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化广州

信步五公里 澎湃两千年

  • 听全文
  • 2024-05-15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广州解放路紧临传统中轴线 一路古迹新筑承载两千年文化底蕴与生生不息的商贸传统

  秦汉时期是郊野 宋代才纳入城内

  从解放北路与机场路交会处出发,一路向南,经过大北立交,走过越秀公园、南越文王墓、广东迎宾馆……走过解放桥,到达同庆路,这一条全长约5公里的道路就是广州的解放路。在中国,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条“解放路”。在广州,解放路紧临传统中轴线,沿线一带既是传统商贸旺地,也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新商贸文化的发祥地、广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实践地。这条路文物古迹众多,商贸中心成片,承载着两千年的城市文化与生生不息的商贸传统。沿着解放路信步五公里,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广州这座城市的活力和创新精神。

形如彩虹的解放桥

航拍解放路

  解放路分南、中、北三段,机场路与中山路之间为解放北路,中山路至大德路之间为解放中路,大德路与沿江路之间则为解放南路。明清时期,这条主干道从北往南,分别被呼作大北直街、归德直街与小市街。20世纪初,这里修筑马路,三街合为一条新路,名为中华路,分南、北、中三段。广州解放后,更名为解放路,南、北、中相对应,并沿用至今。

  解放路的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那时,珠江北岸在今西湖路一带,只有今天的解放北路一带地势较高,露出水面。从秦汉到隋唐,这一带一直是城北郊野,留下不少古墓,埋藏着广州早期的印记。

  任嚣开启建城史 迎宾馆内有纪念石碑

  4月中旬到5月初,《始建城时——广州原点考古图片》展亮相解放北路603号广东迎宾馆。展览在这里举行,再合适不过了。相传,广州开城第一人任嚣的墓就在广东迎宾馆内。

广东迎宾馆内有纪念任嚣的石碑

  展区对面的山丘上,有一座小亭子——将军亭,亭旁有一石碑,上书“故秦南海尉任君墓碑”几个大字。碑文字迹须仔细辨认,大意是讲述任嚣的功绩及对任嚣墓的考证过程。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任嚣率军南下,平定岭南,设南海、象、桂林三郡。任嚣为首任南海郡尉,并节制三郡。当时,赵佗是任嚣帐下的一员干将。南海郡以番禺(今广州)为郡治(郡守府署所在地),任嚣在今中山四路、北京路一带建番禺城,俗称“任嚣城”。任嚣城面积不大,方圆仅五六万平方米,但奠定了广州2200多年建城史的起点。

  任嚣去世后,人们在今广东迎宾馆内的小山丘上修了一座任嚣庙,庙宇后毁于战火。民国时期,广东教育厅厅长黄麟通过查阅文献,认为任嚣墓就在任嚣庙旧址之下,遂撰铭立碑,以示后人。

  其实,秦汉以来,今广东迎宾馆所在地历代均为官署、府邸或名刹所在,北宋的净慧寺、明朝蒙诏的提督府、清初耿继茂的靖南王府、清朝王永誉的将军署等,不一而足。1956年,该地正式命名为广东迎宾馆,接待中外政要名人无数。

  任嚣墓到底何在,并无确切的考古证据,但从广东迎宾馆出发沿着解放路北行约1公里就是象岗山,1983年在这里发掘出南越文王墓,给考古学家带来莫大惊喜。如今,这里是南越王博物院的王墓展区。此外,解放北路兰圃公园西侧还有一座清真先贤古墓,是唐朝时期的古迹。

  唐代成商贸区 宋代“入城”变文教重地

  唐代,珠江北岸南移至今大南路、惠福路一线,今解放中路一带已露出水面。广州古城西界扩至吉祥路、教育路一带。解放中路一带在当时恰好位于蕃坊与古城中间,又临近坡山港,借此区位优势,这一带在唐代成了繁荣的商业区和住宅区,见证着广州对外开放的历史。

