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民族民间组舞《岭南之舞》片段。
伴随《舞的精灵》的开篇歌声,舞台上出现了一本大书。大书缓缓打开,四千多年前的南越先民和活跃在当今城乡的醒狮等形象渐次闪过。随即,《岩画上的舞蹈》、《陶罐上的记忆》、《玉舞人》、《五羊仙队舞》、《舂米舞》、《英歌舞》等14个舞蹈在美妙的音乐和灯光中接踵登场,展现出一部恢弘优美的岭南舞蹈“千年史”。23日晚,由广东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大型民族民间组舞《岭南之舞》文艺晚会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首演。
“很好,很有创意!”――参加广东省第十次党代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与其他代表们一同欣赏了《岭南之舞》后,对这台历时数年打造、集纳岭南舞蹈精粹的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
从4000多年前的南越先民舞蹈,到如今仍活跃在岭南的民间舞蹈;从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方言地区的代表舞蹈,到在岭南聚居的瑶、壮、黎三个少数民族独有的舞蹈。14个面目各异,形态多样,充满岭南文化气息的品种是如何被挖掘整理出来,又是如何加以整合串联,在舞台上得以呈现,成为广东“文化大省”建设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记者专访了组舞的总策划、十次党代会代表、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陈中秋,以及艺术指导、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杨子达。
筹备多年 让书中的舞蹈“活”起来
“组舞是从2005年开始准备的。但是实际上要追根溯源,可以追到1981年开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工程。”陈中秋说。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被誉为中国舞蹈界的“万里长城”工程。广东省的工作于1984年启动,到1996年书才正式出版,最后入书的岭南舞种有42个。
但是让文化工作者们遗憾的是,凝聚了他们无数心血的《集成》只印了2000册,而且主要在专业圈子内部流传,普通公众很难一睹真容。“我们想让人们,特别是广东的青少年知道,广东绝不是一些人眼中那样缺少文化底蕴――除了广东音乐、岭南画派,我们在4000年前,就有非常活跃的形体艺术形式了!”陈中秋说。
经过多年酝酿,广东的艺术工作者们决定让书中的舞蹈,在舞台上立起来。恰好,广东大力推动的“文化大省”建设为这一想法提供了最佳的实现平台。
保留韵味 近半数演员来自民间
“复原这些舞蹈的过程,就像把一片片的陶片拼成一个完整的陶罐,很艰辛!”摆在艺术工作者们面前一个最大的难题是:如何既保持舞蹈原有的民族民间特色,不让它们沦为只截取了一些民间元素的“仿制品”,又能让它们成功地走出田间地头,在配备了现代灯光、布景的舞台上加以呈现?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艺术工作者们不但反复观看当年编纂《集成》时录下的长达50多小时的录像资料,还多次深入广东各地采风。多位经验丰富的民间艺人,也被请来手把手地指导演员们练舞。“全部演员中,来自民间的有差不多一半。”陈中秋说。
立足本土 广州元素成重要内容
另一个难题,是很多古代舞蹈只剩下了零星的资料片断,如何尽量真实地还原旧貌?艺术家们仔细分析了舞人的服装、动作、神态,借鉴了众多同时期的历史资料,辅以合理想象,终于编排出了这一舞蹈。
艺术家们在编排“五羊仙队舞”时,发现这种在宋代的史书中就有记载,当时于“番禺”一带流行的舞蹈资料极度匮乏。无奈之下,他们求助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舞蹈史专家王克芬,终于在韩国找到了宋朝时传入朝鲜地区的“五羊仙队舞”资料,复原了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此陈中秋也欣喜地表示,这说明至少在宋代,广州“五羊”的传说便已经具有“国际影响力”了。
鼓励“拷贝”希望被广泛传播
与国内其他艺术“大戏”高举“品牌保护”的大旗不同,广东对《岭南之舞》表现得相当慷慨。“我们不怕别人‘盗版’或者‘摘抄’。”杨子达表示,创作这个舞的初衷,就是让那些已经或者行将消失的珍贵岭南舞蹈能更广泛地传播,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杨子达表示,让书本中的民间舞蹈走上舞台,全国各省市中广东是第一个。广东的艺术家们希望这一次实验能在全国带个头,促使更多的省市掀起一股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