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8日获悉,十几年来一直被植被覆盖住的西门口瓮城遗址将重现古城墙真容。在亚运前,荔湾区将对遗址进行修复,并在城墙周边建设景观小公园,方便市民参观游览。
据施工人员介绍,西门瓮城遗址是在1996年和1998年两次考古发掘出来的,之后遗址一直被植被覆盖,路人从旁边走过,如果没有专人介绍,只会看到封闭的绿化带,很难想象这里就是古时广州的西城门所在,加上这十几年间,城墙的表面也有小部分的破损,因此区里决定对其进行修复,让它露出真容。此次整饰,除了对遗址表层植被全面清理、城墙本体清洁、微生物防治的基础上使遗址的真实面貌得以呈现外,还将修建遗址表面及周边的排水设施,有效降低降水及基础毛细水对城墙的侵蚀,使瓮城遗址得到全面有效的长期保护。同时,为达到更好的遗址展示效果,保护工程实施了周边环境整治及展示配套设施建设,使市民能够更好地欣赏和了解遗址。
据了解,西门瓮城位于中山七路与人民路交界处。瓮城遗址为拱卫城门而设,平面呈“H”形,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中部被埋在中山七路路底。南北两部分露于地面,被民居压着。1996年及1998年配合建设工程,先后两次对瓮城遗址南部进行发掘,清理出残存的基址东西长18.45米,南北宽18.15米,高3.7米。墙垣由红砂岩石条包边,条石长0.2米~1.3米,宽0.2米~0.5米,横竖错缝叠砌,以灰浆粘接,残留23层,墙芯以黄褐色土夯实,墙体宽4.7米~5.1米。外壁向上斜收,内壁较直,墙体曾经多次修筑,南墙壁有一处拱形门阙,用白色花岗岩条石砌成,年代稍晚。
据明代《广州府城郭图》记载,当时广州城墙共开7个城门,今大东门,西门口,大北门,小北门等地名就是由此而来的。发掘显露的瓮城遗址曾经在清代和民国沿用修改。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较好的明代西城门的瓮城基址。发掘后,城基原址保护,在城墙遗址南段植上花草,路面建起保护栏杆。北段大部分压在民宅下,仍未发掘。1999年7月,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链接
瓮城,又称月城、曲池,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呈半圆形、方形、矩形。中国最早的瓮城目前已知是匈奴所筑统万城,明朝以前瓮城的制式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明南京城一反旧制,将瓮城设于城门内,在城体上革命性地设置了“瓮洞”(藏兵洞),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