  2019年,解放中路一处安置房建设工地出土了大量青釉罐、执壶、烛台、算珠以及陶瓷器、木屐等,其中晚唐遗物多达2000多件,数量仅次于南越国宫署遗址出土的文物。广州文博专家易西兵表示,这一考古发现说明,晚唐时期这一带就已经是密集的生活区。出土遗物中有多个巨型烛台,做工考究,很可能是外销品或者是专供蕃坊使用之物。此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不少来自长沙窑、浙江越窑和河北邢窑的瓷器。他们判断,这些外地窑烧制的陶瓷器,恰要通过广州出口至海外。

  宋代是广州城垣发展的高峰期,最重要的是修筑“宋三城”。其中,西城北界在今百灵路一线,南界在今大德路一线,今解放中路一带大多被纳入西城内。

崔府街曾有南宋名臣崔与之的府邸

  宋代,这一带既是商贸旺地,更是文化教育重地。南宋名臣崔与之(号菊坡)是岭南由太学取士的第一人。他晚年回到广州定居,府邸就在今解放中路向西约200米的朝天路崔府街内,崔府街因此得名。崔与之逝世后,人们在今解放中路与米市路之间修建崔菊坡祠,纪念这位大儒。1293年,南海县在崔菊坡祠旧址重建县学(南海学宫),为广东培养了无数人才,岭南学者张诩、屈大均、谢兰生等,名臣李待问、吴荣光等均出自南海学宫,清末康有为也曾在此求学。十九世纪60年代,西风东渐,位于今解放中路附近朝天路的广州同文馆(今朝天小学前身),成为广州第一所近代新式学校,也是中国最早开办的外国语学校之一,清政府驻新加坡第一任总领事左秉隆就是广州同文馆的首届学生。光绪十三年(1887年),美国传教士哈巴安德在沙基创办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1898年曾迁到今解放中路一带短暂停留,革命先驱陈少白、史坚如就是格致书院的学生。解放中路东侧有一巷子,名曰魁巷。据《广州地名志》记载,明初,这里建有奉祀魁星的魁星楼。从解放中路入巷,脚下长条麻石铺地,巷内有探花巷及悦和新街,一路有祠堂、书舍之旧迹,可见当时文化氛围之浓厚。

  明清时成主干道 文化商业两相旺

  从明代开始,珠江急剧缩窄,如今的解放路大部分路段已经成陆。明洪武年间,宋三城合而为一,并向北扩至越秀山。越秀山西侧设有大北门(今盘福路与解放路交界处)。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官府又在今一德路、泰康路一线修筑新的南城墙,辟有归德门。一条由五行长条形石板铺砌而成的长街北至大北门,南至归德门,成为城内贯穿南北的主干道。这条长街,就是今天解放路的雏形。

  长街分为几段,从大北门到今中山路为大北直街;中山路到归德门明清时期先后叫忠贤街、归德直街;归德门外叫小市街。共治广州城的南海县和番禺县,也大抵以这条主干道为界,西为南海县,东为番禺县。历经几百年,商贸与书香共同萦绕于此。

  “四牌楼”成城市地标 重教尊贤代代相传

  在解放中路靠近起义路一侧的路边石碑上,有一段对“四牌楼”的记载,但字迹模糊,须凑得很近才能辨认。四牌楼与这段路有什么关系?很多老一辈广州人说,解放中路的厚重底蕴就藏在“四牌楼”三个字中。

  “四牌楼”之名源于四座牌坊,至于到底是哪四座牌坊,坊间说法不一。目前文献中有较多记载的是指明代广东巡抚戴璟在提督府前竖立的惠爱坊、忠贤坊、孝友坊、贞烈坊这四座木牌楼,位于今解放中路与朝天路之间。牌坊周边聚集了很多商铺,逐渐形成“四牌楼市”,俗称“四牌楼”。明清时期,今解放中路和中山六路一带有十几座牌坊。19世纪中后期,这些牌坊多毁于炮火,仅存乙丑进士坊、承恩五代坊、奕世台光坊和戊辰进士坊四座石牌坊,在今解放中路一字排开。渐渐地,这条街成了人们口中的“四牌楼”。虽然后来又增加一座盛世直臣坊,但“四牌楼”之称还是延续了下来。

