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隍庙重修完毕,明日正式开放。
主神刘皇塑像高达3.2米。
本次新建的前殿依照线描图模样修建。
广州市道教协会会长潘志贤透露:历时一年、投入近千万元大修的广州城隍庙,明天上午在举行开光亮灯仪式后,将于中午12时正式免费对外开放,640岁的广州城隍庙,在历经沧桑失落之后得以重见天日。
令人注目的是,本次城隍庙大修,汇聚了岭南建筑最精华元素,三雕、两塑、一彩的精巧令人惊叹。城隍庙外忠佑文化广场还用福建花岗岩和东南亚菠萝格,建起广州唯一明清风格如意斗拱牌楼,气派非凡。
修复:本报发现线描图助复建
脊上正中是金光四射的火球,龙船两端是一对含脊的鳌鱼;屋檐两端一对红砂岩南狮各守一方,地面也有一对花岗石狮与之遥相呼应……而在前殿门廊檐上,竖放的一块“广东都城隍”木刻嵌金牌匾提醒路人,这幢新落成的位于广州忠佑大街广州城隍庙拜亭前面建筑,就是严格依照“修旧如故”原则复建的“广东都城隍”前殿。
“本次城隍庙前殿复建,原先设计是根据明清时期建筑风格和当年的文字记载恢复,因为广州日报记者发现了清代外国人描绘的线描图,对前殿重建的细节复原起了关键的作用,对修建广州城隍庙,广州日报记者是立了大功的。”广东古建筑保护专家、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说。
供案:高棉花梨木制成重3吨
“本次城隍庙的修复,采用的工艺囊括了岭南建筑主要的经典手法,包括三雕(木雕、砖雕、石雕)二塑(灰塑、陶塑)一彩(壁画),修复完成的广州城隍庙,聚齐了岭南建筑诸元素。”汤国华说。
汤国华特别提到前殿屋檐正中一幅长逾10米的“三塔锁珠江”人物故事彩画,这是广州第一幅以母亲河珠江为核心的广州水文化场景风情图。
在前殿正脊侧面,一幅同样主题的灰塑最吸引眼球,汤国华解释,灰塑上蜿蜒的珠江沿岸凸现有莲花塔、琶洲塔和赤岗塔三大沿岸分布的名塔,傲立越秀山上的镇海楼清晰可见,可谓统领群芳!“可以说,在前殿屋顶中心部位的这幅灰塑和屋檐正中的彩画,正是构筑成了一幅动感十足的珠江清明上河图。”
值得一提的是,在净高12米的城隍庙大殿内安装了4盏2米高的八仙红木大宫灯,和近6米长的木雕供案。供案是用整块高棉花梨木制成的,重达3吨多。
日记:老美回忆以前熙熙攘攘
“广州城隍庙还上了百多年前美国青年水手杰伊(Jay Floyd Cole)的访华日记,可见当年广州城隍的影响力。”广州博物馆馆长程存洁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今年初,广州博物馆举办一个《东方之旅(1882~1885)——美国青年水手杰伊访华日记暨美国友人杰伊捐献文物展》,杰伊的日记生动地再现一段逝去的记忆。”
日记叙述,人们依稀可以回想到当年广州城隍庙的盛况:“城隍庙值得一看。我们从街道上穿过一个宽阔的庭院,那里挤满了男人、女人和小孩,导游告诉我们,这些人要么是来拜神,要么是来赌博的,两者的设备都很齐全。赌博的、算命的、江湖医生等分散在各处角落。”
考证:历经风雨640年
“城隍的级别被分为都、府、州三个等级,而广州的城隍庙到了清雍正年间被升为级别最高的都级。”明清广东地方史专家、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忠烈介绍,“广州最早的城隍庙记载,可以追溯到唐代。宋人在太平兴国三年(978)编成的《太平广记》有一篇小说《崔炜》,就是写唐贞元年间(785~805),一个叫崔炜的读书人进入南越国第一位皇帝赵佗的墓里,遇到一个叫做羊城使者的神仙。之后崔炜赶紧去城隍庙烧香,惊奇地看到城隍神与自己在墓里见到的羊城使者竟然是同一个人,于是备酒肴祭祀,并扩建了城隍庙。”“这个传说可以作为广州在唐朝就建有城隍庙的佐证。”
到底唐代广州的城隍庙建在何处?至今仍查无文献考证。只有宋人祝穆在《方舆纪胜》记载在“州西城百步”。
“正式有史料记载的广州城隍庙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地点就在今天中山四路广州城隍庙的位置。根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其制北为神宇,南为拜堂,亭左右为斋宿所,仅门西南为省牲所。’”陈忠烈说。
1920年广州城隍庙建筑被大部分拆除,只留下今天能见到的拜亭和大殿。新中国成立初期,城隍庙被用作被服厂。1956年城隍庙成为广州市材料试验机厂。“文革”期间,城隍庙被关闭。1990年,城隍庙被一家公司租用。1993年城隍庙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