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魅力广州 > 文旅资讯

中共"三大"会址重大发现:中央局秘书是谁

  • 听全文
  • 2006-06-21
  • 来源:信息时报
  • 分享到
  • -

  中共“三大”旧址保护和纪念馆建设工程将于本月底在广州全面竣工,铁定七一开放,复建后的“三大”建筑群落,将被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新的羊城旅游景点区。记者先行做了一番“探营”。整个工程细化为四部分:遗址保护、新建纪念馆、整修旧民居5号楼、新建广场。纪念馆是整个工程的“重头戏”,为一栋红色外墙建筑。分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全部用于陈列展览。地上两层是重点做与中共“三大”有关的文物展示、文字介绍等,包括文物实物、图片等,届时还会复原中共“三大”会议会场的实景,给观众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觉。纪念馆:陈列方案六易其稿

  据了解,纪念馆陈列方案从2005年12月28日开始,先后组织了9次专家评审,六易其稿。广州市农讲所负责此次复原工作的历史照片、文物征集、文字整理以及旧址纪念馆展览的陈列工作。

   布展:四个主题610件展品

  据该馆馆长卜穗文介绍,新建展馆陈列布展内容为:中共“三大”的历史背景、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等四个主题部分。展品为610件,包括文物81件,此外还有多件人物硅胶像、油画像,以及复原场景、会址沙盘和大量历史图片。首层:复原三大会场原貌

  记者从陈列设计方案中看到,纪念馆三层展示的物品各不相同。首层一进门设置了大型浮雕,写有前言等。进入展厅后,将有中共三大代表的照片名单、代表仿真蜡像场景、三大旧址沙盘及人物油画、喷画等。该层侧重对三大会场原貌的复原,给观众以直观印象。和想象中不同的是,当时的会场场景规模并不大,记者从“三届中央分工会议情形”硅胶像效果图上看,一张长方形的桌子,周围坐了数十个代表。正中的“毛泽东”站着,在发表意见,其他代表有的在凝神细听,有的在认真做记录。二层:摆放收集来的实物

  二层主要设立了展柜,摆放收集来的文物实物。负一层则设置了投影幕、多功能演示厅等,播放历史文献电视专题片:《中共三大》(分30分钟和10分钟两个版本)。该层单独开辟了一块孙中山“非常大总统”专区,既有孙中山的画像、李大钊会见孙中山的场景画,也有相关的文字介绍、投影等。旧会址不作复原免走样

  抗日战争时期被炸毁 没有留下照片恢复原貌可能不准确 目前作回填性覆盖性保护

  在本次整修中,“三大”期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党的重要领导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春园”、“逵园”及“简园”(统称为“三园”)将做相应修缮。而会址则不会原原本本地“复制”出来,而是做回填性、覆盖性保护。位于东山新河浦路22号~24号的春园在党史上地位赫然,从1923年,中共中央机关办公处一直设在这里。春园成了党中央机关人员的活动地方,包括国际代表马林和出席代表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都住在春园24号二楼,并在此讨论修改中国共产党党纲、党章问题,起草大会的宣言和各项决议草案。因为“春园”基本完整,所以只需按原貌进行外部装饰修缮及内部陈设修复。整修后的春园将复原中共中央办公地址、领导人住所。位于培正路13号的“简园”,是毛泽东与党外人士商谈统一战线的地方。据史料记载,中共三大期间,毛泽东曾多次到简园找老乡谭延�],争取他支持国共合作。而位于恤孤街9号的“逵园”,在“三大”召开期间,居住过外国人及中国学生,由于该楼外墙面仍留有极有见证意义的“1922”字样,所以成了“三大”的标志性建筑。“简园”和“逵园”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使用因素,已出现外表陈旧、局部损坏或风化的现象,所以这两园的外墙里面、门窗、前院及围墙等都需装修,同时还要拆除现有临时性建筑物,才能恢复原貌。旧民居5号楼将加固

  5号楼是原有建筑,此次主要做翻新、加固结构等处理。该楼将来将承担办公、接待等任务,有固定区域专门介绍中共一大――十六大的整个历史过程、资料。同时也开辟为临时展厅,展出与中国共产党历史有关的专题展览。为何会将一个民居保护起来呢?有关人士解释称,该楼的历史与中共“三大”会址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留有不少原有的历史信息。

  麻石砖体现历史分量

  各建筑物将广场分成三块,分别是东面停车场广场、会址广场、西面广场。会址周边设计为街角广场,广场内将放置艺术家们精心创作的雕塑。会址前的道路改为步行道,统一地面颜色,并参照北京路“千年古道”的做法,采取可透视的玻璃罩展示部分代表性的房屋基础。市文化局财务筹建处郑处长告诉记者,广场的设计在注重与周边环境衔接的同时突出岭南特色,庄严、肃穆,有革命色彩。

