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承岭南文脉 赴世界舞台

  • 听全文
  • 2023-12-20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赓续文脉 活化焕新生生不息

  镬盖顶岭,是广州市黄埔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区域内的一个小山丘。今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座西汉南越国时期的大型越人墓。这是岭南地区首次发现封土外围设有环沟的早期墓葬,对复原当时的社会面貌和生活习俗意义不俗。

  从镬盖顶岭到陂头岭,从老虎岭到金兰寺,原本“高冷”“神秘”的考古工地,变成了公众探寻新知的课堂和重新认识这座城市的“地书”。

  与“考古热”相伴的还有“博物馆热”“非遗热”……那些蕴藏着岭南文化基因,承载了本土文化精神的文化遗产,变得愈加鲜活,也自然而然地,走入我们的生活。

  考古工地激活历史的温度

  岭南大地,千万年来,人、器物、技术、思想观念交相往来,百越族群、南岛语族、海丝贸易等重要的文化名词时时闪现。

  广州是岭南文化中心地。从1953年西村石头岗1号墓的发现开始,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广州考古已经走过了整整70年。西村窑遗址、南越文王墓、南越国宫署遗址、北京路千年古道遗址、南汉二陵、南海神庙古码头古遗址……几代考古人的接续奋斗,用一串串重要发现延伸了历史轴线,活化了历史场景。仅今年1月至9月,广州就开展考古项目406宗,发掘面积19229平方米,清理古墓葬588座,出土各类文物2823件(套)。

  先民的生活已经走远,但文化的绵延永不停歇。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说,将考古现场、博物馆公众活动等结合起来,是广州考古一个很大的特色。而今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广州实验中学里设立考古工作站,也是开了全国先河。通过师生培训、社团活动、微课题研究、主题展览、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等方式,将岭南本土文化资源融入青少年的教育教学中,是一种尝试,也是一种挑战。

  非遗传承绽放岁月的芳华

  11月17至19日,为期三天的第七届广州市青少年醒狮表演赛决赛在广州市文化馆举行,26支队伍竞逐新一届青少年“狮王”。广州市龙狮协会会长、广东醒狮省级代表传承人赵伟斌告诉记者,广州的“醒狮进校园”已经走入186间学校,“醒狮文化在青少年中的普及,广州在全国领先。”

  广州非遗,不止醒狮一端。

  今年年中,广州公布了第八批广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新认定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0人。

  近年来,广州先后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广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多部政府规章和政策文件,非遗保护工作制度体系日益完善。2023年初,位于广州市文化馆新馆内的广州非遗展示馆对外开放,非遗在景区、在博物馆、在校园、在商场、在社区的“五在”工程,更是全面地提高了非遗的能见度。

  博物馆里画出求知的热望

  11月20日,下午4点半,农讲所纪念馆的“网红”红墙下,一对身着大红礼服的新人一起捧着“囍”字,笑颜如花。在他们周围,成百的摄影师和模特,数不清的“长枪短炮”,构成热闹的画面。

  农讲所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柯楚彬告诉记者,今年1月1日到11月10日,纪念馆共接待观众117.12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6.42万人次,“百万观众啊!这是近年来(人数)最多的一年”。

  今年,“入馆人数录得近期最高值”几乎成为广州地区博物馆、纪念馆的“标配”。1至9月,广州市市级以下各类国有、非国有博物馆入馆人数超过1000万,超出2019年同期;中秋国庆假期期间,广州地区73家备案博物馆共接待游客超120万人次,同比大幅增长。

  博物馆是城市记忆的存档,也是与世界对话的平台。广州正筹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广州的海洋故事,将在这里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千年回响汇流。

  博物馆是宏大叙事的殿堂,也是让市民亲近的空间。历经十年打磨的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里,类似骑楼的檐下空间,环绕建筑的温馨水面,功能多样的服务设计,让人随时享受水面扶风的清爽,临栏小坐的惬意。

