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斯墓园改造工程效果图。
从广州长洲岛上的黄埔军校出发,汽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上走了差不多十分钟,便来到海拔38.9米的巴斯山脚下。要不是山脚下荒草丛中一块若隐若现的“广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恐怕外人怎么也想不到,这座野树乱草纵横交错,几乎难觅下脚之处的小山包上,竟然藏着一处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巴斯教徒墓园。
墓地有150多年历史
从昨日起,一支专业的古建筑维修队伍进驻此地,清除枯枝败叶,铲掉阻路的荒草―――广州市决定投入专门资金,重修这处珍贵文物。两个月后,遗址便会以全新面目示人。
巴斯山上的这些墓地已有150多年历史,自北向南排列着12座墓穴,其中9座成人墓穴,最早葬于1847年,最晚的葬于1852年。每块墓碑长2米,宽90厘米,高55厘米。墓碑上刻有两种文字,英语和古吉拉特语。还有2座婴儿墓穴,以及一座死产胎儿墓穴。墓穴较成人墓小,一端有直立式墓碑一方,碑文只用英文证明死者为何人子女。此外,还有刻有英汉两种文字的墓界碑及番禺县正堂定界碑一块,表明这是一处经清朝番禺地方政府勘定范围和批准给旅居广州的巴斯人的专用墓地。
墓地曾遭人为破坏
记者昨日在山上看到,年深日久加上疏于管理,12座墓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几乎所有原本覆盖在墓室上、刻着墓主姓名、身份、逝世时间的花岗岩墓石都被掀到一旁,有的断成三四段,有的摔缺了角。一些墓穴的基础、侧石也都被扰乱,凌乱地散落在地上。由于小小的巴斯山上绝少人涉足,因此满山草木已经将一些散乱的墓石遮蔽起来。
负责主持重修工作的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有关人士说,这可能是人为破坏造成,估计这些墓穴曾经引来盗墓贼。但盗贼们并不知道,当时巴斯人教俗实行天葬,墓穴只供纪念之用,其中不但没有陪葬品,甚至连遗骸都没有。
估计可完整复原12座墓穴
根据专家们的实地勘察,认为这些墓石丢失的可能性不大。一是因为此地人迹罕至,二是因为谁也不会把墓石像其他建筑的构件那样搬回去用作其他用途。因此估计完整地复原这12座墓穴应该没有问题。
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保护该墓园的文物价值,墓园的维修将在不改变现有墓穴的形式及位置的原则下进行。整个墓园区设置一个入口广场及新建一座巴斯墓园门楼,统一管理,并在入口广场内设置一个“巴斯墓地”说明牌。
据介绍,一条1.5米宽,长约200米的水泥面小路,将从山脚延伸到山顶。路两边如今虽然杂乱但却郁郁葱葱的乔木、灌木也不会受到大的破坏,只会进行一些有限度的绿化整改。各个墓穴内的杂物将被清理出来,如今散落一地的石制组件,将被清洗一新,局部损坏的部位要用原材料原样原尺寸补回,保证其样式一致,耐久坚固。
此外,还会在入口广场及山顶的墓穴群进行绿化修饰,美化墓园环境。
国际学术界一直关注巴斯墓地
据了解,巴斯人在华200多年的历史中,主要在穗港澳三地活动。而三地现存的巴斯人墓地也几乎属于同一时期。如今澳门的巴斯墓地已经作为重要历史建筑之一位列世界文化遗产之中,香港的巴斯墓地也修缮得很好,因此广州巴斯墓地的保护便引起了多方关注。
对巴斯人墓地进行了深入研究的郭德焱博士指出,修复之后的巴斯墓地将显现出重大的历史文化作用。这些巴斯墓主均为“孟买巴斯居民”,说明当时广州口岸的巴斯人以孟买巴斯为主,同时证明了广州口岸与孟买之间在当时的贸易中占重要地位。广州黄埔的巴斯墓地属于“一口通商”时代的文物古迹,对于确立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的文化定位举足轻重。此外,巴斯墓地还是国际学术界一直关注的课题,围绕它的研究对于深化认识广州在一口通商时代的国际地位和古伊朗文明有着重大作用。
另外,近年国内要求将“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申报世界遗产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家文物局也考虑国内相关的遗址捆绑申报。而保存较好的巴斯遗址,将成为条件成熟时广州手中的一张“王牌”。
巴斯人擅长经商
据介绍,巴斯人是世界最古老宗教一―――琐罗亚斯德教的信奉者。琐罗亚斯德教的历史比目前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历史更悠久。巴斯人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进入中国,被称为“拜火教徒”、“祆教徒”。巴斯人以擅长经商闻名于世,一度还被称为“犹太人”。鸦片战争前后,来华的巴斯商人很多,其人数曾经达到在华外商的三分之一。如今在巴斯山北山脚,有一座两层的楼房,当地居民称为“巴斯楼”,是清代十三夷馆中的“巴斯馆”在黄埔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