  为体现历史的厚重感,广场地面铺设的地砖也很有讲究,特别挑选了每块面积为30厘米×60厘米,厚度达10厘米左右,特别有分量的麻石地砖来铺设(一般广场砖仅5厘米左右),以体现厚重感,这是特意到云浮去挑选的。

  重大发现

  “三大”中央局秘书实为罗章龙

  黎显衡向记者透露了他们在调查中共三大旧址时的一个重大发现:“三大”中央局秘书实为罗章龙,并不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代表大会》一文中记载的毛泽东是秘书。“三大”中央执行委所选的秘书是谁?以前也说法不一。但后来发现,从苏联复印回来的材料有可能是一篇错误很多的回忆录,理由是:该文没有完整反映三大通过的党纲、党章、组织法及各项决议,不是大会记录,更不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报告。三大通过的党的中央组织法规定党的主要领导人称委员长,但该文仍称陈独秀为总书记。而罗章龙的回忆,也有失实之处。在罗老记忆中,他一直记得是毛泽东或其他人任秘书,自己没有担任过秘书。但当黎老当年在一次调查情况时,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23年12月25日发出的“第十三号通告”复制件给罗章龙看,他忽然“醒悟”说,“是当年中共的文件,内容及字体都是我写的,委员长的签名,是陈独秀本人用英文签署的T.S.Chen,顺译是陈独秀”,秘书长的签署,是我用德文签署的Leo Dschan Lung,顺译是罗章龙”。原来,当时大家都没想到罗章龙会用德文来签名,所以请英文专家来鉴定这个签名,结果无法鉴定出这是谁的手迹。就在这偶然的机会,罗章龙想起来,当年,中共中央确实有“委员长”之称,而委员长签发文件,要秘书长副署,证实了当年党章所规定的“本党一切函件均须由委员长及秘书签字”的记载。以上种种说明,“三大”中央委员会选出的中央局秘书是罗章龙,发出“中央通告十三号”时仍是罗章龙副署。毛泽东是否担任过秘书,什么时候担任,而罗章龙什么时候不任秘书,则需要进一步研究。

  会址遗迹为何不复原?

  据了解,在中共三大会址确认后,最终确认的方案是,对旧址不进行复原,而是做回填性、覆盖性保护。划定近百平方米的地面,作为遗址展示区,介绍三大的背景、当年会址建筑物的图形等。为何决定对遗址做回填性、覆盖性保护?黎老说,由于中共三大的旧址,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也没有相关的建筑图纸,如果要重建的话,只能是根据一些人的回忆来建,这样一来,重建后的旧址就极有可能会不准,会走样。而与此同时,经过多方科学考证而确定下来的、最有价值的遗址――仅存的墙基,也有可能在重建时被毁坏。“在一个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遗址上,重建一座无法考证的仿旧物,是得不偿失的。所以,‘中共三大’的会址遗址决定不会复原。”此外,由于找不到文字方面的材料,即将要展出的春园内布置,也只是根据历史的推断及个别代表大概估计而设立的,这是一个遗憾。

 “三大”会址曾是党史一个谜

  “1922”是寻址路标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当时广州东山举行,但会址究竟在东山哪个地方,史籍和档案均无记载,一度成谜。其实,中共三大之所以选在东山召开,是因为当时这里地处郊区,偏僻幽静,周围是荷池、鱼塘、蕉林、菜地,人烟不多,有利于保密。“1922”是逵园标志

  为了弄清“三大”的确切会址,1972年,广州市纪念馆、博物馆革命委员会成立了以黎显衡、汪杰等5人组成的调查中共三大会址小组。

  据原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时任广州市纪念馆博物馆工作人员)黎显衡介绍:1972年10月13日,年逾七旬、尚健在的中共三大代表徐梅坤被请到了广州,调查小组陪同徐老在东山步行寻访了几天,走遍了可能性较大的新河浦路、瓦窑街、恤孤院路、培正路等许多大街小巷,又和当地一些老居民进行过多次座谈,了解街道环境和房舍变迁情况。终于,大家认为,恤孤院路一带的旧式建筑可能性较大。于是,他们又请徐老去实地考察,走到瓦窑街与恤孤院路交界西北处的逵园,只见楼顶正面有“1922”的字样,徐老立即精神一振――这幢洋楼隔着瓦窑街正对的就是中共三大会址,因会议期间,他天天看到这个“1922”(逵园),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参加中共三大的代表大多来自外省,都把它作为认路的路标。从这里往南走到新河浦路22―26号(22号现为新河浦幼儿园),便是在党史上地位赫然的春园。后来,又找到了附近培正路13号――毛泽东当时经常与谭延�]商谈统一战线工作的简园,于是,这三座建筑(相距仅数百米)成为确定中共三会址的座标。

