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拟承办亚运足球赛,越秀山体育场规划投资2000万建瀑布喷泉,引入现代化通讯设备
事件
广州最老的体育场――越秀山体育场拟在2010年亚运会承办足球比赛的项目,为此,该体育场在今年建场55周年纪念之际,规划进行第八次翻新改造和软件升级,力图在2009年建设成华南地区一流的专业足球场,同时成为群众体育活动的中心,整个翻修升级工程投资2000余万元。这是记者6月14日从越秀山体育场获悉的。
建场以来不断翻新
越秀山体育场场长李伟斌介绍,体育场先后于1956年到2001年进行了6次翻修。为迎接亚运以及建场55周年大庆,越秀山体育场在2004年底开始进行第七次翻修,历时5个多月,耗资过百万元,目前改造工程已经竣工。这次改造内容主要有四项,一是将足球场尺寸从原来的100.5×64米扩充到国际标准的105×68米;二是将煤渣跑道改造成塑胶跑道;三是将运动员替补席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山体挖入3米多,改造成类似室内条件的运动员替补席;四是重新粉刷了看台。目前体育场的草皮为国内最好的“兰引三号”,经过这几年的摸索,现在场地的草皮长势非常好,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2009年完成第八次换装
为了迎接亚运赛事,体育场将于2009年完成第八次翻修。“这次翻修将使体育场成为具有岭南特色、广州风情,同时具备举办现代化体育赛事能力的赛场。”李伟斌说。
据李伟斌介绍,由于山体的限制和周围的历史文化古迹众多,越秀山体育场很难实现大规模的扩建,“如何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进行翻新,进一步体现岭南特色是这次规划的主题”。
除了古门楼、三道拱门的广州风情主体建筑以外,在体育场内引入瀑布流水喷泉,恰好与三面环山的郁郁青葱相对,体现了山青水绿的岭南特色。而主席台将改变原来的单一观看台功能,将如“水帘洞”一样藏身在瀑布喷泉后面,喷泉池前设表演平台,整个工程寓意如水般优美而又多姿的岭南风情。
另外,体育场将在设施上与国际接轨,把目前电子显示屏改为多功能、可浏览全场的电视显示屏,在综合大楼内兴建新闻媒体通讯专道,以满足大型赛事报道及转播的需要。目前场内采用的是水泥看台,今后也会改成混凝土带塑胶座椅的看台,增加舒适度。另外,体育场的服务人员也将专业化、现代化,将重新招聘并提供培训和测试。
翻新后收费不提高
李伟斌透露,体育主管部门以及规划部门已到体育场进行了考察,目前体育场第八次翻修的方案已进入前期规划阶段。因为翻修方案要结合全市迎亚运的工作步骤,预计规划将于2007年才能终审定稿,2008年进入实施阶段,2009年完成工程,2010投入亚运会使用。
谈到越秀山体育场今后的发展方向,现任场长李伟斌表示球场软硬件设施逐步完善,已初步具备专业足球场的标准。“越秀山体育场的目标之一是创建华南地区一流的专业足球场,另外更重要的是为群众体育活动提供场地。”李透露,越秀山体育场翻新后,面向群众的费用标准不会提高。目前体育场除了承办国内外大型足球赛事外,也致力为群众体育活动提供场地。
■历史
全民动手开山建体育场
这座位于越秀山脚的体育场在广州旧城中轴线上,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纪念碑隔峰对望,仰头可见山头上具有600多年历史的镇海楼。
1950年,时任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兼广州市市长的叶剑英号召全市青年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一个属于自己的体育场。于是在旧广州中轴线上的越秀山体育场开山而建,学生、工人乃至家庭主妇都参加了工程建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越秀山体育场是球迷观看足球比赛的首选地方。当时,能容纳2.8万观众的越秀山体育场经常人头攒动。1972年香港球坛老牌球队流浪队前来越秀山体育场比赛时,球迷不幸相互挤压,导致看台被挤塌,观众从高处坠下压在下面看台观众的身上,造成死伤。那是越秀山体育场多年来惟一发生的看台挤塌事故。
■提醒
越秀山体育场征集历史老照片
记者6月14日获悉,越秀山体育场将在7月上旬举办建成55周年历史图片回顾展。目前体育场正在举行老照片征集活动,如果您是当时参与建设的一员,或者您珍藏有和越秀山体育场相关的照片,请您积极参与老照片征集活动,和广大市民一起见证这座承载历史风雨的体育场的6月14日,并共同展望它的美好未来。
有相关照片的读者可将照片送往越秀山体育场。凡入选照片均有精美礼品赠送,获奖参赛图片还将由主办单位颁发丰厚奖品,送展照片将采用现场扫描立刻返还的方式收集,以确保珍贵历史老照片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