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市井烟火氤氲西关 乡愁记忆深藏恩宁

  • 听全文
  • 2023-12-06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恩宁路骑楼街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 街头巷尾文物古建星罗棋布 粤剧清音婉转悠扬 非遗文化在此“安居”

  今日荔湾,俗称西关。恩宁路位于广州西关腹地,东起宝华路,西北至多宝路与龙津西路相接,全长约千米。有言道:西关看恩宁。恩宁路骑楼街之长,在广州无出其右,文物古迹在街巷间星罗棋布,故而被称为“广州最美老街”。这里诸多街巷承载了好几代广州人的记忆,也成了今天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

22米长卷《西关印记》由书画名家朱永成、马建忠、李卓琪联袂完成,图中部分展示了恩宁路骑楼街风情

  不过,忙着来此打卡的人们未必都知道,这寻常巷陌之间孕育了璀璨的商都文化、粤剧文化以及建筑文化,被誉为满载西关情的活体博物街。一头是乡愁记忆,一头是活力变迁,岭南古街恩宁路蕴藏的文化之美,值得我们一再品味。

文澜书院清濠公所石碑

  溯渊源

  唐宋积沙成陆 明清宅邸连云

  提起广州老城,绕不过西关。西关是广州城西门外一带的统称。清代初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西关快速崛起,成了广州乃至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心。位于西关腹地的恩宁路也经历了由湾而沼,由沼而涌,由涌而田,再由田而城的历史变迁。

  唐宋:古西关水里“长出来” 今恩宁路一带商船辐辏

  广州背山朝海,襟带三江,因水而生,也因水而兴。今天,在恩宁路一带畅游的人们可能不太容易想象,脚下古朴的麻石路昔日都在水中央,人们出行全靠船舶。

  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五岭以南,皆为大海。清代《顺德县志》写道:“昔者五岭以南皆大海耳,渐为洲岛,渐为乡井,民亦繁焉。”那时,今天的珠江三角洲所在地是一片较浅的开阔海湾。受海潮渐退、地球自转等因素影响,海岸线渐渐南移。不过,秦汉时期,今恩宁路所在的西关平原仍是江海连天,是中外商船前往流花湖古码头的必经之地,这一情形一直持续到隋唐。

  唐宋时期,今黄沙大道、六二三路一带成了“海”滨之地(珠江昔日称为“珠海”),呈向南突出弧形,今河南、西关一带泥沙渐渐堆积,由涌而田,形成广州城西的平原地带,今恩宁路、昌华大街一带也形成了大片陆地。五代十国时期,南汉国主在这一带修建华林园、昌华苑等皇室苑囿,大面积种植荔枝,每到荔熟时节,南汉国主在昌华苑大摆“红云宴”,今恩宁路西关培正小学斜对面的昌华大街,地名就源于昌华苑。

  当时,这一带可以说是凭“海”临风,河网纵横,由此成了贸易要道。古时广州有两座南海神庙,一个在黄埔的扶胥镇,称为东庙;另一个在今文昌路广州酒家附近,称为西庙。宋代诗人杨万里有“大海更在小海东,西庙不如东庙雄”之句,说的就是这两座南海神庙。神庙必建于海边的码头附近,出海商船的商贾和船员在出航前要在神庙祈求保佑,安全归来后,则要到神庙拜谢。因此,南海神庙所在之地,也是商业繁盛、商船辐辏之区。

  明清:“渔耕田园”之景远去 商贾住宅区渐成规模

  明清时期,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的对外贸易中心,是当时全国乃至世界上少有的富有地区之一。西关素馨花田的美景、渔耕田园的生活,很快就被“金山银海”的巨大财富彻底改变。恩宁路距离广州十三行旧址仅2.5公里,逐渐成为富商的住宅区,特别是外来商人,多选择恩宁路一带。