  租借房子家具开会

  会址的外形和内部结构究竟如何?调查小组又找到了当年曾参与建造此房的老工人――时年75岁的邓某,他根据回忆画了一张“三大”会址的草图。调查小组又请了退休的建筑工程师周某,依照邓某的草图,画了会址的平面、立面和剖面图,再找人按图纸制作了“三大”会址模型。当年,会址是一幢两间两层相通的砖木结构、金字瓦顶的普通房子,东临恤孤院路,北隔瓦窑街与逵园相对。建筑呈正方形,长宽各约20米,高6米。房子及室内家具都是中共广东区委临时租借来的,十分简陋,室内没有电灯、自来水、浴室和厕所。二楼两间是宿舍,间墙只有半截,顶上没天花板,仰视就能看见瓦,一部分代表就住在这里。地下的南间比北间稍大,做会议室,墙壁没有挂马克思、恩格斯像,也没有挂党旗,楼底的中部吊了一盏煤油灯。会议室中央放了一张已褪色的长餐台。台的南北两端,各放置一张小方凳,分别为党的总书记陈独秀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席位。开会时,代表们挤在狭窄而没有电风扇的房子里,时值暑天,空气闷热。中共三大

  ●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在广州召开;

  ● 出席代表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瞿秋白、张太雷、陈潭秋、向警予等30人,代表全国420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出席了大会;

  ● 大会讨论并决定与国民党重新合作:共产党人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使其改造成为民主革命联盟,同时必须保持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

  ● 提出了革命统一战线理论,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作了准备;

  ● 之后,为贯彻“三大”路线,共产党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参加国民党“一大”,协助国民党创建黄埔军校,开办农民运动讲习所,举行旨在消灭反动军阀为目的的北伐战争等等。文献原件由前苏联移交

  馆长卜穗文告诉记者,展品中特别重要的“三大”档案有28件,为中共中央档案馆提供的文献仿真件,这批复制文献采用的是最先进的仿真技术,由中共中央档案馆委托专门的工厂制作而成,从外观上看与原件并无二致。均为首次对外公开。卜穗文馆长说,关于中共“三大”的文献原件,还有着一段故事。据说当年因国内保管条件有限,不少相关的文献原件被送到前苏联保存了起来,另外还有少部分被收藏在上海一秘密档案保存点里。上世纪80年代,相关文献原件又再由前苏联移交给中央档案馆。而这些档案一直秘不外宣,绝少公开。部分展品介绍

  1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及宣言》

  仅有四页。首页写有《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议案及宣言》标题,四周画了装饰花纹,十分简朴。下部分印有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印行的字样,时间为1923年7月。第二页罗列了十一个目录,包括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青年运动决议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修正章程等。其外两页为具体内容的第1页和第20页,其他内容无法看到。

    2 、《中国共产党致电,慰问被捕同志》

  文件十分特别,全文用的是英文,短短十几行字,既表现对被捕行为的愤怒、又表现了继续战斗下去的决心。

  3 、《社会主义青年团广州地区执行委员会五月五日报告信》、《关于五月份几个纪念日的报告信》

  侧面反映了中共三大后,广州相应工作情况。这些报告用钢笔写成。

  4 、1923年绘制的会场附近平面测量图

  据了解,由于我党经费有限及出于安全、安静等方面的考虑,广东区委在中共中央驻地春园的后面,租了一间两层楼的小房子,作为会场。会场周围的环境如何?1923年的8月,有关人士绘制了一个会场附近平面测量图。

  5 、由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歌词

  大会的最后一天,全体代表集中在黄花岗烈士陵园,由瞿秋白、张太雷教唱国际歌。这是发表在《新青年》上,由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的中文歌词。在党的代表大会闭幕式唱《国际歌》,就是从三大开始的。

  6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

  文物复制品:陈独秀起草的《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当年以21票赞成、16票反对、3票弃权而通过。该决议案规定“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

  7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记录会场发言

  展品中一张照片记录了当年会议期间,代表马林速记的发言。因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问题,代表们为此产生了激烈的争论。马林速记了代表争论时的发言,有各种意见。

  门票最高5元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开放时间为周二~周日(逢周一休馆),9:00~16:00。

  票价初定为成人5元;学生、教师、省美协会员、残疾人士、60~65岁老人(限广州地区):凭证件3元;未成年人、现役军人、博物馆学会会员、博物馆系统员工、65岁以上老人(限广州地区)则凭证免票。
 
 
 

相关附件
相关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关注 · 广州政府网