  “四牌楼”蕴含着广州人对教育、贤能、英雄、家风美德的崇尚。明代惠爱坊纪念的是任嚣、赵佗等67位历代自中原入粤的名人;忠贤坊纪念的是陈献章、伦文叙等49位广东大儒贤良,孝友坊纪念的是54位广东仁者。立于忠贤街的5座石牌坊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科举至明代中叶登峰造极,广东跻身全国文化教育大省,为进士举人立牌坊蔚然成风。5座牌坊中,除一座纪念名臣海瑞外,其余纪念的都是广东籍科举进士。

  5座牌坊的形制均为四柱三间,中间较宽,可过中型汽车。长达数百年间,这些牌坊被视作城内地标。20世纪初,广州开辟马路时,五座牌坊依旧矗立在路中,马路两侧是繁华的骑楼商业街,人流如织。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从“四牌楼”下通过的汽车日益增多,时常发生碰撞事故。1947年,这些牌坊被迁出,易地安置,有两座移入中山四路儿童公园,两座迁至中山纪念堂背后百步梯入口处,还有一座移至中山大学康乐园内。不过,后来五座牌坊均被毁,唯有中山大学校内的乙丑进士坊还留有坊柱、梁坊、额坊、抱鼓石等残件。1999年,乙丑进士坊得以修缮复原。它立于中大校园中轴线西侧,透过“惺亭”与图书馆相望。站在牌坊之下,我们不难想象,在当年的“四牌楼”,五座牌坊一字排开,一定十分壮观。

  归德门外墟市远近闻名 两广总督阮元留诗赞美

  今解放路与大德路交叉路口附近有一个口袋公园,地面刻有“归德”二字。这里就是广州古城归德门之所在。在老一辈广州人心中,归德门与四牌楼几乎一样重要。清代广州地图上,长街穿归德门而过,归德门内的“四牌楼”是今解放中路,归德门外小市街是今解放南路。

这个口袋公园曾是广州古城归德门之所在

  与城门内相比,广州人的生意经更多藏在归德门外。早在明代,归德门外就是商业街,门外不远处的濠畔街尤为繁华,用屈大均的话说,这里“香、珠、犀、象如山,花鸟如海……饮食之盛歌舞之多,过于秦淮数倍”。清代,小市街的墟市也颇兴旺,其中以花市、灯市最为出名。花市四季常设,当时,河南(今海珠区)庄头有大片花田。每天东方欲晓之时,花贩驾着小艇,满载一篓篓鲜花渡过珠江,停靠在五仙门码头(今海珠广场一带)。待城门一开,这些鲜花将被运往开在归德门等城门下的花市。灯市则要到节期才有,每逢过年、元宵与中秋,归德门外万灯放彩,沿街几乎全是灯铺。有人将花缠绕在灯上,制作出别致的本地花灯,尤以素馨花灯最受人们宠爱。逛过归德灯市的文人墨客,大多要吟咏一番方才尽兴。明代翰林杨用修说:“粤中素馨灯,天下之至艳者。”清代竹枝词写道:“元宵箫鼓韵和谐,火树银花遍六街。”就连清代两广总督阮元也不甘后人,写诗赞美归德门灯市:“海鳌云凤巧珑玲,归德门前列彩屏。”其实,小市街的金市也很有名。清末,广州金银首饰行当有3000多人,金铺两百余家,多聚集于小市街、惠爱街一带,人们由此形容小市街“金铺多过米铺”。

  短短400米的小市街连接着今濠畔街、大新路、一德路一带的繁华闹市。清末,濠畔街、大新路有许多造鞋工场、商店,把四乡八镇的补鞋佬都吸引过来,聚集在小市街,最多有四五十档。由此看来,后来崛起于解放南路的大都市鞋城不无历史基因。

  20世纪初,广州拆城墙、修马路,这条贯穿南北的石板街也变身为一条宽阔的新马路,统称为中华路。其中,大北外小路和大北直街一起称为中华北路,归德直街为中华中路,小市街为中华南路。至此,今天解放路的格局基本定型。升级后的小市街,金银首饰店成行成市,以东成、西成、就成、北盛等口碑最好,从业者大多分属兴和堂、立本堂这两个行会组织,前者生产内销首饰,主要供应国内市场;后者生产洋装首饰,多销往国际市场。

