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一年来永庆坊一期300万人次到访 越来越多的文化地标成热门打卡地

  • 听全文
  • 2019-10-24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永庆坊二期 后年将建成

广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之一,是近现代中国革命策源地,是改革开放前沿地……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引领下,广州越发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活化历史建筑、传承非遗,让传统出新、让新作出彩,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都成了热门打卡地。据统计,2018年10月24日至今,永庆坊一期共接待500多场参观,一年来访人数达300万人次,成为广州城市更新改造的标杆。

同时,广州在文化强市的道路上直挂云帆,既在全国产生影响力,例如广州歌舞剧院创作的舞剧《醒·狮》,获得了荷花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公演40多场,受到热烈欢迎,对传播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例如今年9月29日、10月1日,中国制作、广州出品的原创歌剧《马可·波罗》作为新时代文化交流使者,“回”到“故乡”意大利,作为卡洛·费利切歌剧院2019/2020演出季开幕演出。终场谢幕时,观众厅内掌声雷动,观众频频高喊Bravo(精彩)!《马可·波罗》主创主演团队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这部歌剧正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

留住乡愁:

永庆坊二期预计2021年底前完成

一年来,广州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面成绩显著,努力将越秀打造成红色文化核心区,将荔湾打造成岭南文化核心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拥有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37处红色史迹的越秀区,在海珠广场片区品质提升工作等重点工程项目中注重红色文化挖掘,完善红色史迹周边交通和服务设施,组织“不忘初心、红色之旅”活动,推出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2019年4月30日,“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正式开放,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月16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位于文明路194号至200号的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和位于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的万木草堂都榜上有名。评估专家特别指出,中国共产党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地方组织的实物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纪念意义。

岭南文化底蕴丰沃的荔湾区,在这一年里更是活力四射,永庆坊、粤剧艺术博物馆都成了热门打卡地。据统计,2018年10月24日至今,永庆坊一期共接待500多场参观,一年来访人数达300万人次,成为广州城市更新改造的标杆。用地总面积为一期十倍的永庆坊二期,也正以国家历史建筑利用示范区的建设标准,严格而紧锣密鼓地推进,预计将于2021年底前完成。坐落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从去年10月24日至今年9月底,共接待观众557499人次,日均接待游客由原来的500多人次增加到2100多人次。

事实上,广州市8家博物馆自8月份开始实行夜间开放——每周五至周日延长开放至21:00,逢重要时间节点、重大传统节日期间也延长开放至21:00;3家博物馆、纪念馆,除闭馆日外,每天延长开放至18:30。同步推出的6条“夜游广州”精品旅游线路,受到市民群众的热烈追捧,带动了省内外多个城市的博物馆跟进实施夜间开放。

传承经典:

荷花奖《醒·狮》在全国公演40多场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反复嘱咐“要把粤剧传承好发扬好”。近一年来,广州粤剧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振兴粤剧为己任,在文艺创作、人才培养、市场培育等方面积极做好粤剧的传承发展工作。

在发扬上,广州粤剧院坚持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创排了体现广州儒商家国情怀的《十三行》,展现中国梦的红色题材剧《初心》,弘扬为民族强盛舍生取义精神的《梁启超》,讲述广州美丽乡村建设的现代粤剧《清水河畔》。另外,还集中资源拍摄完成了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南越宫词》,计划年内上映。

在传承上,广州粤剧院以“重点剧目带动人才培养”,通过欧凯明、黎骏声、陈韵红、崔玉梅等名师带徒,实施“广州市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周末剧场”、惠民演出,让青年演员能在大戏中担纲主演,培育、提升粤剧青年人才。

据广州粤剧院董事长余勇介绍,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广州市粤剧院共演出314场粤剧,其中,进农村约80场、进校园约30场、进社区约40场,周末剧场约80场,观众约57万人次。南方剧院、江南大戏院承办演出共计327场。

事实上,以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和创新文化这4大文化品牌为支撑,一年来,广州创作、推出了一大批文艺精品,正坚定有力地向着新时代文艺新高地前进。像广州歌舞剧院创作的舞剧《醒·狮》,获得了荷花奖、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在全国公演40多场,受到热烈欢迎,对传播岭南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另外,西河大鼓书《大营救》荣获全国群众文化的政府最高奖项——“群星奖”——全国仅20个作品获奖,也是广东省唯一获奖作品;木偶剧《垃圾大战》参加“广陵杯”全国木偶皮影优秀剧目展演,获得五大奖项,获奖项目、获奖人数也都位居全国参展院团前列。

遍地开花:

