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暑假,是欢乐的代名词。为了让各年代市民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欢乐暑假故事,团市委举办了“追寻欢乐暑假”故事征集,市民纷纷写信来追忆自己的精彩暑期生活―――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孩子们总能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创造出无穷的乐趣,欢乐是暑假不变的主题。
上世纪50年代―――主题词:珠江游泳抓小螃蟹
那时的叶方最喜爱游泳,他经常和小巷里的同龄小伙伴们一起到珠江河的西郊游泳场和红楼游泳场游泳。
“那时候,太阳火辣辣的,羊城的人们没什么地方可去,几乎都一起涌进为数不多的几间游泳场玩水去。”“当我们游泳累了,就开始在西郊村的小泥沙滩上挖小螃蟹,那些小螃蟹伸出红色的双钳咬得我们哇哇大声叫!后来,我们又用早已经准备好了的破烂蚊帐布做的小铁网去打捞一种叫‘��刹婆’的彩色小鱼。我们把那些小鱼放进瓶子里,它们还会在瓶子里追逐和打架的,那多好玩啊!我们还去捉一些被广州人叫‘和味龙虱’的小家伙。”
上世纪60年代―――主题词:乡村度假“执猪屎”
洲村,是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一个边缘乡村,与广州白云区接壤。庞力行印象中的美妙暑假,多半在那里度过,那已经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了。“洲村其实是我姨丈的祖居,每年我们表兄妹们都会一起去那里玩耍,到田里收集一些猪菜,顺路捡猪粪,也就是广州话常说的‘执猪屎’喽。当时捡猪粪不觉得脏,在路上,我们几双眼睛就像探照灯似地搜索,每发现有猪粪便都会兴奋地大叫:‘这里有一堆’,扛着粪箕就跑去捡。那时一粪箕猪粪记一个工分,能为姨丈家挣得工分,我们心里都十分开心。”
上世纪70年代―――主题词:卖冰棍补贴家用
30年前,李强正上初三。那年暑假,因为一段充满磨炼的生活成就了他永远的回忆。“那年我17岁。父亲自己钉了个箱子,刷上‘冰棍3分、赤豆4分、牛奶5分’,然后把我叫到跟前:‘你老大不小了,暑假去挣点学费钱!’我不敢违命,心里却不是滋味:到大街上叫卖,多难看啊。但我知道父母供我们念书不容易,自打记事以来,我们兄妹几个都是在母亲糊火柴盒的声响中入睡,又在这声音中醒来。那时卖冰棍一根能赚一分钱,‘卖冰棍喽―’这一喊,就喊了一个暑假。喊得越响,卖得越快。整整两个月,我不仅挣足了弟妹们的学费,还为母亲买了双手套。
上世纪80年代―――主题词:满城乱窜粘知了
和同伴们用面筋粘知了、逮蚂蚱,看露天电影,做游戏,这就是苏炎明在上世纪80年代度假的方式。“早上几个孩子拿着长竹竿,上面绑了小网,腰里别了弹弓,通常一上午,捉的知了不计其数。”“我最喜爱的是,打着手电,将光束集中在幼虫身上,聚精会神看知了蜕壳的全过程。”“捉来的蚂蚱烧熟了,一口一个,满口生香。”
上世纪90年代―――主题词:烈日下狂吞雪糕
上世纪90年代初,雪糕的品种绝对没有今天这么繁多,但在暑假,雪糕可是孩子的最爱,梁嘉雯就试过在烈日下狂吞雪糕,那甜甜的奶油味,至今未忘。“我们几个小伙伴来到阿姨的冰室学做雪糕,看着雪糕机泛起一泡泡白花,心里喜滋滋的。”“烈日下,我们边走边吃,一见冰室就冲进去,冰棍、刨冰、雪糕已把我们变成了‘雪人’。”
新世纪―――主题词:KTV房集体“K歌”
放假了,广州大街小巷到处可见三五成群的中学生,大家都在讨论着,去哪旅行?去哪逛?今年考完中考的冯伟源说,大家都对这个难得的长假充满期望。“一走进卡拉OK,到处都是放假的年轻人。这里有属于现代青少年的暑假,KTV房那幽雅的装潢,精良的设备是科技革命的果实。这种奢侈的感官享受,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我们要用最富有节奏的歌声,释放出青春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