  新商贸文化之路 敢闯敢试创新之路

  广州解放路一带的商贸文化以开放、包容、创新为特点,商家敢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商品和服务,从中感受到广州这座城市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可以说,广州解放路也是一条敢闯敢试的创新之路。

  崛起“中国第一展” 开创乐坛新风尚

  1949年10月1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北郊沿此路进入市区,广州解放。同年11月11日,广州20万市民举行庆祝解放大游行,受阅部队也是从大北门列队入城,沿此路行至市政府前,接受检阅。1951年,为纪念广州解放,原中华路更名为解放路。

  孕育“中国第一展”广交会

  二十世纪50年代,广州率先尝试举办华南物资交流大会,将红薯、药材等本地特产向海外销售,连续两届大获成功,每次均成交数百万美元。时任对外贸易部驻广州特派员严亦峻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交流会办得不错,为何不办个更大的?把全国各行各业的外贸公司都集中到一个展览会上。“中国第一展”广交会就这样诞生了。

  1957年,第一届广交会在位于解放北路与人民北路之间的中苏友好大厦开幕。后因客商太多,广交会多次“搬家”。不过,不管怎么“搬家”,在2008年整体搬迁至琶洲之前,广交会几乎没有离开解放路的视线,第一次迁至侨光路2号,第二次搬到起义路1号,这两个地方距解放路最远不到500米。1974年,广交会又迁回流花路展馆。

  广交会整体搬迁至琶洲后,流花展馆升级改造为流花中心,成为时尚生活、品牌孵化、创意办公之地,曾经的锦汉展览馆则变身国际会议中心,成为读懂中国(广州)国际会议举办地。

  音乐茶座开风气之先

  流花中心对面、解放北象岗山脚下的东方宾馆于1961年落成,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为人津津乐道。它是我国第一家五星级国有宾馆、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酒店,还曾开创广州在中国流行乐坛上叱咤风云的时代。

  改革开放之初,很多人对广州的认识都是从流行音乐开始的。第一家影音公司、第一次评选十大歌星、第一个音乐排行榜等均出自广州。广东乐坛泰斗陈小奇曾说,广州人视野开阔,全球最前沿的流行风尚能迅速传到这里,并辐射全国。

东方宾馆曾点起流行音乐的“一把火”

  流行文化的“一把火”,是从东方宾馆的一个露天花园燃起的。1979年,为更好地服务客商,东方宾馆在露天花园音乐厅内尝试举办音乐茶座,这也是全国第一家音乐茶座。大厅挂满了霓虹灯,舞台在大厅正中间,观众可以一边听歌,一边喝茶,兴之所至,还可以上台高歌一曲。曾任东方宾馆总经理的刘敏军读初中时曾和家人来过东方宾馆的音乐茶座。他回忆说,当时台上歌手唱着粤语歌曲,台下观众饮茶吃点心,细细聆听,非常享受。著名作家章以武在东方宾馆的音乐茶座上有感而发,创作了小说《雅马哈鱼档》,后拍成电影火遍全国。

  从那时起,边听音乐、边品茶的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眼中“高大上”的象征,并如星星之火,从广州迅速火爆全国,毛宁、杨钰莹、李达成、陈汝佳、吕念祖等大批音乐人聚集羊城,广州由此开创了中国流行音乐的一个全新时代。

  建筑群入选羊城新八景 合资开“中酒”再饮头啖汤

  从音乐茶座到卡拉OK,从《涛声依旧》到《小芳》,以解放北为起点,广州站在流行文化和社会风潮之巅。在这股新风潮中,解放路一带的商家敢于尝试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理念,不断推动广州商贸文化走向更加繁荣。

  引入全新管理模式

  东方宾馆旁的中国大酒店是改革开放初期广州人“敢为天下先”的又一写照。当时,广州旅游酒店紧缺,一个东方宾馆根本不够用。建造酒店,优化营商环境是当务之急,但又资金短缺。广州人“大胆”地派人到香港,促成胡应湘、郑裕彤、李兆基等六大港商巨子与广州合作,创办了中国大酒店。

