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清代中山路衙门一条街

  • 听全文
  • 2006-08-29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中山路是广州市一条历史悠久的路段,它集商业、文化、政治、医疗、娱乐、文化遗产、休闲住宅小区于一体,全路总长8.8公里,呈东西走向,是广州城南北交汇的中轴线。

  在清代地图上,当时中山四、五、六路原名惠爱街,因惠爱坊得名,从大东门到西门,是全城东西交通的主干道,也是商业主街。它汇集了众多的衙门:布政使司、广东巡抚部院、广州府、将军府、番禺县等,此外,附近还有两广部堂、左右都统等。

  如今商业林立的中山路,在清代则可以说是“衙门一条街”。

  民国就有中山一至七路

  时间到了民国,中山路以及中山大道都因为纪念孙中山而得名,但是具体缘由却很少人知道。

  据市地名办介绍:在省港大罢工委员的发动下,3000多名青壮年的罢工工人自愿参加筑路工作,他们组建分段15个义务筑路大队,包干劳动。经过半年的苦战,终于在1926年建成了一条西起农林下路口、途经杨箕、冼村、石牌、车陂、鱼珠到黄埔,全长约18公里的公路。广州市地名办负责人说,因为该公路按照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实业计划”意图建筑的,故名为中山公路(今为中山大道、中山一路等)。

  40年代后期,市内与中山公路相连接的干道百子路、大东路、惠爱(东、中、西)路和西门口以西的新路分别称为中山二、三、四、五、六、七路。原中山公路西段成为中山一路。

  中山八路建于上世纪60年代

  由旧正西门至今中山八路段,在民国20年(1931年)前还没有马路,陈济棠主政广东时,计划开发粤西,在西郊建设西南铁桥(今珠江大桥位置处),1931年10月4日奠基动工,规划从西门口开辟马路直通铁桥。之后拆迁民房,取直马路干线。1933年因市政经费紧缺停建。1936年陈济棠下野,只留下一条泥沙烂马路,两旁烂屋。

  日本侵华,广州沦陷,这条马路至抗战胜利都未有彻底治理。当年的烂马路,晴天如香炉烟尘扑面,雨天如墨盒泥泞难行。50年代,市政部门铺好了烂马路路面,1960年新辟高基至三圣社的中山七路段和中山八路,连通新建的珠江大桥,使之成为广州市西出口主要干线马路之一。

  如今,与广州西部接壤的佛山市南海黄岐也“搭顺风车”,巧用广州中山路的无形资产,把自己形容为“中山九路”,成为该地段房地产广告的卖点。

  中山路 遍全国

  在全国的省级行政单位政府所在城市中,有20个以上有中山路。在著名的沿海城市大连、青岛、宁波、厦门、汕头、北海均有中山路。在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如徐州、泉州、开封、襄樊、柳州、桂林、遵义、宜宾等,也有中山路。新兴城市一般少有中山路,两个新兴的经济特区就是如此。但有一个罕见的例外,青藏铁路的起点,年轻的格尔木市,却有一条中山路。最长的中山路在上海,最短的中山路在海口。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