  《广东省2022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指出,全省藏品数量前十的博物馆中,位于广州的就占了5家,总藏量超全省馆藏半数以上。文物会讲故事,而那些故事,其实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红色传承 融入城市走心入心

  赏英雄花、游英雄城、传英雄志、弘英雄气。3月1日上午10时,广州“英雄花开英雄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序幕。接下来的一个月间,广州组织开展各类红色文化活动6000多场次,线上线下6000多万人次参与。

  今年是中共三大召开百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馆长朱海仁介绍,自2021年改扩建竣工开馆以来,纪念馆共接待观众65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活动4439万人次。

“中共三大”主题列车

  如是红色盛景,令人心潮激荡。

  让红色史迹融入城市肌理

  走进万福路190号中共两广区委军委旧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氛围扑面而来,当时这里“大厅内摆放着几张办公台、一部手摇电话机”“还摆着一套西式沙发,几张酸枝椅和茶几是会客室”。

  在“政府统筹 企业资金 专题博物馆”的创新模式推动下,通过军委历史展、居住场景再现、军服主题展、军粮体验区等的有机组合,旧址成了一座“微型军事博物馆”,吸引了许多参观者。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新馆,通体建筑以“水中盛放的木棉花”为主题,突显岭南风格和广州地域特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白云区太和镇穗丰村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它们将红色资源与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校外实践等有机整合,结合城市更新、旧城保护、乡村振兴等内容,探索出多种保护利用新模式,打造出多处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景点。

  5月10日起,正式施行的《广州市革命遗存保护办法》为我市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提供了制度保障。广州出台了《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越秀片区)发展规划(2019-2025)》《广州市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打造以越秀区为核心、覆盖全市的“一核四片六廊”红色文化发展格局。广州也在积极推动南石头监狱遗址实施原址保护,在遗址上规划建设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新馆。

  让红色文化缀成城市记忆

  广州是一座有着光荣革命传统、深厚红色基因的英雄城市。

  据统计,广州现有各类红色旅游资源619项,其中物质遗存类红色旅游资源526项,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93项。2021年至今,广州市分两批公布了革命文物名录,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221处,其中国家级革命文物15处,省级18处,市级73处,总数居全省第一。

  广州还编制了《广州近现代革命史迹文物保护规划》《广州市红色革命史迹文物保护规划》,制定和完善《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动态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积极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不断擦亮广州红色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已成为羊城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

  让红色资源点亮城市景观

  所谓壮举,皆因奋斗。所谓奋斗,重在传承。

  今年7月,广州举办了首届红色文化宣传月系列活动。“红色随想交响管乐音乐会”“红色文化轻骑兵”系列活动、“帅府红色院线”……一系列精彩的主题活动展现了广州红色文化资源的巨大潜能。这也是全国大城市中,首个以立法形式确立的年度红色文化宣传月活动。

  红色资源必须得到有效传播,才能真正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媒介。近年来,广州着力打造“花城红”系列红色文化IP。其中,“花城红页”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主创并积极宣推我市最新红色文化成果,“花城红图”——广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数字化展示应用系统也即将上线。近两年,广州推出“从黄浦潮到珠江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湾区——中国共产党在粤港澳”等一大批专题展览,并积极推进数字文博建设,让大家可以更方便地追寻红色记忆。

  在红色文旅方面,《广州市红色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广州市红色旅游资源普查单体调查图文集》等相继完成,更为全国红色旅游资源普查提供“广州经验”。

  互学互鉴 岭南文化“牵手”世界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随着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市国际形象已逐渐成为城市参与全球合作、集聚国际化发展资源、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广州立足湾区、面向世界,不断加强与“外媒、外嘴、外脑、外笔”的交流合作,开展文明互学互鉴,相互讲好对方的故事,在推动岭南文化走出去的同时,持续提升广州国际形象高度、活跃度、美誉度、知名度和温度。

