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经争论后,千年古寺大佛寺的整体扩建规划终于基本确定。记者昨日从有关部门获悉,规划中的寺庙面积将比原来扩大一倍多,变为三进院落,南北各建一个广场。目前山门前的民国建筑也终因文物价值相对更低而要拆除,让位于“水景庭院”。按照“寺”“市”共生的原则,大佛寺及其周边地区将会被打造成为一个宗教与世俗融为一体的文化街区。
拆除竹筒楼建设三进院
大佛寺的复建问题一直受到较多的关注,早在2003年广州规划部门和越秀区就曾答复人大代表,称正在做相关规划。但是,寺庙门前的一排民国建筑一度成为影响大佛寺扩建的难题。这两排楼房占地近3500平方米,属于“岭南风”建筑。方案制定初期曾有专家认为,这些近代建筑,应该得到保留修复。据大佛寺住持耀智大师介绍,经过再三论证,目前已敲定将拆除这些竹筒楼。
最终敲定的设计方案形成以南北轴线连接三进院落的格局。水和古榕将成为三进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向第一进院落为水景庭院,营造以水为主题的平和气氛,并设置朝拜前相应的辅助设施。第二进院落为殿前庭院,主要满足宗教朝拜礼仪的使用。第三进院落以古榕为主题,保留现有古榕,设置图书馆、讲经堂等设施,以及向市民开放的步行通道,满足宗教及社区文化活动需要。总规划面积将超过1万平米。
宗教世俗共融南北广场
规划方案提出,大佛寺具有强烈的世俗功能传统。民国时期成立的广州佛教圆经社,净化世道人心,受到孙中山先生的称许。而今,寺庙内还有儿童颂经班、佛教乐团、佛教图书馆等。而周边的商铺也以香烛业而繁荣。所以,本次规划的原则是:整体规划、有机更新、寺市共生,使整个街区形成“道路―广场―庭院―街巷”的空间结构。
因此,大佛寺街区的建设是对北京路步行街西向拓展的有力补充,可以改变北京路欠缺观光功能的状况。故规划在寺的南北两侧各建一个城市广场。北广场的功能为休闲广场,为逛北京路的市民增加一个停驻点。而南广场则加强交通功能,为大佛寺和北京路提供集散、休憩的开敞空间。其中,北广场将根据传统街区状况,建矮墙、水道、座椅等,体现出“城市记忆”的主题。
在横向上,规划中考虑将北京路步行街、大佛寺以及附近的木构水闸遗址连接起来,形成东西向轴线。
寺院方面拟承担建设费
由于紧邻步行街,复建将为周边交通组织带来变化。惠新西街规划建设为10米从南向北的单行路。该路与光明广场东侧7米规划路形成交通环。在惠新西街与惠福东路交界处设置旅游车停靠站,惠福东路西行道路一侧设置出租车停靠站。
耀智大师介绍,考虑到周边地段停车难的问题,将在目前的佛寺大雄宝殿前至南广场地下建设一个5000平方米的地下停车场。该想法已与越秀区政府达成共识,建成后将对社会开放。
据了解,复建计划总投资约为2亿元,其中1.2亿元为动迁费用,8000万元为建设费用。耀智大师表示,建设费用将由佛寺本身承担,但建议政府对动迁费用提供一定的支持。整个工程力争在2010年亚运举办之前完成。
千年古寺一度淹没尘世
大佛寺始建于南汉王时代,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元明曾再建、扩建。清《番禺县志》载:清顺治六年(1649)毁于火,康熙三年(1664)平南王尚可喜等捐资仿京师官式庙宇式样在此建造佛寺。寺内原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尊大铜佛和一尊青铜观音像,故名大佛寺。1993年被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大雄宝殿为广州市内惟一的清代官庙性质庙宇。
由于历史变迁、城市发展,现在的大佛寺被民宅商铺层层包围,面积只有5000多平米(包括惠新西小学归还用地)。原来完整的传统宗教格局,几乎被破坏殆尽,致使这一千年古刹至今“残缺不全”。(作者: 王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