  18世纪末期,徽州婺源(今江西上饶市婺源县)的茶商詹万榜也来到广州做生意。1816年詹万榜之子詹世弯在今广州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购置了西关大屋,后申请入籍南海县。四十五年后,就在这间西关大屋,诞生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今天,这间保留着青砖、木趟栊和满洲窗的西关大屋,已辟为詹天佑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纪念馆门前的这条巷子过去是河涌,商贩不像现在沿街叫卖,而是划着小船沿河涌叫卖。如果有人要买东西,就从楼上用绳子吊下一个篮子到小船上,银钱放在篮子里,等商贩装好货收了钱,再拉上去,这笔买卖就算完成了。

  20世纪初,广州迎来新一波城市建设,旧时的街巷扩成马路。据《广州地名志》所载,1931年,恩宁路由原十一甫、恩宁东路、恩宁钟巷、恩宁北路和恩宁市扩建而成,沿用“恩宁”作路名,路长1115米,东起宝华路,西北至多宝路与龙津西路相连接。建成时,路面可同时并行八顶大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恩宁路曾改名为“秀丽一路”,以纪念救火英雄向秀丽。20世纪80年代,又改回“恩宁路”,并沿用至今。

  品韵味

  藏书楼文墨飘香 骑楼街绵延千米

  恩宁路历史文化街里的建筑之美,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行商园林。街区内,泰华楼、詹天佑故居、李小龙祖居等名人故居和八和会馆等文保单位星罗棋布,岭南戏曲、广彩、广绣、醒狮等非遗文化韵味十足,“最美老街”成了人们了解广州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广州市地方志专家胡文中称,恩宁路、上下九一带保留了老广州独有的烟火气,其中,骑楼文化和粤剧文化是恩宁路最突出的文化特色,建筑之美与精神之美相得益彰。

八和会馆是粤剧艺人的精神家园

  颜家巷内曾有最美行商庭园 泰华楼昔列广州藏书楼三甲

  从黄沙地铁口出来,进入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穿过蓬莱正街,进入蓬莱路,对面有一街巷牌坊,上书“颜家巷”三个大字。据《广州地名志》记载,巷内曾有颜氏别墅,故名颜家巷。小巷不到百米长,尽头是些商铺,看上去并不起眼。很难想象,两百多年前,这里曾有一座美不胜收、享誉中外的私家园林。

  颜氏园林昔日弦歌不绝

  恩宁路颜氏祖籍福建晋江,明末入粤,弃儒经商,后创立十三行之一的泰和行,实力长期位居行商前三。当时的富商多住西关,颜氏也从一位富商的遗孀手中购得一别墅,几代人投入大量财力心力,扩建不辍。园内山石峻丽,故名为“磊园”。

  到18世纪末,磊园坐拥“十八景”,规模之大、建筑之华美,甲于全城。当时的磊园既是宴乐之堂,也是雅集之所。据颜氏后人颜嵩年回忆:当时城中官宦常在磊园设宴,席间弦乐之声不绝于耳,精彩的戏剧、杂耍常引来众多旁观者,以至于园外的路上都挤满了人。

  文人雅士也很喜欢磊园的秀丽风景,清代大学者李南涧、张药房等常在此煮酒。据史家之言,当时广州私家园林的后起之秀——海山仙馆、伍氏花园等,很可能借鉴了磊园的一些建筑元素。

  可惜的是,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颜氏的泰和行吃了官司,磊园被没收充公,一代名园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只留下这条不足百米的老巷子。

  泰华楼收藏珍贵碑刻拓本

  磊园的文韵风华已消失于历史的烟尘中,不远处的泰华楼则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记忆。位于恩宁路多宝坊27号的泰华楼,坐北向南,面宽三间,硬山顶与青砖墙十分典雅,曾是清代咸丰年间探花李文田的书斋,如今是文物保护单位。李文田是顺德人,咸丰九年(1859年)高中探花。他为官勤勉,敢于直谏,曾上疏竭力阻谏慈禧太后重修圆明园,后又坚决反对《马关条约》,满腔悲愤,数月之间须发皆白。

