南亚地区发掘出不少西村窑瓷器。学者以此推断,广州西村窑烧制的瓷器大多销往海外,算是较早出海的“广货”。

  据《广州市文物志》记载,西村窑主要烧制碗、盏、碟等瓷器。当时的老板不仅学会了北方先进的窑瓷技术,更懂得把握外国客人的需求。他们把产品做得很有“国际范”:产品类型以小型杯、瓶、罐等为主,适应东南亚人的生活需要;在花纹图案或造型上也迎合当时东南亚、波斯湾一带的风土人情,把唐代盛行的凤头壶改造成波斯金属器常用的鸟形壶的样子,在海外颇为走俏。


  


波斯银盒

  当时的“广货”在海外市场多受欢迎?元代文人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真腊即今柬埔寨)里写下了他在真腊古国的见闻,他说,“唐人”(多为出海的岭南人)在当地备受礼遇,“唐货”也很受欢迎,无论是王公贵族喜用的金银装饰、名贵瓷器、漆器、纸张,还是民间广为使用的麻布、黄草、布伞、铁锅,甚至针头线脑,大多来自中国,至于日常交易用的铜钱,更是如假包换的“中国造”,在当地是信用最高的货币,这些铜钱中也有不少是从广州“出口”的。


  


铜胎鎏金透明珐琅花篮座钟

  即便是始于明初、长达约两百年的海禁,也未能完全阻断广州的海外贸易。明代广州有一个“定期市”,有点像今天的广交会。当时,珠江上的海珠石还是一个小岛,“定期市”就在海珠石上举办。开市期间,各国商人在广州直接与本地人交易,场面非常热闹。《利玛窦中国札记》对“定期市”有着较为详细的介绍:“定期市”一年两次,一次是在一月,展销从印度运来的货物,另一次是在六月末,销售从日本运来的商品。有学者认为,在当时的“海禁”之下,“定期市”让粤商与世界工商业浪潮保持着紧密联系,也为后来十三行时期粤商闯入世界贸易体系奠定了基础。

  大胆引入国际汇票结算 率先推出“全球购”概念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看到广州贸易盛景,使团成员托马斯感慨道:广州是全球贸易链的一部分。彼时,粤商的主角已变成以十三行商人为代表的“行商”,他们既懂得中国国情,又了解世界大势,周旋于朝廷与外商之间,最能体现这一时期粤商的全球化思维。

  十三行行商当中,潘家最有眼光,最有远见。其第一代商人潘振承很善于接纳新事物。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潘振承率先使用汇票与外国商人进行贸易结账,这在当时绝对是一个新鲜事物。潘振承使用汇票结算后,大大提高了贸易的结算效率,促进了资金的快速流转,发掘出更多商业潜力,扩大了自己的实力。在十三行独揽中国对外贸易的85年间,潘家担任行商首领的时间长达39年。

  19世纪40年代,中国进入近代化时期,十三行的影响力大不如从前,但粤商并未因此销声匿迹,他们或走出广东,到沪上闯荡,名噪一时;或走出国门,到新加坡等地开拓新市场;或捷足先登,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走出一条自富自强的路子。

  1872年,广州府南海县人陈启沅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掀起了中国纺织业的第一轮工业革命。他改装当时外国先进的缫丝机,又邀请十三行联泰号帮其改制蒸汽缫丝机,还亲自教工人“仿西人缫丝之法”。1874年,陈启沅在广州十八甫附近的杨巷路开办昌栈丝庄,作为继昌隆生丝出口的窗口,直接出口外销生丝。

清代外销画里的行商庭园

  清末民初,政府支持发展经济,西学东渐之风盛行,粤商不光生产销往海外的“广货”,还将电话、电灯、电车等新事物乃至新的商业模式引入广州。当时的商业百货就是一个例子。20世纪初,广州有著名的四大百货,其中,先施百货的创办时间较早。先施百货的创办人马应彪早年家境贫寒,20岁时出国谋生。1900年,马应彪在香港筹办先施百货公司,大获成功。1914年,他又在广州繁华的长堤大马路开办第一家分行——广州先施,楼高五层,是当时广州最大的百货公司。

  在当时的广州街头,货栈小店是绝对的主角,但先施公司已开始用国际流行的方式经营中外商品:店面装潢豪华,商品分类周详细致。五层大楼里,货架和柜台琳琅满目。先施公司还率先引入“全球购”的玩法,派专人到英、美、法、德、日等地采办商品,因此,许多全球有名的牌子货,在广州都能买到。当时,还有美国化妆品公司专门派化妆师到广州先施,在现场为顾客化妆,推售自己的产品。

先施公司广州分行中西鞋部

  一时间,“逛公司”不仅成了流行语,更是省城街坊的时髦之举。紧接着,马应彪又在先施公司隔壁建起了东亚大酒店,酒店里有电梯代步,还附设酒吧、餐厅。广州解放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就是从这家酒店升起。

  再书传奇·视野愈阔站高点 历久弥坚立潮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粤商利用广交会之便,与世界连接;当改革开放春风激荡时,粤商积极参与全球竞争,“珠江水、广东粮、岭南衣、粤家电”享誉海内外。如今,新能源、新科技等“广货”新品,也在新一代粤商的“冲锋陷阵”之下抢占高点、走向全球。

  个体户变身“巨无霸”出海 “广货”借广交会畅销全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州再次承担起对外经济贸易往来的历史重任。1957年4月25日,首届广交会在广州开幕,从此成为粤商、广货走向全球的新主场。学者徐印州曾做过统计,历年广交会中,广东团的成交额都远远高于其他省份代表团。

