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老公房租住了十余年,直到一朝清扫卫生,抹去大门横匾和对联上的泥封,才知身居“不凡之地”,原来这竟是广州唯一仅存的乐行会馆。6月22日,记者在光复北路龙津街小禺里14号寻访到这座百年老建筑,尽管灰头土面地“蜗居”在一片民居中,然而特质的建筑风格仍显示其与众不同。据荔湾区文物管理所有关人士介绍,该会馆是民间热爱乐器的行会组织集资兴建的,堪称早期西关私伙局活动的“专业场所”,目前已申报广州市一级文物。
清扫卫生揭开老屋秘密
“真是没想到,3元钱一平方米租住的公房,竟然是百年老建筑,而且还有可能升格为文物”,在光复北路小禺里14号居住了十余年的黄先生很惊异地告诉记者,事实上,无论会馆内的租户还是周边的居民,都发觉这座建筑不同寻常,首先是两扇高大的猩红色木门,足有3米多高,大门上方的横匾和左右两侧的对联字迹被灰泥封住,对联底配有蝙蝠图案,加上青砖砌成,飞檐屋顶等特征,都彰显出大气的建筑格局,与附近的普通民居存在明显差别,所以其“身份之谜”也一直引起居民们的猜测。
五一黄金周期间,黄先生搞家居清洁,清除大门上污迹时,无意中将对联上的灰泥扫去一片,露出“知音”二字,大门横匾和对联为什么要泥封一直令他百思不得其解,此时反而激发了他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于是他耗费了4天时间,将对联上的灰泥全部抹掉,露出石刻对联,上联是“歌颂皇仁知音可订”;下联是“生逢盛世雅韵堪联”。由于横匾太高,黄先生只能支起长长的扫帚清除,露出的“乐行会馆”字样也不太明显。
会馆被10多户租住破坏较大
据一家住户介绍,乐行会馆共发现两块碑刻,一块位于会馆外,碑高约80厘米、宽约40厘米,上刻“敬善堂产业,永远不典不卖”字样,保存完好;会馆大厅内一堵墙边还有一块铭记碑,上面记录了会馆修建时间,捐资人姓名及数目等,但因被水泥封存,看不清内容。虽然有关文物专家考察后认定乐行会馆是清末建筑,但要解开其真正的“身世之谜”,可能要寄望解封这块铭记碑了。
乐行会馆坐北朝南,进深12米,面宽10米,建筑面积100多平方米,两层楼高。记者进到会馆内部,发现格局已完全改变,被分隔成很多小房间出租。据悉,这里现住有10多户人家,至少有30多人,很多租户自行在里面搭建天棚、阁楼等,破坏较大。
已申报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荔湾区文物管理所有关人士介绍,该区早在清末民初时就拥有粤剧曲艺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活跃着众多业余曲艺组织――私伙局,当时曾出现三大名乐社,分别是觉社音乐社、雷电音乐社、何氏应月一族等。乐行会馆是西关早期的一个音乐行业的旧会所,堪称私伙局活动挑选的“专业场所”。
一位居住在附近几十年的老街坊回忆说,乐行会馆在“文革”前还是吹拉弹奏的音乐人聚集的地方。据悉,乐行会馆是荔湾区现发现的继锦纶会馆、银行会馆后的第三个行业会馆,目前正申报广州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