  1878年,李文田辞官后住在广州,在今恩宁路一带修建了探花第,并建泰华楼作为书斋。“泰华”之名,来源于楼内珍藏的“东岳泰山碑”和“西岳华山庙碑”拓本。当时的泰华楼占地约3000平方米,藏书数万卷,多古刻名钞。

  据学者吴丹青介绍,清代中期以后,广东藏书之风兴盛,尤以广州城西李文田的“泰华楼”、城南孔广陶的“三十三万卷楼”和城北方功惠的“碧琳琅馆”最负盛名。现存的泰华楼规模虽不及原来的十分之一,但仍为后人研究古籍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资料。

  骑楼街与西关大屋相依相傍 满洲窗华美光影映照旧时光

  清末,广州西关不仅有富商巨贾,也有举子进士。受此影响,各路商贾文人纷纷到此买地建宅。一时间,今恩宁路两侧的田塘沙地都建起了青砖石脚大屋,鳞次栉比,俗称西关大屋。西关大屋多为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砖石脚和趟栊门庄重典雅,屋内厅园结合,雕饰精美,堪称清末广州最美住宅建筑。

  到了20世纪初,广州启动了新的城市建设规划,筑马路、建骑楼、发展商业,仅用了十几年时间,就建起了40多公里长的骑楼街。随后,骑楼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被推及整个岭南地区。

  恩宁路的骑楼并非最早建成,却被誉为“最美”,有“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之称。1931年,恩宁路建成,东起宝华路,西北至多宝路与龙津西路,全长1115米。据《广州地名志》所载,这条路自西向东由十一甫、恩宁东路、恩宁钟巷、恩宁北路和恩宁市扩建成路,并沿用“恩宁”作路名。恩宁路建成后,骑楼也随之建起。骑楼建筑设计由返乡华侨带入国内,外观带有明显的巴洛克风格,山花和楼身有明显的古罗马装饰特征,同时又融入西关大屋的建筑精髓,中西合璧,独具风格。

  恩宁路骑楼的最美之处,在于满洲窗。清代,东北的满洲窗传入岭南,而广州在当时又是全球经贸中心之一,西方的玻璃制造技术早早传到这里。广州人融会贯通,用彩色玻璃制造出具有独特美感的满洲窗,先是用于西关大屋,后又大量使用在骑楼建筑中。

  恩宁路的骑楼多是富商名流所建,满洲窗的质量非常过硬。九十多年后的今天,阳光朗照之时,走过这条街,看窗上光影,富丽之中又带有几分宁谧的精美,恍若回到旧日时光。

满洲窗

  绵延千余米的恩宁路骑楼街,两侧到底有多少骑楼?没人能说清楚。“就是觉得很多。”在这里生活了60多年的老街坊王阿伯说。据2012年原广州市国土房管局的公告,恩宁路改造中需要保留的骑楼及历史建筑共有221栋。如今,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骑楼,依旧是老广州最美的风景,并与龙津西路、第十甫、上下九骑楼街相携而立,形成全广州最长、最完整的骑楼街。

恩宁路骑楼街

  百年八和会馆精髓在“和” 恩宁路成就西关“粤剧之乡”

  漫步恩宁路骑楼街八和会馆附近,时而会听到几句粤剧唱腔,婉转悠扬。广州方志专家胡文中告诉记者,恩宁路曾是广州粤剧最为繁荣之地,除了昔日粤剧行会组织所在的八和会馆,众多粤剧名伶也曾居住在附近,故而成就了恩宁路“粤剧之街”的美誉,西关也因为这条街而被称为“粤剧之乡”。对这一带的街坊来说,粤剧是一种艺术,蕴含着“和”与“合”的精神之美。

