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8月30日),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表彰座谈会在广州召开。9个组织工作先进单位和62部获奖作品受到表彰。其中,广州市共有9部作品获奖。
近两年来,广州文艺战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对标对表“五个一工程”奖,不断强化精品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文艺创作导向更加鲜明,创作热情更加高涨,创作质量不断提升,共创作推出200多部文艺作品,9部作品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舞剧《醒·狮》获得中国舞蹈最高奖,电影《南哥》、电视剧《夺金》被中宣部、广电总局列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秀国产电影展映剧目。
广州推出一批文艺精品
近两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艺创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文艺精品创作工作,把实施文艺精品工程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重要内容,坚持以“五个一工程”奖为龙头,以重点作品立项为支撑,大力促进文艺精品生产,繁荣各类文艺创作。
广州深入实施《广州市文艺精品创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积极推进《广州市进一步振兴粤剧事业工作方案(2019-2021)》,建立文艺作品创作题材库,每年召开文艺创作生产会议,对精品创作进行规划部署;每月召开精品生产推进会,加强重点创作项目的立项指导,形成“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推出一批”的文艺创作生产推广机制。
对标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出台的一系列文艺精品创作扶持政策制定我市文艺精品扶持办法,用好用活各类政策,加大对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投入和扶持力度。
两年多来,广州市先后推出民族舞剧《醒·狮》、芭蕾舞剧《浩然铁军》、话剧《行在南国·周先生》、粤剧《初心》等一批优秀舞台剧,纪录片《广州故事》和广播剧《守护英雄》分别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频道和中央台华夏之声频道播出;精准扶贫歌曲《一起幸福》入选“中国当代歌曲创作精品工程”,《花开新时代》在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晚会上唱响并在央视播出,被收入“学习强国”平台;反映精准扶贫题材的电影《南哥》与美国电影发行公司签约全球发行;《刑场上的婚礼》等两部经典粤剧电影完成拍摄。
引导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
广州落实“两个巩固”根本任务,坚持以精品创作凝魂聚力、教育人民,从文本创作、剧本孵化、经典作品改编等源头抓起,深挖岭南大地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扶持优秀原创作品,把工作重心向源头聚焦,从前端发力,带动创作水平整体提升。
广州鼓励、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带着创作项目,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而提高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人民情感。组织专家学者对文艺项目在选题论证、修改加工、宣传推介等环节提供指导,对重点项目全程介入,邀请全国知名专家找不足、提建议,帮助创作者修改提高。支持优秀作品巡回演出,提高展演展示频次,在实践中不断打磨提升,扩大作品影响力和知名度。
《醒·狮》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进行了上百次的采风,足迹遍布三元里村、陈家祠、佛山祖庙、黄飞鸿纪念馆等十多个地点,和舞狮少年聊天,同民俗专家、文化学者座谈,不断领悟传统艺术精髓,将广东民间舞蹈、醒狮、南拳等诸多“非遗”文化元素汇聚其中,剧中的音乐、服装、布景等都充满着岭南风情和广府特色。剧本十三易其稿,先后组织6次专家研讨会,自首演至今共演出37场,观演人数超过5万人,现时演出排期已过100场。
构建文艺精品创作新格局
近年来,广州大力实施文化领军人才培养工程,营造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通过校企合作、市区共建等模式,建立艺术名家工作室,推动名家多出精品,鼓励名师收徒授艺。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人才市场,主动对接港澳文艺人才,实施文艺名师引进扶持计划。开展“广州国家青苗画家培育计划”和“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实施青年英才扶持计划,量身定制培养方案,塑造本土化的“明星名角”。
广州深化实施“一团一策”,对文艺院团进行精细化管理,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和考核评价体系,以考核引导院团发展。试行“艺衔制”,推动文艺院团内部分配方案改革,建立健康的人才成长通道,形成良性竞争态势。完成13个市级文艺家协会换届选举,把思想上立得起,艺术上站得住的代表性人物选出来。加快粤剧院新址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精品创作提供必要的硬件保障。围绕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突出服务主题,用足用活现有各类文化专项资金,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保障。
9部获奖作品简介
1.大型民族舞剧《醒·狮》
出品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创演单位:广州歌舞剧院
舞剧《醒·狮》首演至今共演出37场。
该剧作为国内首部以广东醒狮为主题的大型原创民族舞剧,依托深厚的岭南文化,活化鸦片战争和三元里抗英故事,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东醒狮、南拳、木鱼说唱等岭南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剧目,引起强烈反响和好评。