  据酒店筹建者之一的卢鸿柄回忆,当时这还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仅拟定合同就花了几个月。1984年6月,中国大酒店开业,酒店外墙雕有以海丝文化为主题的巨型鎏金壁画,9公里长的金线勾勒出109个形态各异的人物造型,总高度达41.5米,总面积达1300平方米,向来往宾客展示广州“歌舞庆升平,贸易通四海”的盛景。这是中国现代建筑艺术史上的首创,也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建筑雕刻艺术品。

  中国大酒店引入全新的董事会和管理公司两级管理模式。首任总经理就是从国外聘请的博格。他当时才36岁,并不熟中文,但见人就说“你好”,获得“‘你好’总经理”的外号。中国大酒店的公关服务也是早期中国五星级酒店的样板,曾经风靡全国的电视剧《公关小姐》,便是以中国大酒店公关部为蓝本拍摄,电视镜头中的美食更是为人称颂。中国大酒店还开创了在星级酒店内开辟小吃街的做法,酒店内的“食街”融汇全球美食,而经典的广式点心、烧腊及煲仔饭更是为人称道。

  举办“羊城青春美大赛”

  如果说东方宾馆的音乐茶座给人带来听觉之美,那么中国大酒店则向人们呈现了全新的视觉之美。1985年,在整个社会还对“选美”讳莫如深时,中国大酒店突破观念桎梏,承办了内地第一个选美比赛——“羊城青春美大赛”。一位摄影记者用照相机记录下了比赛的画面,照片刊登的第二天就有7家香港报纸转载,许多海外媒体也纷纷约稿。在他们看来,这次选美活动是中国进一步开放的一个信号。如今,一些广州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如数家珍。

  当时,站在越秀山上俯瞰,解放北路附近的流花展馆、东方宾馆、中国大酒店等一大批现代建筑群尽收眼底,宏伟壮观。1985年,这些建筑群以“流花玉宇”的美名,入选羊城新八景,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州城市新面貌。

  沿线商圈蜚声海内外 解放路折射创新活力

  时代在进步,城市在发展。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解放大桥横卧珠江,解放路拓宽至40米,并向南延伸到珠江北岸。

  美景与梦想在这里交相辉映。从最北端的三元里到最南端的一德路,解放路两侧崛起了一个个享誉全球的专业商圈,三元里皮具市场、流花服装市场、一德路精品玩具市场……这里成了人们创新创业的沃土。

  黄东升不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但喜欢称自己是“老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他第一次来到广州便决定扎根下来。他说,自己就是冲着“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句话来到广州的,在解放北路以北的三元里踏上创业之路。三元里这个地方,大家都不陌生,这里原本是广州城北的村庄,以180多年前“三元里抗英”闻名全国。百余年后,无数个奋斗着的“黄东升”,将这里打造成闻名世界的皮具商圈。世界皮具看中国,中国皮具看广州,说的就是三元里皮具市场。

  随着时代变迁,解放路一带的商圈中,一些商业业态需要转型,但“敢为天下先”的商贸文化精神在这里生生不息。在这里的一间工作室,记者见到了从事直播电商的“90后”女孩陈玲。她来自广西,4年前,直播电商刚刚兴起,她来到广州尝试直播创业。4年后,她已是小有名气的网红博主。她说自己很喜欢广州,这里对新事物特别支持,创业氛围很好。

  沿着解放路从北向南,皮具城、服装城、海味干果街……传统商圈纷纷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经营模式,激发市场活力。广州白马服装城工作人员说,白马服装城从2021年开始就搭建超级直播间,盘活私域流量,为传统产业插上数字化翅膀。还有不少商家走出解放路,在珠江新城、天河路、万博等新的商圈续写广州开放、包容、创新的商贸文化。

  今天,这条宽阔干道车流穿梭,人来人往,历史与现实交织,犹如一部广州历史文化卷轴,再现这座城市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和创新活力。

  一条主干道 古今多变迁

  隋唐:解放路位于郊外

  宋代:今百灵路至大德路一带

  明代:今一德路至盘福路一带

  清代:今一德路至三元里一带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今沿江路至三元里一带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