  有文化学者认为,粤剧的“和”与“合”之美,就藏在八和会馆里。会馆位于恩宁路177号,开间不大,外立面是骑楼风格,趟栊门又带有典型的西关大屋风格,趟栊门顶端悬着一块巨大的木匾,上面“广东八和会馆”六个大字颇为典雅。八和会馆门脸不大,在老街上游走,如果不抬头看,很容易错过。不过,这里却是全球粤剧艺人的精神家园,全球很多地方还有八和会馆的分馆。

粤剧艺术博物馆内的水上戏台

  据《粤剧大辞典》记载,八和会馆前身为琼花会馆,是粤剧艺人建立的粤剧行会组织。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粤剧武生新华倡议并出资创建会馆,馆址最初在黄沙,后毁于日军轰炸,1946年在恩宁路重建。“八和”有两种寓意:一是团结一心,粤剧行会有8个分堂,如永和堂、兆和堂、德和堂等,不同的行当从属于不同的分堂(如小生属于兆和堂,武生属于德和堂),“八和”寓意8个分堂的成员完美配合,为观众奉上完美的演出。二是和睦相处,“八”字意指戏行的人,“人”字上面分开就是“八”字,“和”即和睦相处,和衷共济。两种寓意均强调一个“和”字,和为贵,合为上,这不仅是粤剧精髓之所在,也是广州城市文化之写照。

  重建后的八和会馆加强了戏行之间的协作,保障了戏班的正常营业,薛觉先、马师曾、桂名扬、白雪仙等粤剧艺人踊跃入会,后称为“八和子弟”。粤剧名伶也纷纷在会馆附近修建宅邸。今恩宁路永庆一巷13号的西关大屋就是著名粤剧丑生李海泉旧居。李海泉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儿子——功夫巨星李小龙,这间粤剧艺人的旧居由此也挂上了“李小龙祖居”的名号。李海泉旧居斜对面是粤剧正印小生张活游的旧居,旁边还有粤剧名花旦刘美卿的旧居。另外,粤剧小武卢启光曾住在恩宁路永庆大街3号,打武家梁家森住在恩宁路永庆二巷7号,粤剧“靓声王”关耀辉住在十二甫西街93号。马师曾、红线女等粤剧一代宗师也都曾在恩宁路一带居住过。当时,八和会馆就像一座“火树银花不夜城”,夜夜弦歌不绝,为传承和发展粤剧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新活力

  “绣花”功夫改造 恩宁老街出圈

  恩宁路曾是西关最繁华的区域之一,也是近代广州粤剧曲艺、民间手工艺等传统文化传承最密集的地区之一。然而,到了20世纪末,随着城市拓展,功能转移,历经岁月冲刷的恩宁路一带逐渐寂静,一度成了危旧楼房的集中区域。所幸,广州人没有忘记城市文化根脉,开始以“绣花”功夫进行改造,保留街巷肌理,让承载着乡愁记忆的古街巷得以活化重生,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新”广州。

吉祥坊一号民居

  历史文化街区超16公顷 永庆坊活化获国家级大奖

  进入新千年,恩宁路被纳入集中改造范围。2014年,恩宁路被列为“一类骑楼街”进行重点保护。此后,广州市又发布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规划,街区总面积达16.03公顷,以恩宁路为主干,南至逢庆西约、土德二巷,经蓬莱路至蓬莱正街、和平西路,北至荔湾涌,与多宝路历史文化街区接壤;西至昌华涌,与昌华大街历史文化街区接壤;东至宝华路、大同路,与宝华路历史文化街区和上下九——第十甫历史文化街区接壤。文化根脉被传承与保护的同时,老街巷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永庆坊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永庆坊灯火璀璨笑语不绝

  永庆坊位于恩宁路以北、多宝路以南、宝华路以西、龙津西路以东,是目前市区具有代表性的西关传统民俗风情街区。在微改造前,永庆坊叫作永庆大街。2015年,因建筑整体风貌保留完整、居民较少,永庆坊被确定为恩宁路微改造试点项目,这也是广州的第一个旧城微改造项目。

