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广东博物馆到2020年将超300个

  • 听全文
  • 2016-09-2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广东是岭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文物资源丰富,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以近年“南海1号”的整体打捞和“南澳1号”的成功发掘为例,更使得广东水下文物的考古调查、发掘、科学研究和保护跻身全国前列。2020年,广东将提高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率,促成60%以上的国家与省级文保单位对公众开放。

广东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13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多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8座、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15座,各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91处,中国传统村落126处,中国历史文化街区21处;国家大遗址3处,省级大遗址8处。

在最新完成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广东登记不可移动文物37156处,核定公布25195处,居全国第7位。广东也完成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调查和藏品信息登录工作,全省已注册收藏单位498家,居全国第9位;已登录藏品总数787861件/套,居全国第8位。

“十二五”期间,广东的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在此前的基础上大幅增长。中央财政下达广东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专项资金49600万元,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37938万元,分别比前五年有数倍乃至10倍增长;省财政下达的省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1300万元,比前五年增长430%。此外,省财政也一直在鼓励民办博物馆建设。

记者从广东省文化厅获悉,在当前文物事业正处于文物保护与城乡建设的“矛盾凸显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首先,文物事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仍然不足,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生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率不高,文物保护科技化含量不高;其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有待加强,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现象和文物破坏事件时有发生;第三,文物保护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文物保护基础薄弱,基层文物保护投入明显不足,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不完善。

“这种状况与广东文物资源大省的地位、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社会大众的期待仍不相称。”据介绍,目前广东文物工作与浙江、江苏、山东、河南、陕西、山西等省份相比,在机构设置、经费投入、人才队伍等方面,均存在不小差距。

记者获悉,到2020年,广东将争取建立起相对完善、富有岭南特色的文物保护体系和利用模式。

具体而言,一要实现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有所突破(现为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增至150处左右,新公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批,总数增至800处左右;二要完成重点文物保护工程50项以上,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启动率达50%以上;三是提升大遗址保护与展示水平,争创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四要引导博物馆事业发展,全省依法设立的博物馆总数达到300家以上。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