新中轴线文化“四大馆”项目已开建3/4

这一年,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广州文化艺术的活化、出新,可谓遍地开花。

广绣活化,惊艳京城。8月26日,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广绣首次亮相北京举办专场展览。通过50件多个时期的广绣代表作组成多个文化空间,从“一绣千年”和“一绣千面”两个板块展示了广绣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当代传承新面貌。广绣注重传承,注重注入新鲜血液,9月20日,由广州市非遗中心申报的“广绣进校园实践案例”还入选了2018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

首次承办,两大展区。今年,广州还承办了中国美术界最权威、规模最大的顶级展览——“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两个展区,为广州文艺的发展书写崭新的一页:这是广州历史上首次举办综合画种、动漫展区;也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举办港澳台、海外华人展区的全国美术展;更是广州历史上第一次承办全国美展两个展区。2019年9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综合画种·动漫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展,共展出375件作品。当中,广州地区共40件入选,7件“进京”,3件“获奖提名”,以历史上最好成绩为展览迎来了“开门红”。

文化场馆,“新”花怒放。2019年9月,广州新中轴线文化“四大馆”(广州文化馆、美术馆、科学馆和博物馆)建设传来新消息,四大项目已开建3/4。另外,广州正力争2020年建成“图书馆之城”,实现每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和人均拥有3册馆藏书籍的发展目标,4家新图书馆计划明年开放。

走出国门:

在国际文化艺术舞台 讲好中国故事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暨南大学调研时,特别提到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这一年来,广州始终坚持在国际文化艺术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

引领岭南水墨走出去。“岭南意象——中国广东当代水墨八人展”于2019年1月15日—2月15日在法国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展出,展示的是8位(组)广东籍,尤其主要是生活在广州的知名艺术家在水墨艺术实践方面的多元化探索。他们在传统水墨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探索、实验、创新,拓展了水墨艺术的内涵,让古老的水墨艺术焕发当代新活力,让法国公众得以进一步了解和欣赏当代中国艺术的发展状况。

引领湾区设计走出去。5月,“塔外2019:粤港澳大湾区设计实验与实践”展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举行。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主创、广美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曹雪为总策展人,展览集结了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城市的设计师作品,从入行50余年的业界前辈到崭露头角的设计新秀,从商业案例到实验创作,从平面纸媒到多维影像等,通过这些跨时代、跨主题乃至跨文化背景的设计作品,观众能生动而全面地纵览这一区域的设计理念和人文传承。

引领中国动漫走出去。2019年6月“中国动漫日本行——从水墨中来”系列活动启动,两位策展人皆来自广州,一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动漫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一位是漫画家、广州市动漫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林帝浣。本次展览是中国动漫第一次以“国家队”的名义大规模在日本展出。通过水墨、剪纸、传统白描等中国文化元素,将一部部精彩的中国动漫呈现给日本观众。

引领原创歌剧走出去。9月29日、10月1日,中国制作、广州出品的原创歌剧《马可·波罗》作为新时代文化交流使者,“回”到“故乡”意大利,作为卡洛·费利切歌剧院2019/2020演出季开幕演出。终场谢幕时,观众厅内掌声雷动,观众频频高喊Bravo(精彩)!《马可·波罗》主创主演团队来自世界各地,拥有不同文化背景,这部歌剧正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成果。

引领海丝文化走出去。今年11月,由中国驻智利大使馆主办的“穿越时空的对话——万徒勒里、冯少协绘画展”将在智利圣地亚哥米斯特拉尔文化中心展出。作为广东画院副院长,冯少协的作品注重大题材、大叙事,体现了当下关怀、中国气派、岭南情怀。通过这些作品,无疑将让智利观众更好地走近那段璀璨的历史,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寄予美好的憧憬和期待。

数读

广州城市文化

全市建成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中心2702个

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100%

常住人口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室内面积1515.78平方米

2018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260亿元

NO.1

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到5040元在全国一线城市中位列第一。

文化产品进出口约212亿美元,占全国文化进出口总额的21.83%,位居全国第一。

A

据统计,2018年10月24日至今,永庆坊一期共接待500多场参观,年来访人数达300万人次,成为广州城市更新改造的标杆。

B

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广州市粤剧院共演出314场粤剧,其中,进农村约80场、进校园约30场、进社区约40场,周末剧场约80场,观众约57万人次。

C

坐落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的粤剧艺术博物馆,从去年10月24日至今年9月底,共接待观众557499人次,日均接待游客由原来的500多人次增加到2100多人次。

D

2018年,广州文化产业园区达220多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16个,广州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动漫游戏基地、音乐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基地、文化金融创新发展基地、文化装备生产基地。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369家,上市33家,高新技术文化企业1305家。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