  与大拆大建、快捷式打造旅游景点不同,永庆坊注重“新”“老”融合,原有的“三横五纵”街区格局得以保留,通过建筑材料物理诊断、修复与监测等前沿技术,历史建筑得以修旧如旧,在地建筑进行了修缮、整饰、活化。文创商店、咖啡店、手工艺品店、餐厅等时下年轻人喜爱的元素融入进来,舞狮、广彩、广绣等众多非遗也在此“安居”。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相融,吸引了一拨又一拨年轻人,昔日沉寂的老街区焕发出勃勃生机。

《西关印记》长卷展现的舞狮习俗

  2021年,中国建筑学会公布了2019-2020年建筑设计奖(我国建筑领域最高荣誉之一)评审结果,恩宁路永庆坊保护活化项目分别获得历史街区类三等奖、城市设计类一等奖。在永庆坊,找一个文创小店坐下,在咖啡香或茶香之间,抬头凝视青砖黛瓦,心灵一点点安静,思路也会一点点开阔。“绣花”功夫赢得大奖,当之无愧。

永庆坊,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水乳交融

  华光祖师出巡汽车让道 街头巷尾粤乐婉转绕梁

  永庆坊的吸引力越来越大。据统计,2021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永庆坊的客流量分别约为700万人次、963万人次和675万人次。今年暑假期间,日均到访的游客数量达六七万人次。在广州生活了3年的河北小伙何俊鸿是这里的常客,“我很喜欢逛广州的老城区,周末逛完永庆坊,再到粤剧艺术博物馆坐一坐,欣赏一段粤剧,虽然不一定听得懂,但还是很喜欢,有时还跟着哼上几句。”他说。

  粤剧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的恩宁路一带,粤剧表演的气氛依旧“浓得化不开”。除了八和会馆、銮舆堂,街头巷尾的居民楼里也不时传出粤剧唱腔。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说,如今,粤剧注重在传承中创新,融入了很多时尚元素,在年轻人中有不少粉丝。

恩宁路街巷内,街坊谈笑风生

  说起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最热闹的活动,要数一年一度的粤剧华光祖师诞巡游活动。华光被誉为粤剧的保护神,戏班中人及有关演艺工作者,均尊华光为祖师。相传,粤剧戏棚锣鼓喧腾,有一次吵着了玉皇大帝,他就派火神华光去火烧粤剧戏棚,华光下凡放火之前,留意了一下,发现粤剧宣传忠、孝、节、义,有扬善教化之功,便打消了火烧戏棚的念头,还吩咐杂箱叔父在舞台前烧起黄烟,直达天庭,玉帝就以为戏棚已经被烧掉了。于是,戏班中人均尊华光为祖师。每年农历九月廿八是华光祖师的诞辰,即“华光诞”。按老一辈粤剧师傅的说法,戏班中人未必个个都记得自己的生日,但没有一个人会不记得华光祖师诞的日子。“华光诞”当天,粤剧师傅会抬着华光祖师像在街上巡游,弘扬粤剧文化。

粤剧艺术博物馆阳光朗照

  今年的华光诞刚好是11月11日,当天上午9时许,粤剧八和子弟、銮舆堂会员举行传统敬奉仪式之后,八名龙虎武师长老就抬着华光祖师像出街巡游。开道锣、高脚牌、各式旗帜以及十八般兵器等仪仗一路排开,真是好不热闹。队伍经过恩宁路时,汽车纷纷让道,街坊纷纷驻足,游客纷纷围观。一名游客告诉记者,他是第一次看到华光诞巡游。“真想不到,在广州这样的大都市里,还有这么有意思的传统文化活动。”

华光祖师出巡热闹又隆重

  一边是记忆一边是潮流 最美老街呈现“烟火百态”

