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经85载安好无损 30米高消防瞭望塔战功高

  • 听全文
  • 2005-11-10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在广州市文明路47号的越秀消防中队大院里,有一栋30米高的高楼,上面有一个�t望塔。她东接名盛广场,西南望广州宾馆,南接一栋正在建设的20多层高建筑物,北面则是广百大厦。今天看来,虽历经85年沧桑,她仍显得姿态不凡:塔身颇有欧陆建筑风格,与周边的骑楼迥异。她大概有9层楼高,站在一帮高得多的“兄弟”中间,甚至会有局促之感。

  谁能想到,这竟然是上个世纪20年代广州最高的建筑物!直至上个世纪80年代初,广州市的消防战士还24小时站在上面俯视羊城大地,监控随时可能出现的火情。

  �t望塔建于1920年

  广州市消防局防火处的主任科员蔡益华,1976年加入广州消防警队,“第一份工”就是在�t望塔下的指挥室值班听报警电话,再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接处警。刚工作的时候,蔡益华也顶过�t望班战士的班。

  蔡益华说,�t望塔是由1920年广州消防总署署长、英国留学归来的陈墨香参照当时英国消防楼设计筹建的,为西方古典柱式构造建筑,下层为泵水房,停放泵水消防车,旁边建有马房,后边还挖有一个用来灌水的鱼塘。顶层设有一个阁楼式�t望岗。

  手执望远镜尽望广州城

  “以前广州人哪家有私人电话呀?”蔡益华说,发现了火灾,大家就大声呼叫,敲锣打鼓,甚至狂奔到消防局。而上个世纪70年代的广州,罕见高楼,除了爱群大厦,其他都是三四层高的骑楼。消防员站在近30米高的�t望塔上,手执望远镜,的确可以尽望整个广州城。办法虽土,却颇好用!

  身处广州最高楼,�t望岗的战士视野自然开阔,有时街头夫妻吵架,都看得一清二楚。有一年,有位名叫崔钦凭的值班消防员,在�t望塔上突然用肉眼发现了远在南海的一家火柴厂“出事”,当时该厂已起火并冒烟。小崔立即抄起电话,迅速向总值班室报告,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出动。崔钦凭因此成为“消防英雄”,被同行誉为“火眼金睛”。此外,在消防队出警后,�t望塔还可以担任监督的职能,消防队何时到达何时开水,�t望塔均一目了然。

  率先发现火情消防战士可立功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以前,�t望塔每年会遇到数起类似的情况:即观察到警情的时候,总值班室还没有接到群众报警,碰上这种情况,战士可望拿个三等功。

  蔡益华回忆,当年的�t望塔需要24小时值班,�t望班有9名战士昼夜轮流值班。黑夜的值岗是十分辛苦的,尤其到了寒冬,塔顶四面通风,狂风劲吹,值班战士身裹大衣,睁大眼睛,脚蹬棉鞋还是冻得直跳;到了夏天,这里又变成了天然桑拿场。在茫茫的黑夜里,只有一个望远镜,一个小闹钟,一部电话机陪伴战士。老蔡说,战士们有时候寂寞得受不了了,就自个跟自个说话,然后停一下,看一看正在慢慢长高的城市。

  1980年,消防�t望塔终于结束使命。沿用了40多年的消防局�t望制被取消,�t望班战士下岗。�t望塔也成了一座见证广州消防历史的“老古董”。

  11月9日在�t望塔顶,蔡益华抚摩着塔身说,�t望塔的光荣退休,折射出城市的两大变化:第一是城市发展高楼林立。上个世纪80年代初,�t望塔已无法准确地监控到全市的火灾,高楼大厦逐渐吞噬消防员的视野;第二是城市通讯事业迅速发展,广州市民消防意识逐步提高,1976年的长堤大火仅有10余人报警,现在市郊有人烧垃圾,都会引来200多个报警电话。可以说,市民的消防意识,在广州城内树起了千千万万、最可信赖的“�t望塔”。

  数字技术支撑现代“�t望塔”

  现在的广州市消防局指挥中心大楼,位于天河区车陂路,楼高12层,宽大的电脑液晶显示屏、先进的火警监控系统、先进的通讯设备、电脑全面网络化、人工电话报警和火灾自动联网报警装置相连的多级报警系统,某个联网单位起火,还不等报警,远在车陂的消防指挥中心监控系统便可发现。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