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岭南无雪何称雪,雪本无香也说香;十里梅花浑似雪,萝岗香雪映朝阳。”这是诗人郭沫若在游览萝岗梅园后写下的传世佳句,生动描绘出了“萝岗香雪”的神韵,令人浮想联翩、心神往之。
萝岗香雪
萝岗香雪文化旅游节
“萝岗香雪”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景色,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和弘扬文化内涵,培育打造“萝岗香雪”品牌,2008年1月,举办了第一届萝岗香雪文化旅游节,至2014年已经连续举办7届,接待游客近500万人次。每届香雪节确定一个主题,结合赏梅迎春的传统习俗与轻松有趣的时尚热点,组织一系列独特、多元、充满乐趣的文化活动,各具特色:如第四届香雪节增加了动漫展和民俗文化展示,活跃了节日氛围;第五届香雪节举办了“多元•融合•创新——跨文化冲突的解决之道”主题文化沙龙,添加了科技文化元素,彰显跨国企业文化特色;第七届香雪节融合了“香雪径”万人徒步行公益活动,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2015年9月,新黄埔区成立;12月27日,黄埔区第八届萝岗香雪文化旅游节开幕,活动持续8天。本届香雪节的内涵为“雅兴和养生”。雅兴,主要指人们赏梅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美好臆想,并由此触发艺术灵感和艺术创作动机,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高雅活动和精神满足。其关键点在于:由梅花之形美、味香等特质引发人们心理上的美好感受,从而产生行为上的“雅兴”。养生,主要是指梅花独特的开放时间吸引了人们对自然的兴趣,在赏梅游玩过程中怡神康体、品鉴美食、结交朋友,从而滋养身体、绽放生命张力。其关键点在于:由活动之宣扬吸引人们对梅花的向往,从而促其走出户外贴近自然、赏景寻幽,强身健体、修养身心。
萝岗香雪的历史传说
“萝岗香雪”源于梅。据史料记载,从宋代开始,萝岗地区种植青梅,至今已有大约800年的历史。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常梅开二度,洁白晶莹,梅株绵亘数十里,俗称“十里梅林”。每年临近农历岁末,“十里梅林”梅花怒放,白色花瓣随风飘落,犹如瑞雪翻飞;加之梅香沁人心脾,弥补了广州冬无雪景的遗憾;“萝岗香雪”因此得名。
关于“萝岗香雪”的传说有很多,流传最广的是“才子还乡种梅花”的故事。南宋孝宗年间,萝岗有一才子叫钟玉岩,曾官至参议中书省兼知政事、朝议大夫。暮年告老还乡时,经过庾岭,恰值隆冬时节,只见满山梅花盛开如雪,美不胜收。当晚借宿农家,主人为一位隐居老者,两人相谈甚欢,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随后,玉岩住下,多日连续外出赏梅,流连忘返,并向老者请教梅的种类和栽培管理办法。老者见其爱梅如命,便赠其梅花百株,带回岭南种植;玉岩大喜过望,带着梅苗,一路小心翼翼,回家后吩咐族人按老者所授之法种植,精心栽培,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却还经常下田劳作,督促管理;几年后,梅都长大成林,一到隆冬时节,梅花盛开,晶莹灿烂,花如白雪,香气扑鼻。此后,农民把梅子制成各类不同的梅制品出售,得益甚丰,种梅成为当地人致富的途径。梅树经过不断优胜劣汰,品种越来越好,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声名日盛。
香雪烂漫,吸引了历朝历代很多文人墨客游览,留下了不少作品雅集。明代衡阳王来此踏雪寻梅,为玉岩书院留下了“余庆楼”的题匾;乾隆年间《番禺县志》记载:“(萝岗)至冬梅花盛开,则上村下村皆梅,而岭南岭北尽梅。”谢腾蛟在《萝岗洞记》中也记载:“钟氏三十余村皆梅其村也。”清代区丕烈来此作诗《游萝峰竭前贤宋大夫》云:“萝峰高构读书堂,四面云屏护短墙。赵氏江山何处去,大夫风范尚流芳。千岩瀑布经霜卷,一洞梅花带雪香。寄语游人凭远眺,纵横尽属宋文章。”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中有诗云:“能将北雪为南雪,为有苍苍自洛来。松柏至今虽已尽,花田尝见雪花开”。1887年,洋务派名臣张之洞也留有诗碑云:“涨海雪不到,腊花红如春。深崦闭春雪,别有桃花源。”1899年,清克勤郡王题匾“余庆楼”道:“蓬鸟云林,万本梅花千古色;萝峰泉石,百丛草木四时春。”
萝岗香雪的传承发展
19世纪60、70年代,萝岗香雪成为传统的“羊城八景”之一;每年冬至前后,广州市民成群结队,来到萝岗寻“雪”踏梅,最多的一天达数万之众。不少中外游客及国家元首也曾慕名而来,无不叹为观止。《萝岗镇志》载:“当时的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扎伊尔总统蒙博托和夫人,安哥拉总统多斯桑托斯等,均参观过萝岗香雪;1983年1月7日,著名文化人士秦牧、关山月、卢荻等40余人,专程到萝岗踏梅赏雪,吟咏萝岗香雪。1985年1月17日,到萝岗赏梅的市民达16万多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由于气候变暖,“十里梅林”频繁发生虫害,从而导致青梅的产量、品质和效益急剧下降,加上当时人们对旅游资源的认识不足,许多果农砍掉青梅,改种甜橙,“萝岗香雪”自此消失。2005年,广州市政府确定重建萝岗香雪公园,将其列入萝岗新城“十公里地带”的总体规划之中,2006年和2009年先后完成两期工程,全面建成。现在的萝岗香雪公园包括园内、梅花世界及玉岩路口两边,目前共有梅树6900多株。其中包括青梅5800多株,主要有鹅嗉、大核青、横核等品种;花梅1100多株,主要有潮塘宫粉、“桃红宫粉”(又称梅州宫粉)、江南朱砂、美人梅、变绿萼、绿萼垂枝等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