  今天销往东南亚、中东、非洲及欧美等地的广州虎头电池,就是当初借广交会最早在世界舞台上亮相的“广货”之一。20世纪50年代,虎头电池在国内已非常畅销,开始尝试闯荡全球市场。

  要闯荡世界,必须打破红海“魔咒”。红海是全球最热和盐度最高的海洋之一,许多品牌的电池会因红海的酷热和咸雾侵蚀而生锈、漏液。“虎头牌”电池采用独特工艺及防漏配方,不但安全越过红海,抵达非洲后质量还相当稳定,成功跨过“红海”的“虎头牌”电池从此销往世界各地。老虎在非洲是吉祥物,“虎头牌”电池在非洲尤为畅销。如今,广州“虎头牌”电池已成为在非洲销售的第一品牌,虎头电池集团也长时间荣登中国对非洲出口企业百强榜。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春风激荡,粤商再一次得风气之先,着眼全球,大胆吸收、敢想敢干,在全球市场奋勇搏击,让珠三角成为“世界工厂”,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曾经被视为“小打小闹”的个体户、小作坊也开始蜕变为世界性企业集团。

  一个个粤商趁势而起,并成长为叱咤商界风云的“巨无霸”。广州北郊石龙墟胡社村的胡师结,从一家小小的铁匠铺开始,创立了白云电器,并与东芝、三菱等世界巨头合作,让产品从广州走向全国,走向全球;梁庆德在一片荒滩上创办格兰仕,硬是将一个乡镇小厂变为“世界微波炉”的代名词;何享健从港澳同胞回乡探亲带来的时尚家电中看到商机,将一粒“美的”的种子培育成著名的白色家电王国,在全球拥有约200家子公司、31个研发中心和40个主要生产基地,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来自粤东的陈凯旋、陈凯臣兄弟在广州麓景路创立广州立白洗涤用品有限公司(后更名为“广州立白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宝洁等世界品牌同台竞技,并与巴斯夫、陶氏化学、杜邦、诺维信等全球大咖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如今,立白的洗涤用品销量跃居全国第一、世界第四。

  视野胸襟更广阔聚焦全球要素 新一代粤商勇创世界级大品牌

  进入21世纪,粤商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互联网等领域叱咤风云。2005年4月,《财富》杂志中文版刊登的封面故事,就以“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为主角,其中有7位是广东企业家。

  敢为人先,开放包容以及全球化视野,是一代代粤商坚守的精神传统。正如年轻一代粤商——陈凯旋之子陈泽滨所说,立白的愿景就是要做“世界名牌”。2019年,陈泽滨被任命为立白集团总裁。成长于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陈泽滨,在接纳和学习新知识方面更有效率。他带领立白积极融入全球市场。据陈泽滨介绍,目前,立白产品已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甚至在一些国家成为畅销品。“未来,我们将继续坚持国际化战略的布局和开拓,建立海外研发、生产中心,深度建立在海外当地的价值链条。”陈泽滨说,将在产品和品牌的积累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研发技术和生产制造本地化,建立海外(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研发、生产中心,真正实现企业本地化和国际化。

  毫无疑问,陈泽滨展现了新时期粤商的新形象、新担当和新作为。姚维兵也是这个新生代中的重要一员,他虽不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却非常认同岭南文化。姚维兵以15万元启动资金创立广州明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2019年8月,出自明珞的一组生产线被发往美国某知名电动汽车公司。如今,明珞装备的产品出口欧美日等十多个主要经济体,国际业务占比70%以上。

万力轮胎

  从早期的“海商”到“行商”,从传统的农产品、手工业品、家电、服装到新能源、新材料、无人机、机器人等新广货;从“定期市”到十三行,再到广交会;从无数手工作坊、个体户到立白、欧派、美的、腾讯、唯品会等世界性企业集团……涉足的行业更多、交往范围更广,商帮队伍也更大,且总能走在世界潮流前端。这背后原因少不了放眼全球这重要一环,正如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广州金域医学董事长梁耀铭所说,以前粤商多是靠抓住先机,先走一步,重在打拼。如今,年轻一代粤商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视野更广,格局更大,汇聚的也是全球要素,这使粤商在新的时代浪潮中发展得更有韧劲。

明珞汽车装备有限公司的智能生产线项目

  茶叶

  早在西汉年间,广州已有少量茶叶外销。晚唐时期,茶税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来源。清代,广州十三行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全球茶叶贸易体系。

  瓷器

  宋代,广州瓷器出口量惊人,当时有名的西村瓷窑,产品以外销东南亚各地为主。到了清代,“广彩”异军突起,以其“绚彩华丽,金碧辉煌”而闻称于世,深受全球市场的欢迎。

  漆器

  南宋时,岭南的描金漆艺开始成为一方特色,描金漆器被源源不断销往波斯、印度等地。到了清代,广东漆器被不断运往海外,畅销全球。

  扇子

  外销扇是一种集合多种精细工艺于一体的精美工艺品。十八、十九世纪,广州生产的外销扇风靡海外,贵族女子以手执极具东方情趣的精巧扇子为时尚。

  电池

  广州“虎头牌”电池已成为在非洲销售的第一品牌,虎头电池集团也长时间荣登中国对非洲出口企业百强榜。

  电器

  格兰仕将一个乡镇小厂变为“世界微波炉”的代名词;“美的”成长为白色家电王国,业务覆盖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广州的万宝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冰箱出口基地之一。

  钢琴

  珠江钢琴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飞跃,全球每卖出四台钢琴,就有一台是珠江钢琴。在世界各地都能听到“广州造”弹出的悦耳旋律。

  汽车

  广州聚集了广汽埃安、小鹏汽车、文远知行等一大批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数量之多堪称全国之最。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