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500岁屈氏大宗祠亟待抢修

  • 听全文
  • 2005-07-07
  • 来源:广州日报
  • 分享到
  • -



  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和学者,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为岭南三大家。他目睹明末社会变乱,诗多表现民生疾苦,慷慨郁勃,时人有“未出梅关名已香”的赞誉。其著作《广东新语》是记述岭南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文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书中寓讽于述,指陈时弊,亦多有文学意味。   

  部分建筑倒塌有关部门昨组织专家前往调研并表示修复工作将列入议事日程

  由于近两百年没有修缮,屈氏大宗祠目前瓦面漏水、木梁霉烂,部分建筑已经倒塌。这座500岁“高龄”的古老祠堂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昨日,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哲夫、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润华等领导率领专家前往调研,屈氏大宗祠修复工作将被列入议事日程。

  近200年未维修走廊已塌

  番禺区化龙镇北临珠江的莘汀村是一条僻静的古村。著名的屈氏大宗祠坐落在村口,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的爱国诗人屈大均就出自这个宗族。昨日下午,调研组一行冒着烈日来到屈氏大宗祠,僻静的莘汀村顿时热闹起来。

  屈氏大宗祠坐落在莘汀村老虎岗的西南山边,坐东南向西北,在这条只有600多人的小村庄里,祠堂显得分外抢眼。推开两扇沉重的木门,只见祠堂庭院里长满了荒草,火辣辣的阳光透过瓦面的缝隙直射下来。“屈氏大宗祠自1813重修以来,距今已有190多年没有再修。”化龙镇文化站站长屈寅初语气沉重地说。

  记者看到,因年久失修,历尽风雨,祠堂中楹、后楹已漏水,中楹天井左边走廊由于瓦面漏水所致,木梁霉烂,在前几年的一场暴风雨中倒塌,右走廊已被村民用支架支撑着。目前,整座建筑的部分木柱因雨水渗漏而开始霉烂,左、右厢房支柱已倾斜。

  抢救性维修需100多万元

  据屈寅初介绍:“整座祠堂为三楹(进)两天井式,全座建筑宽34.36米,长53.18米,合计建筑面积达1827.26平方米。”

  虽然始建年代不详,但在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期间,文物专家黎显衡、陈登贵等到场视察认为按建筑材料分析,屈氏大宗祠始建年代应为明代。1929年县长陈越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大均曾将屈氏大宗祠作为纪念学校,解放后,翁山纪念小学改名“新成小学”、“莘汀小学”。1967年到1970年初,屈氏大宗祠曾做过“化龙公社阶级教育展览馆”,里面陈列108尊泥塑,当时广州市地区许多单位,如广州针织厂、黄埔造船厂及番禺市桥各界前后超过十数万人来参观。屈氏大宗祠在2002年被评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学校右后耳房曾设翁山纪念馆,馆内曾展出翁山当和尚时的红鱼、青磐、文房四宝及珍贵诗词手迹。1957年馆内文物尚在,后来文物遗失。纪念馆也变成化龙镇德仁生产队的生产资料保管室,上世纪60年代因白蚁患而拆毁。

  祠堂里一件“移动的文物”引起了专家们的注意:由一整块樟林雕刻而成的“光裕堂”横匾长4.48米,高1.1米,为“嘉庆癸西孟夏抚粤使者韩封题并书”。本应挂在正堂上的横匾为什么如今“斜靠”在墙脚?原来,“文革”时期,村民们为了保护“光裕堂”这块牌匾,把它拆下来藏在化肥仓的仓底,由于牌匾又大又重,后来也没有挂回原处。

  虽然祠堂大致原貌得以保存下来,不过祠堂的衰败却在加速。据悉,番禺区已拨款10万元维修屈氏大宗祠,但是“前年,经具有古建筑资质的施工队前来勘测,如果对屈氏大宗祠进行抢救性维修,瓦面掀起重新铺盖,更换已霉烂的杉和桁角,重塑艺术灰雕等,需费用100多万元,还不包括文化氛围装饰等。但我们村一年的集体经济收入才几十万元,只够维持日常的开支”,村委书记屈锦辉无奈地说道。

  修复工作将列入议事日程

  专家们考察屈氏大宗祠后纷纷建议:“番禺历代名人辈出,在灿烂群星中,屈大均首屈一指。明年是屈大均逝世310周年,尽快修复屈氏大宗祠迫在眉睫。”

  番禺区委宣传部部长李鹏程昨日表示,番禺文化发达,历代诗坛兴盛,屈大均等名人是番禺宝贵的历史财富,番禺将继续珍视和保护这些财富。广州市文化局副局长张润华表示,文物部门闻讯后已前来调查,屈氏大宗祠修复应该很快就列入议事日程。(倪明 胡炎钊 潘志超)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