2.电影《南哥》
生产单位:广东南方领航影视传播有限公司
电影《南哥》作为党的十九大献礼影片于2017年10月17日在全国院线公映,是我国第一部向全球多国(包括欧美)发行的中国扶贫题材电影。该片取材于广州市扶贫先进人物郭建南的真实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3.电影《榫卯》
生产单位:广州七封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剧照
影片《榫卯》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古建筑题材的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子在他乡异地重建家族祠堂的故事。在超前点映中收获如潮好评,引发了许多观众对于古建筑的思考,影片中的父子情更是令许多观众动容,被赞为与父亲观影的首选。
4.图书《山海经·候人兮猗》
编著者:林俊敏(笔名“阿菩”)
出版单位:花城出版社
《山海经·候人兮猗》,依托《山海经》《吴越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古典神话典籍,结合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基础,对中国神话母本故事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演绎。小说本身文字优美,今古相和,特别容易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上古的氛围,感受中华文化的传统魅力。
5.纪录片《广州故事》
出品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
《广州故事》
该片分为《回眸》《弄潮》《心旅》《远行》《拓路》5个篇章,每集讲述3至5组传奇人物的故事,透视改革开放时代浪潮中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命运,追溯改革开放的历程,追寻改革开放的初心,展望改革开放的未来。
6.广播剧《守护英雄》
出品单位:广东省文明办、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广播电视台
该剧以“钢铁战士”麦贤得的妻子、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李玉枝为人物原型,讲述她47年如一日,践行守护英雄的承诺,创造医学奇迹,用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为英雄撑起一个家、一片天的动人故事。
7.歌曲《一起幸福》
出品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歌曲描绘了扶贫干部攻坚克难的奋进场景,展现出携手共进、同奔小康的幸福画卷,把唱响精准扶贫主旋律推向高潮。
8.歌曲《花开新时代》
出品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歌曲宣示了岭南儿女“奋进新时代,改革再出发”的坚定决心和信心,奏响了抒情新时代、礼赞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的豪迈旋律,唱出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壮阔历程,描绘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美好图景。
9.歌曲《对未来的誓言》
出品单位: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
在《花开新时代——广东省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唱响的歌曲《对未来的誓言》,以豪情万丈的旋律,歌唱了祖国改革开放的累累硕果,讴歌了新时代奋斗者的伟大精神。
《醒·狮》总导演史前进:
将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演
大型原创民族舞剧《醒·狮》是此次获奖作品中的唯一一部舞剧。该剧总导演、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前进表示,十分高兴能获得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是对我们艺术创作的一种鼓励,更是一种鞭策。该剧首演至今经历3次大的修改和提高,都是在省委宣传部和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进行调整和提升的”。他告诉记者,“我在颁奖仪式上感触特别深,首先觉得剧目要不断拓展演出,服务更多人民群众;其次,要在创作中牢牢把握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在岭南特点之上注重现实题材和现实意蕴的传达,多弘扬正能量;三是院团要高度重视艺术人才的建设,给人才提供广阔平台。”
该剧自2018年8月首演以来,先后在广州、贵阳、上海、中央党校、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及广东的佛山、顺德、江门、深圳等地巡演,目前已累计演出37场。
有观众表示:“现场观看,热血沸腾!能把舞蹈跳得这么有技术含量,把功夫展示得这么自然,把家国情怀表现得这么振奋的,唯有《醒·狮》!醒狮,既体现着中华民族血脉传承的精神气节和团结开拓、不畏艰险的民族形象;也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种子远播四海,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
史前进透露,9月18日、19日,《醒·狮》将在半年内第3次赴京,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展演。
《守护英雄》编剧黄建伟:
五易剧本为老英雄赋予新时代意义
广播剧《守护英雄》以“钢铁战士”麦贤得的妻子李玉枝为人物原型,讲述李玉枝47年如一日践行守护英雄的承诺,精心照顾护理一级伤残军人麦贤得,创造医学奇迹,用朴素真挚的家国情怀为英雄撑起一个家、一片天的动人故事。
剧中男主人公“麦贤得”是与“雷锋、焦裕禄”一样在全国广泛宣传的英雄模范,于2017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八一勋章”。剧中女主人公“李玉枝”,是全国道德模范和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因“守护英雄”而成为“英雄背后的英雄”,被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和授奖。