  “广州最美老街”上,书屋、文创空间、时尚美食、手工作坊等同处一街,展现出恩宁路在当下的独特韵味。

  铛铛作响的打铜声是恩宁路的一大特色。广州西关繁华数百年,在重商风潮的影响下,传统手工艺匠人齐聚恩宁路,手艺精湛的铜匠便是其一。清末民初,西关打铜工艺随着十三行的兴旺成就了“苏州样,广州匠”的佳话,享有国际盛誉。这一工艺扎根民间,经久不衰。如今,恩宁路的街面上还印有“西关打铜,苏州样 广州匠”的字样。

  打铜街主要集中在恩宁路的南部。记者在现场看到,短短一条街就有十几家铜器铺,从几十元的小铜勺到上百元的铜壶、铜盘、铜锅,再到上万元的铜家具,应有尽有。行走其间,市井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据老师傅介绍,打铜工序复杂且讲究,从选材、下料,到加工、回火,需要千锤百炼,才能打成一件铜器。今天,恩宁路的打铜工艺传承者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关打铜)项目保护单位“天程铜艺”负责人苏英敏是个70后,人称“苏仔”。他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在开发新产品,尝试新的营销手法。“我想引领潮流,而不是被潮流引领。”在一档电视节目中,苏英敏如此表示。

  恩宁路有非遗文化,也有潮人空间。在永庆大街19号,“猫的天空之城”概念书店里,书籍、明信片、拼图、八音盒等琳琅满目,有人在体验区用积木拼接世界地图,兴致盎然;有人捧着书在沙发上品读,聚精会神……“我们的装修风格和商品都很‘潮’,每天有很多人,特别是周末,常常挤得转不过身来。”一位工作人员说。

  在恩宁路227号,坐拥万册书籍的钟书阁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钟书阁在这里开了3年7个月,装修是典型的西关风格,红砖墙与木饰门头交错呼应,搭配特色玻璃幕墙,传统气息与现代活力融于一体,在繁华闹市中给读者带来一段静谧的阅读时光。钟书阁华南区域总经理张文告诉记者,钟书阁用象征性文化符号重写了文创书店的底蕴,受到读者的欢迎,节假日日均客流量能达到数千人次。

钟书阁的装饰带有西关风

  游走于恩宁路,一边是凉茶铺、饮品店、美食街、民宿等,一边是名人故居、历史建筑与非遗文化;一边是潮流,一边是记忆。就这样,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与碰撞中动静相宜,呈现出迷人的“烟火百态”。

  恩宁记忆

  恩宁路骑楼街

  东临上下九路步行街,西与岭南园林荔枝湾风景旅游区相连。

  詹天佑故居

  位于恩宁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内,一八六一年詹天佑诞生于此。

  泰华楼

  位于恩宁路多宝坊二十七号,是清咸丰年间广东探花李文田的书斋。

  八和会馆

  清朝光绪十五年建于黄沙,后在恩宁路一百七十七号重建。

  李小龙祖居

  位于永庆一巷十三号,是功夫巨星李小龙之父李海泉(粤剧名角)旧居。

  粤剧艺术博物馆

  位于恩宁路一百二十七号,水上戏台定期举行粤剧粤曲展演。

  銮舆堂

  又名德和堂,位于永庆二巷二号,为八和会馆的武打行分馆。

  打铜街

  集中在恩宁路的南边,在此可欣赏省级非遗项目——西关打铜。

  逾龙津桥而西,烟水二十余里,人家多种菱荷,茨菇,壅芹之属,其地总名西园矣。

  ——清·屈大均

  梨园歌舞赛繁华,一带红船泊晚沙。但到年年天贶节,万人围住看琼花。

  ——清代竹枝词

  雅兴殊未央,旨酒咏思柔。玉华星光灿,锦彩云气浮。

  ——明·孙蕡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