  “友媒”共促民心相连

  媒体便是文化纽带的重要一环。为加强世界各地中文报业的沟通交流,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世界中文报业协会第56届年会于11月26日至28日在广州举行。几天后,第五届世界媒体峰会在南沙举行,全球媒体大咖齐聚,共赴“广州之约”。

  1000多年前,广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起点。如何探寻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内核,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

  近年来,广州日报充分发挥广州作为大湾区文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发挥好广州日报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立体展现广州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专栏,一经推出便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影响力更远及海外。而广州广播电视台深挖文化底蕴,讲好本土人文故事,推出了一批具备一定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的优秀纪录片作品。例如纪录片《海上来客》,在法国、美国、柬埔寨等89个国家及地区传播,引起海内外观众的热烈反响。

  友城还迎来了“友媒”。自去年始,广州日报致力推动与友城媒体的交流,助力开展国际传播和广州城市形象宣传工作,加强与巴西《伯南布哥州日报》、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意大利《南意大利报》等合作,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广州故事。今年9月,《广州日报》和《塞浦路斯邮报》首次“牵手”,实现友好交流,以友城媒体之力共促民心相通、文明交流互鉴。

  依托“国际朋友圈”讲好广州故事

  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国际朋友圈”的建设。今年以来,广州开展了近60批次友城互访活动,努力推动“国际朋友圈”势能向动能转化。广州在线上开展的国际友城汉语教学项目,更是将汉语教育带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吸引许多国际友人报名学习。友城之间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交流合作,结下了深厚友谊。以中法为例,今年11月,中法友好广州2023“太阳之旅”骑行启动活动在广州启动,来自中国和法国的骑手们一起出发,度过了为期4天、从广州花都到韶关乐昌、长达400公里的骑行之旅。

  城市国际形象美誉度、城市国际形象知名度,也在广州举办的一场场高水准国际会议中得到有力提升。“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从都国际论坛、国际金融论坛年会等重要国际会议,打造了世界读懂中国的一扇城市窗口。

  近年来,广州坚持“以奖交朋友、以奖促合作”,连任世界大都市协会联合主席城市,深化与联合国有关机构、世界城地组织等多边组织的交流合作,在全球城市舞台展示了可亲可敬的形象。2012年以来,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共收到101个国家653个城市和地方政府的1635个城市创新案例,已培育成为推动全球城市治理创新的优质公共产品。今年,12月7日至9日,2023年全球市长论坛暨第六届广州奖系列活动拉开大幕。

  广州的国际形象,也通过一场场海外故事会,润物无声地在海外民众印象中鲜活起来。今年11月,广州城市国际传播名片的“友好故事会”再次奔赴海外,陆续在意大利罗马和希腊雅典上演一出出友好“双城记”。

  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开始主动讲好广州故事。在一场场交流活动将岭南文化推向世界的同时,也推动着跨越国界的文明交流互鉴。

  广州非遗

  迄今,广州市已认定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16项(含扩展项目),其中人类非遗代表作2项,国家级项目21项,省级项目95项,国家级、省级、市级项目总量均居全省首位;现有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67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2名,省级传承人74名。

  全市建成2条非遗街区、1家非遗工坊、21个非遗工作站、2个省级生态保护实验区,还有1个非遗聚集区——珠江钢琴创梦园非遗聚集区正在推进建设中。

  红色旅游

  2019年以来,省市区三级累计投入超2亿元,完成75个革命遗址、82个项目保护修缮工作。

  2021年,完成全市26处省级以上革命文物保护单位保险捐赠工作,为广州市省级以上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提供总保额达4.2亿元的风险保障。

  广州建成6个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13个红色旅游国家A级景区,推出1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范围覆盖全城。

  对外交流

  广州立体构建国际朋友圈,目前已有68家外国驻穗总领馆,105个国际友城,49个友好城区,55个友好港口,119对姊妹学校,22所广州友城大学联盟成员。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