编剧黄建伟表示,广播剧这一次能拿下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第一个是素材要有竞争力,作品要有时代精神,我们为老的英雄人物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同时,制作非常精良,广州广播电视台广播剧专业创作团队联合国内顶级广播剧创作专家,历时一年半,五易剧本,精心创作而成”。
该剧共分3集,每集30分钟,先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频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夏之声,以及广东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播出。已经收听过该剧的老一辈听众表示,作品令自己重新关注到20世纪60年代的英雄,对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氛围,弘扬优良家风,推动家庭文明建设起到了榜样作用。
黄建伟介绍说,他们正在结合大湾区建设等主题筹划创作,“找到自己的定位,准备未来在作品中突出岭南特色,除了找本地知名配音演员之外,还计划邀请港澳艺人参与创作,体现我们同根同源的历史文化,在下一届奖项竞争中突围”。
《南哥》制片人孙洪涛:
向世界展现脱贫工作的“中国方法”
《南哥》
电影《南哥》作为党的十九大献礼影片于2017年10月17日在全国院线公映,是我国第一部向全球多国发行的中国扶贫题材电影。该片取材于广州市扶贫先进人物郭建南的真实事迹,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
在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上,《南哥》举行了展映活动,并在120余名发行商及文化官员的见证下,与美国TriCoastWorldwide公司签约全球发行仪式。今年8月,《南哥》先是在意大利中国电影节拿下“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两大奖项,后又被中宣部选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国产影片展映活动”推荐影片。如今又获得省“五个一工程”奖,影片总制片人孙洪涛表示,《南哥》能够获得不同类型的奖项认可,自己非常欣慰。
谈到这部影片的优势,孙洪涛用一个美国发行商在看完《南哥》后的原话回答记者:“他说,这部电影告诉了观众,一个中国好人乐于助人的故事,这种人性的精神,是可以通达世界的;同时,这部电影向世界传达了脱贫工作的中国式解决方法。”
在剧本创作调研阶段,孙洪涛发现,一提到郭建南,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子,全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南哥”:“这是对他人格人品的一种尊称,也说明他与村民之间的感情。”抓住这个细节,影片最终决定命名《南哥》,并在故事里高度还原人物的性格特征:质朴亲近、像个邻家大哥。
《榫卯》导演甘小二:
复建的不仅仅是建筑还有精神家园
由甘小二执导、马跃主演的电影《榫卯》讲述的是一对父子在异地重建祠堂的故事。影片于2017年入围第一届塞班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男主角和最佳音乐四项提名,主演马跃斩获最佳男主角奖项。2018年,《榫卯》荣获广东省文艺精品项目扶持,同年入选“粤影风华·改革开放40周年广东电影成就展”。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有着浓浓的“广东元素”,不仅因为片中有不少场景在广州、韶关等地取景。这部电影几乎所有主创,都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导演甘小二是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副教授,他表示,前后共有50多名在读和已毕业的华师学生参与电影制作过程。
作为国内少有的古建筑题材影片,《榫卯》讲述的是古建复建工程师陈文远,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工作的建筑工地遇到了父亲,才发现原来千里之外的家祠被卖来此地。于是,父子俩开始历经重重困难在异地重建家祠。祠堂重建的过程,亦是两人交流对话、相互理解的过程,如同榫卯的嵌合。
最初甘小二的灵感来源于“古建筑的消失与恢复”,感叹于工匠们的精巧手艺。对他来说,一榫一卯的嵌合,复建的不只是实在的建筑,还有精神的家园。观众看这部电影,真正能够引发强烈共鸣的,是故事里所透露出的浓浓乡愁。
网络作家阿菩:
获奖表明广东对于网络文学的肯定
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揭晓。网络作家阿菩作品《山海经·候人兮猗》成为赢家,这是网络文学历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阿菩是广州本地作家,其因百万级畅销书《山海经密码》享誉海内外。
阿菩告诉记者,得知获奖的消息,他非常惊喜,同时也深感意外。谈到惊喜,他表示,首先,“我的获奖,是一种标志性的事情,因为网络文学这20年来,没有一个作家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我的读者在网络上留言,称这有着‘网络作家从草根到殿堂’的意义,这也表明了广东对于网络文学的充分肯定”。第二个惊喜,他认为,《山海经·候人兮猗》的获奖,是政府与文化管理部门对于传统价值回归的肯定。
谈到意外,他表示,也不意外,首先,广州是中国网络文学的重地,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内外影响巨大。作为包容开放的广州,有网络作家能够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也只是时间问题;其次,这个不意外,也凸显出政府管理部门对于本土文学,特别是网络文学的扶持力度一直很大,广州网络作家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是在意料之中的事情。
谈及创作《山海经·候人兮猗》的初衷,阿菩告诉记者:“我第一次深入接触《山海经》,是在大学一年级。我的老师叫刘晓春,是中国著名民俗学大师钟敬文先生的弟子。大学四年,我收集了市面上所有关于《山海经》的各种版本,注释本、插图本、白话本、全译彩图本……但我发现,这些版本的《山海经》要么太深奥,要么太枯燥。怎样才能让更多人读懂《山海经》?我想用好看的小说形式,把《山海经》重写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